这位媒体老兵,为什么去学校开发一门“硬核写作课”?
“媒体界的老兵,教育界的新兵”,田健东博士这样形容自己的角色转换。把公司交给合伙人,推掉百万年薪的媒体老本行工作,跑到上海老牌双语学校平和,做起了开发K12写作课程的工作。第一门写作课,就是论证写作。他说,这是一门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学习的最基础“编程课”,更是一个时时要和自己过不去的“硬核写作课”。
文、编 | Luna
上世纪末,去做一个大学老师还是媒体记者,他选择了后者。
二十年后,他又面临同样的问题,继续做媒体高管,还是转型做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这一次,他选择了教育。
他就是田健东博士,目前在上海最火的国际化学校之一,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主持写作课程开发。
田健东博士
田健东是上海知名媒体人,原《外滩画报》执行总编。在上海纸媒的黄金十年,大部分新创媒体都有他的身影。他是上海最小资周报《上海一周》创办人之一,曾参与筹办《第一财经日报》,参与创办国内主流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并任副总编。
在从事媒体行业之前,田健东是一个标准的文学青年。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求学十年,读博士时,师从钱谷融教授。他还是一位在九十年代有一定影响力的70后诗人。以“余弦”为笔名,作品见刊于主流文学大刊。
他还是一个早期创业者。曾创办两家公司,一个网站和一个新媒体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外滩教育,中国国际教育领域先驱型媒体。
正是在外滩教育,田健东又回到了教育跑道。
在和藤校老师合作开发写作课程时,他发现这应该是自己最热爱的事情。
他把公司交给合伙人,又推掉了年薪百万的媒体工作,来到上海平和学校,一个人做起了开发K12写作课程的工作。
田健东博士开发的第一门写作课,是论证写作。他说,这是一门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学习的最基础“编程课”。更是一个时时要和自己过不去的“硬核写作课”。
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写作课?
为此,我们对田健东博士做了一个深度访谈。
“顶”=顶思
“田”=田健东博士
做一件“改变”的小事
顶:你在媒体从业这么多年,是上海知名媒体人。为什么会推却年薪百万的媒体工作,去学校做教育?
田:很多情况下,人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前几年,我创办了外滩教育,自己带一个团队,运营一个初创公司近两年。这当中,越来越觉得这个角色和自己个性不大相符。
我常和人开玩笑说,再也不想做“签字给人发钱”这样的事了。这时候回到媒体老行当也行。一个国内明星级的新媒体项目,邀我加盟,薪水不低。但我却下不了决心。在教育的跑道上干了几年,想法没有以前“单纯”了。
2017年底,我去北京参加蔚来公司第一款电动车的发布仪式。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媒体人身份参加的活动。在五棵松体育馆现场,看李斌(注:蔚来创始人,摩拜投资人)讲演,心想这个“出行教父”又在做一件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事情了。
内心有点感慨,自己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做这样“改变”世界的大事。不过,是不是还可以做点“改变”的小事?心想,好吧,还是做教育吧。把那个一直放在心上的小事落实吧,也就是开发中文写作课。
顶:在进入教育行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教写作?是因为跟自己原来的职业有关联吗?
田:我们这个年纪再折腾的话,一定要做“小事”。开发写作课程和写作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切口。
2016年,外滩教育和耶鲁大学本科写作教师Emily合作了一门Academic Writing。这是一门面向高中生和大学新生的写作课。在开发过程中,我有一个“重大”发现,原来Emily写作课和媒体写作很像,遵循一些相同的规律。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20年媒体,很大一部分工作不就是在搞写作吗?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也从事了20年一线写作培训,把那些刚毕业的一茬茬”菜鸟”,从不会写文章训练成合格的熟手。写作课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顶:那你为什么没有做媒体写作课,或是原来熟悉的文学性写作呢?你第一个开发的是论证写作课。
田:因为我想开发一门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练习的写作课程:如何来表达观点,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让读者接受;或者,在读者角度,如何来评估别人的观点和论证质量。
这些是一个正常的理性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不是创意写作,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做韩寒。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的理性素养,合格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打个比方,论证写作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编程课”。
之前,我也较早关注批判性思维,认真研究了美国与之相关的一些写作项目,结合原来媒体写作的实践,循序渐进地开发论证写作课程,还是有一点把握。
在顶思工作坊,和老师们交流
什么是论证写作?
