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了34年校长,低调掌舵魔都大校,他说国际化从来不是民办教育的特权!

Luna 顶思 2020-09-01

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创办于2003年,十余年来,已发展成涵盖幼小初高大型寄宿制学校。作为上海老牌民办名校之一,尚德不仅国内部办学成绩傲人,2008年就成立的融合部,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探索也颇有成就,是民办教育国际化学校的典范。


这一切都离不开尚德大校长姜晓勇先生的办学理念——“教育最大的魅力是给每个孩子希望。”他极有前瞻性地提出将中国课程与IB大纲有机结合,还坚持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使得尚德学子在学习中能够了解世界,也让他们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了解中国。


文 | Luna 

编 | Mina


创办于2003年的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是沪上老牌民办名校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大型寄宿制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尚德不仅国内部在中高考中成绩傲人,融合部在办学方面也如火如荼,成绩斐然。


历届学生100%进入知名海外大学,超过70%的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50位大学。学生蔡佳慧在IB大考中获得满分45分,进入英国帝国理工;学生岳川凯自主组装并创造了两台3D打印机,获得全国科技专利项目,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生曾柳春霖获法国雷诺全球道路安全竞赛获得全球前5,进入全美排名第三的芝加哥大学。今年,学生林涛带队参加美国VEX机器人世锦赛,获得世界总冠军。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融合部于2008年成立,2010年DP获得国际文凭组织IBO的授权,成为IB World School,2012年DP迎来第一届毕业生。


2014年,上海尚德实验学校经由上海市教委审核,成为21所高中国际课程的试点学校之一


细细数来,尚德的融合部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又因为国际化教育起步较早,学校体量大,办学经验丰富,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可以说是民办学校多元化办学典范。


此次,顶思特别采访了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先生,与他聊了聊尚德在国际化教育方面的探索与经验。


姜晓勇校长

姜晓勇先生1985年开始从事校长工作,曾先后在颇有影响力的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和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担任校长,并被浦东新区两次记大功。现任上海尚德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


能够尊重别国文化的国际课程,

就能做好融合教育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一定和市场、家长的需求紧密相关。”谈起尚德的融合部起源,姜晓勇校长这样说道。


2008年,尚德有了自己的首届高中毕业生。那年,尚德学子的高考成绩也很不错,本科达线率接近90%,超过三成达到一本的录取线。


但是,姜晓勇校长也看到,有很多孩子并不适合这样的升学模式,但他们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也有许多的家长询问学校,能否为孩子提供国际教育。那时,国际教育在中国尚未升温。


学生、家长有所求,身为一校之长的姜晓勇也开始考虑开设国际教育的问题。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尚德创办了自己的融合部。彼时,融合的概念还没有深入,融合部还叫做“国际部”。


融合部课堂


课程则是融合部的另一个关键

 

国际教育市场上,课程的选择是关键之一。名目繁多的国际课程中,除了主流的AP、A-Level、IB,还有各式各样与其他国家中学合作的课程。在选择的过程中,姜晓勇校长把这些课程都做比较,最终选择了IB课程。

 

IB课程最吸引姜晓勇校长的地方,是它对他国文化的尊重——“从课程体系来讲,IB课程对 其他国家的文化非常尊重。因此,我认为能够尊重别国文化的国际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做好融合教育,就能更多地思考教育的政治意识性和方向问题,也就是怎样扎根中国大地,把中国的课程和IB课程有机结合。”


其次,IB课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留学考试课程,而是一个关注全人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尚德的办学理念一直非常契合。


姜晓勇校长举例,“今年IB教育中国论坛就将在尚德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激发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在尚德一直大力倡导学习是自己的事,就是希望尚德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目前政策是规范民办教育,

这是好事


去年8月,《民促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在网上公布;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的若干规定;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规定出台……各项政策都给当下的民办教育提出了新的规定与标准,行业内也难免有些唱衰的声音。


姜晓勇校长提起这些与国际教育息息相关的政策如数家珍,连时间也记得很清晰。当被问及如何在新规下继续推进学校的国际教育项目时,姜晓勇校长没有觉得悲观,语气一如既往地平和。