顶:你所说的“论证写作”是argumentative writing吗?好像国内译法多样。
田:对,就是argumentative writing。关于译名,我也考虑了半天。有多种翻译,“论说文”、“说理写作”,甚至“议论文”。我想了又想,还是直接用原意——“论证”。因为我觉得“论说”也好,”说理”也好,都不能直接表达argumentative的“论证”含义。翻译成“议论文”的话,显然更容易被误会。
顶:在写作的谱系中,“论证写作“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田:关于写作,有多种分类。每种都不能说完全科学。我延用其中一种分类。它把写作分为四大类: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媒体写作(Media Writing)、职业写作(Professional Writing)。
创意写作,包括虚构和非虚构的文学类写作,分体裁的话有诗歌、小说、戏剧等。媒体写作最常见,新闻、特写、时评都属于此类。学术写作是探讨某一知识领域的问题。职业写作则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的书面表达,如咨询公司的报告等。
学术写作又包括三类,描述性写作(Descriptive Writing)、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论证写作(Argumentative Writing)。
举个例子,我介绍一个理论体系,这是“描述性写作”;我解释一个理论的来龙去脉,这是“分析性写作”;我提出这个理论是世界上最牛的理论,这就是论证写作了,因为我必须拿出证据和理由,有论证过程,才能说服别人。我现在开发的写作课程,类别上归属于学术写作中的“论证写作”。
为什么我没有用“说理写作”这个名称呢?因为学术写作中的“描述性写作”和“分析性写作”,都可以称之为“说理写作”。
顶:你能完整地定义下“论证写作”吗?
田:先说一个简单定义:写这样一篇文章,作者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他的主张,目的是让读者接受他的主张。
顶:如你所说,论证写作是学术写作的一个类型。学术写作听起来好高深,在中小学阶段,论证写作有分级吗?
田:在中小学阶段,论证写作大致可分成三级:3-6年级,观点小文章(Opinion piece essay),提出观点,也要说出理由;7-9年级,论证文(Argumentative essay),提出观点,提供理由,还必须有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还要考虑反对意见;10-12年级,学术文章(Academic essay ),比如IBDP阶段的论文。
田健东博士在课堂试课
论证写作的核心和难点
顶:我大致了解论证写作的基本定义和分级。那么,论证写作最核心的环节是什么?
田:所谓论证写作,最核心的不是“写作”,而在“论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论证”,是前提。有“论证”能力,才是素养。我常和学生说,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几乎随时都在表达观点。如何让自己不做“喷子”或“杠精”,或者不沦为“脑残粉”,离不开论证。
我用两个层次来和学生说论证。你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但没有理由,这不是论证,你就是个“喷子”。你提出了观点,又提供了支持观点的理由,“观点+理由”,才构成论证。但这只是简单论证。
你提出了观点,也提供了理由,同时又用证据来说明为什么理由成立,加上了这个推理的过程,才是一个“标准的论证”。
也就是说,论证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前提”,“结论”,以及如何从“前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这就是初中生应该理解和运用的“标准论证”。这当中,最难的就是“推理”。
论证三要素
可以说,论证或论证写作,最有挑战性也最迷人的部分,就是推理。
顶:就像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田:不是。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有意识地“回避”了传统的形式逻辑。如果简单套用形式逻辑,太烧脑,对学生是个挑战,可能一下子就浇灭了学习论证写作的兴趣。还有一个,就是不实用,难易迁移到真实的交流情境中。不能把写作课上成逻辑课!
我借鉴了图尔敏的论证模式。初期阶段,只用最简化版。前面说,论证有三要素,“前提”“到”“结论”。
前提就是图尔敏论证模式中的“Data”,结论就是“Claim”,为什么从前提能得出结论呢?中间要有“Warrant”,利用“Warrant”把前提和结论联系起来,就是推理。
图尔敏论证模式
图尔敏论证模式是”真实”的。评估一个论证的质量,逐一看图尔敏论证模式各要素的质量就行了,很直观。
顶:听起来还是有点“烧脑”。田老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田:我参照图尔敏论证模式简化版,做了一个表,有三栏。第一栏是“证据”,第三栏是“结论”,第二栏很关键,是“推理”,也就是因为什么这个证据能得出结论。
田健东博士制作的论证结构表
我把这个表命名为“论证结构表”。它能够直观地来分析“前提 → 结论”,来评估一个具体论证的质量。这个表中,哪一栏空白,就说明论证三要素还不全。如果全填了,那可以逐一来看它的质量。举个例子,我给学生看下面一段话,请大家给福尔摩斯“脑补”。
马厩里养着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入马厩并牵走一匹马,这条狗却没有叫……显然,来者是这条狗相当熟悉的一个人。(《银色白额马·福尔摩斯全集》)
这是一个论证。我让学生找出福尔摩斯的结论——“来者是这条狗相当熟悉的一个人”,也很容易找出了证据——“这条狗却没有叫”。然后我问学生,这个论证中缺什么?我就让他们填“论证结构表”。
一填就发现了问题,“推理”这一栏是空的。那就尝试把缺失的内容补上。
补上的,是一个隐含的前提。就这个例子来说,这个前提,是一个常识,不言自明,地球人都知道,都没有异议。从这个例子,我们再把论证结构表完善下。
其实,这些“常识”也好,“常理”也好,就是图尔敏论证模式中的“Warrant”。一个论证不齐全或薄弱,在证据相同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推理的问题——“证据”By“什么”而得出了“结论”,这个“什么”或者缺失,或者含混。
往往我们推理时,有些“Warrant”是不言自明的,即使没说,论证过程中其实隐含了这个前提。也就是说,即使你没有说出来,或没意识到,但其实这个看不见的“warrant”在起作用。
但是,我们没有在意识的层面上,自觉的反思这个推理发生的机制。一旦到复杂情境,交流的双方在信息对称度和专业性理解上,有高下有差别时,那些推理中的“warrant”并非不言自明,如果不把By“什么”说出来的话,这个推理就没实现。从“前提”为什么能得出“结论”,还是一个问题。
还是那个福尔摩斯例子。我问学生,假设一个火星人来到地球,他对狗这个动物特征一无所知。如果不把第二栏填上,他会认为能得出那个结论吗?
推理之所以难以理解和掌握,不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实质的推理能力,而是我们在自发性推理时,没有意识到“warrant”如何在起作用,不论是隐含,或外显。所以一旦在意识层面上反思论证时,对推理机制的理解往往比较笼统。
我用简化版的图尔敏论证模式,做这样一个论证结构表,就是把“论证”(结构和过程)可视化,看得见。这我是有意识地解决论证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把写作教学中的“隐性”部分“显性化”。当然,这也是所有写作教学的共同难点。
顶:你说到论证写作教学的这个难点,还有其他的难点吗?
田:我切身体会到的难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刚才已经提到的,如何把写作教学中的“隐性”部分“显性化”?第二个,就是如何处理教学的线性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第三,是如何设计真实度高的写作教学情境?
关于第一个难点,我总结了学习论证写作可以运用的三个表。
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论证结构表”,用来把论证这件事直观化。第二个表,我称之为“论证文框架单元表”,把一个论证转换为论证文的主体段落。第三个表,就是“论证文结构图”,如何以论证主体段为基础,加上导语段和结尾段,构成一个最基础的五段论证文。
论证文框架单元表(左)和论证文结构图(右)
第二个写作教学难点,所谓“线性”和“整体性”的矛盾,你不可能在开学第一课教开头,最后一堂课教结尾,然后才能完整地写篇文章。
学生写的第一篇文章,就应该是一篇完整性的文章,但是文章写作各要素上的学习或练习,又是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依次实现。
为了处理这个矛盾,我借鉴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迭代”方法,先是1.0版,然后是2.0版。就像互联网1.0版产品,虽然功能简单些,但用户上来就能用。1.0版文章也一样,虽然简单,但就是一篇完整“有机”的文章。
比如,我让学生做的第一个课堂写作训练,就是一个论证主体段的练习,这个练习主要利用“论证文框架单元表”。虽然就只是一个段落,但包含了“断言、理由、证据、推理”,其实就是一篇完整文章的雏形。主体段写作熟练后,横向复制下,就可以衍生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这两点还不是最有难度。难度最大的,还是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真实度高的写作情境。这比我预想的要有挑战。
顶: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为什么是最难的?
田:可以说,课堂写作天然就是不真实的。进了课堂,我马上有一个非常切身的体会:之前的媒体写作,根本就不用操心“真实”这个问题!因为一个记者要写一篇东西,有真实的写作任务,有真实的写作环境,有真实的写作对象,有真实的读者。
但课堂上的“真实”是打引号的真实。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可以说,这是写作教学中最需要原创性的部分了。
写作要真实,就必须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关联。围绕和学生经验世界相关联的话题,形成一个个真实、“迷你“任务。只要是真实的任务,学生会乐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发挥原来做媒体的一些经验,让课堂和当下的真实世界相通。
当然,我个人体会,要真实写作,最有效地应该是全学科写作,跟学科学习紧密结合的写作。
首先,学科学习中,它有真实的写作任务,不是老师挖空心思给学生虚构的一个东西。其次,学科写作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再次,如果能贯彻学科写作,哪怕一门学科一学期只写一篇,学生写作总量就有保证。
在现在的学业负担下,即使安排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写作量还是远远不够。可以说,在各个学科里面贯彻论证写作教学,是最好的写作场景。
在我目前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些“迷你”的学科写作尝试,比如影评、文学小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证写作不是”学写作”,而是“写中学”,就是探究式学习,写成的文章只是探究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展示。
刚才和你说过论证文的一个简单定义。从探究式学习角度,论证写作的一个标准定义是:针对特定领域(学科)的具体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归类并分析,形成假定性的结论,运用学科知识,以基于证据的推理来论证结论。
顶:所以说,“学习”,是论证写作的目的。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田:可以这么说。“学写作”和“写中学”,有很大区别。前者是“Learning to write” ,后者是“Writing to learn(do something)”。
如果只是狭义的“学写作”,那么更多着力在篇章、句法、修辞等外在形式的训练。“写中学”,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了。比如,这学期一上来,我和同学们就“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热点,探讨了一个多月。
你先要把这个热点事件本身搞清楚,还要再查查其他类似事件,同时要研究,人设是什么?社交媒体时代人设流行的原因?演员角色和人设的区别?等等。
我又要说到“论证结构表”。如果把翟天临事件作为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写一篇论证文。在表格中,“证据”的部分来自对事件本身相关信息的概括,那么“推理”中运用的“warrant”呢,就来自对人设问题的探究。
和学生做过几个话题的探究和写作后,我对学生说,其实这个“论证结构表”蕴含了我们学科学习的元策略:“文本by原理 → 见解”。这也是给他们未来高中上TOK播个种子。
顺便说下,我把“翟天临”引入课堂也是临时起意。这是一个好话题。首先是“真实”,当下正发生,学生对明星感兴趣;其次,“人设”有研究的必要深度,避不开对社交媒体、流行文化的探究,涉及心理学、传播学等。它还是一个对学生做学术规范教育的好例子。
顶:论证写作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田:当然还有。除了探究式学习外,论证写作对思维能力和理性素养,有促进作用。
写作不是简单再现“思维的结果”,而是思维生成,就是高阶认知活动。Writing 首先是Thinking,学写作本质上就是思维训练。
我在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三个表(论证结构表、论证文框架单元表、论证文结构表),其实是体现了认知科学所揭示的一些思维规律,也符合传播学上的普适规律。
利用这些看得见的显性框架,可以来训练看不见的思维活动。文章结构不合理、段落主题不明确等,这些学生写作上常见的通病,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更有意义的是,学习论证写作,对提高理性素养有帮助。在课堂上,我常利用碎片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研究思维谬误和认知失调的心理学视频。让学生知道,人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太容易被直觉和本能支配,太容易掉在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中。
理性,就是以理服人,就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理性和本能不一样,不是自动、无意识的,需要主动和有意识练习。论证写作就是一种练习方式。
田健东博士在顶思TIDE2019分论坛-中文学习上分享“论证写作”
我常和学生说,论证写作就在做一件和自己过不去的事情。同时,写作本身是人类不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和本能相悖。所以,第一堂课,我上来就说,这个老师要带大家做的,不是“人”干的事情。学生一般会哄笑。然后,我说,过两个月,再说这个梗,你们就不会笑了。
论证写作是一门“硬核写作课”。但有价值。
媒体人视角谈写作教学
顶:你怎么评价国内中文写作教学?
田:如果是谈中文媒体写作,我还是有信心和你好好聊聊。如果是笼统地谈中文写作教学,尤其是中小学写作教学,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专家。不过,我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两个方面的体会。
以前做媒体工作,我有个强烈的感受。在报社每年都有刚毕业来工作的新记者,不论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科班(新闻、中文、外语等专业)还是非科班,我可以讲,他们刚做记者时,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不会写文章,要从头练起。
前几年,做记者的“小海归”也多了,虽然他们的写作也是问题重重,但比国内学生要好多了。
再告诉你一个发现。我在做外滩教育时,也有不少高中生甚至初中生来实习。让我惊讶的是,读IBDP的高中生,写作能力普遍比较优异,论平均的话,要强于国内大学生。
这能说明什么?我先存而不论。但应该是个普遍现象。所以清华大学去年开始,规定写作课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以前看到一个报道,说即使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到了清华还是不会写文章。
另外一个角度,从借鉴美国写作教学上,谈谈体会。这几年,粗浅地看了一些材料,研究了一些产品。我觉得,美国写作教学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美国写作教学体系背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比如修辞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这几年,我关注写作教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著述。
第二就是系统性。翻翻美国主流出版社的写作教材,看看“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对写作要求的阐述,真有系统!再看看国内名师名家各执一词的“独家秘笈”,碎片化,个人化,不成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于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方面的要求
第三就是实用性。我在看美国K12写作教材时,觉得完全可以拿来对新记者做最基础写作能力训练。我这个老媒体人之所以和美式写作教材一见如故,是因为我所熟悉的媒体写作,和美国中小学乃至大学写作课程,是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而已。再对比下中美在写作课标上的阐述,哪怕是外行,也能看出哪个实用,哪个空泛。
CCSS中对3~4年级学生写作提出的要求
顶:您的媒体从业经历对写作课程的开发和写作教学,有什么帮助?
田:刚到学校时,我还是有意识地努力“清空”自己,扫除主观执见,更快接纳对我来说尚属新事物的“教育”。但做着做着,才醒悟以前的媒体经历,才是支撑现在工作的最大宝藏,是“原力”所在。怎么说呢?
首先,二十年的媒体写作,就是二十年天天在搞”真实写作”,这让我再也无法代入那种虚假的写作环境中。这个免疫力还是珍贵的。
第二,好像特别能理解美式写作教学,因为原来从事的媒体写作,没有中西之别。好玩的是,一些写作教材和藤校写作教师,提到一些具体写作教学建议,我一看,这和以前指导记者写作一些“小把戏”是一回事啊。
还有,比如示范写作。以前教新记者,说着说着,就直接在电脑上写给他们看。现在课堂上,我也尝试和学生同时写,不是和学生比高低,也不全是为了提供一个范本,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老师写东西,也会抓耳挠腮,要给他们展现一个涂涂改改的过程。
还有呢,在媒体做一个采访报道,和学生现在做的一些探究式项目,过程上很相似。对记者而言,写篇报道,先要从确定选题开始,然后搜集资料,提出问题,采访,再整理所有资料,确定思路,内容取舍,写作、修改、定稿,发表。以前,几乎天天和记者编辑做这样的“项目式探究”。把这些经验转换到探究式学习小项目中,比较得心应手。
当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本能地将新闻热点事件引进课堂,有助于创设真实度高的写作情境。
顶:除了论证写作,未来还有什么新课程的开发计划?
田:论证写作课,针对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接下来,我想针对六年级开发“信息写作课”(如何说清”事”和“物”),要援引媒体消息稿写作的训练方法。针对七年级,想开发“叙述写作课”(怎样能讲好一个故事),要借鉴媒体特写稿(非虚构性写作)写作范式。这两门课,要围绕“采访”来创设真实写作情境。
对我个人而言,当下最想搞一门诗歌写作课。左右脑需要平衡,论证写作太“理性”了。未来最感兴趣的,是想综合商业、科技、艺术、文学、媒体等多学科,搞一个有趣的项目。还没想好,应该挑战最大。
顶:从媒体到学校,角色转换很大,你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心理感受?
田:好吧,我告诉你,这是一个沮丧和欣喜交替往复的过程。
沮丧很正常,尤其对新老师。教学是一个人和人动态交流的过程,每时每刻都有不确定性,有意外,有落空。好在,那时候我正好读到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知名教授,在哈佛大学教过书。他在书中透露,上完每一堂课,他都会很沮丧,有时严重到要找心理医生。我看到这个,心里哈哈一笑,就不怎么怕自己的沮丧了。我明白了,哪怕有一堂课上得再得意,沮丧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堂课等着你。
欣喜来自你给学生带去的收获,来自学生的认可。今年春节后开学第一周,还没上课,有天中午在校园闲逛。远处一群上学期教过的男孩子,看到我,一伙人就飞奔过来。当中一个花坛,他们也不愿意多转个弯,直接翻过花坛,跳到我面前,问我这学期还教他们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些男孩子在我身边欢呼跳跃。这是做老师的欣喜!
顶:最后,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平和学校?
田:有个好校长。万玮校长的教育主张,大家都很熟悉了。不过,他说过一句话,知道的人不多,我记住了,大意是要用办大学的方式办中学。这,令人向往。
有好学生。视野开阔,独立思考,思维敏锐,有才有艺。
有好老师。学校里真的有一批有想法、有情怀、有责任感、想创新的老师,很难得!
对了,还有一个好酷的教室。
平和苹果未来教室
图:部分田健东博士提供
采访小记:
对田健东博士的采访,跨时三个多月。先到平和旁听了他三次写作课,再约时间特别专访,采访后又马上邀请到他作为顶思TIDE2019的分论坛分享嘉宾。对作为码字工作者的我来说,受益匪浅。
在刚刚结束的TIDE大会上,田博士的“论证写作”分论坛和工作坊,也是被来自各地的国际化学校老师包围交流问题。促使着我们,把田博士一年多来在平和磨出来的一整套写作教学体系,好好整理出来。今天,干货满满的“鸿篇巨制”算是出来了。
我们还请田博士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本来以为他会推荐写作书籍,没想到他推荐了一本《认知心理学》。因为他说,这本书让他领悟到,写作就是最基础的“编程”!归根到底,写作的套路,需要满足一个人基本的心理学认知规律。
最后,送上一点小福利,看了本文觉得和我们一样很有收获,或者有问题想一起交流,皆可评论留言。我们将在本周四(6月6日)18:00点,从获得点赞数最高的前五位读者中,抽取三位送出三本《认知心理学》。
一来感谢田博士的分享;二来鼓励大家一起参与到我们的“写作”教学改革中,把最好的写作教育给到学生。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NEW
NEW
重磅
专业发展
NEW
NEW
社群活动
NEW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