“中国的民办教育是在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些方方面面的政策,我一直认为实际上都是国家从顶层来思考教育的方向。”


姜晓勇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际教育不可缺少本国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这个理念也不是中国独有,其他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会保留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国家目前的政策都是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化在做深刻的思考。


前段时间,卢森堡教育部的相关人员知道尚德在融合课程方面做得很好,希望能够将中国的教育带回卢森堡。但在引入的课程中怎样坚持卢森堡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尚德学子在乌镇戏剧节


“全世界的教育都一样,不是所有的课程拿来就可以用。”姜晓勇校长强调,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

 

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可以直接使用,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有差异,所以学校和老师必须对教材加以甄别和选择。同时,融合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原则性的过程,必须要考虑教育的民族性和国家性,考虑到如何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国际教育中不受外来文化的侵害。

 

“融合课程进步的地方体现在,我们对吸收外国的东西是有选择性的。我们孩子的成长有益处的内容保留,有宗教色彩或者和我们政治方面有冲突的内容坚决抵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姜晓勇校长认为,当下的政策不但不是收紧或者限制国际教育,反而是督促国际学校去考虑如何坚持教育的形态,来提供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育,这是好事。

 

中国文化和传统一直是他很重视的方面,从融合部建设开始就要求不能放松少先队、共青团的教育。今年9月,尚德的开学典礼还被央视转播。典礼上,巨幅五星红旗在场馆缓缓覆盖现场所有学生的头顶,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情绪。

 

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式,从入团、入队到成人礼,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失的环节。尚德也一直重视教育的仪式感,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生命的底色。


尚德非常注重活动的仪式感


除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姜晓勇校长还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强调了中国国家课程的优异性


他提出,尚德在实施IB课程的基础上一定要加以改造和以融合,把国家课程有机融入。原因就是,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在很多方面都更符合当代世界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譬如课程要求中的质疑性、批判性、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等。


而英国购买中国的数学教材,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品质、学习毅力的培养。所以他们专门来到上海,学习上海的教育。


所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一定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是最差的。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融合教育最大冲突在于学习方式,

统一管理标准构建强大学部


在刚刚创立融合部的时候,姜晓勇校长体会到它和国内部最大的冲突,在于两个学部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所不同。日常管理方面并无太大差异,国内部与融合部在管理经验上相互取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尚德国内教育和融合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老师,包括校长之间,都一直会相互参加教学活动、相互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包括不同学部、中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


此外,融合部还涉及到外教管理。当下的社会上,很多家长都迷信于外教,但实际情况是,外教的质量良莠不齐,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证。所以,尚德从一开始,就开始研究外教的管理。目前,已经有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方法。


尚德的的外教培训


第一,外教必须符合尚德办学标准。融合部协调员负责检查外教的教案、授课、课堂管理等方面,对外教起指导作用,负责把把握课程落实。对外教教学的要求和中教保持一致。

 

第二,学生参与外教的课堂评价。由学生来讲是否喜欢外教的课以及为什么喜欢。有的时候,外教对学生要求不高,学生年纪又很小,这种喜欢其实对学生是有害的,都需要在学生的评价中发现问题。

 

第三,严格规定外教的作息时间和课时量。外教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需要不断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和其他活动。这种方法同时也增加了凝聚力。

 

第四,外教要了解中中国文化。外教在中国生活,又从事教育工作,了解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尚德会通过入职培训、PDday等活动跟外教解释一些中国文化,让他们理解中国教育的要求。

 

在这种管理下,外教们不仅在教学上保持高水准,内心也对尚德的学校文化非常认同。在校外教十分稳定,其中有许多已经在尚德工作了十多年,甚至在中国安家落户。有一位澳大利亚的外教因病回国调养,在回国后依然对尚德称赞有加。

 

姜晓勇校长认为,世界上的文化虽然有差异性,但各民族的凝聚力都是一样。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不迷信中国老师是万能的,也不迷信外国老师是万能的。


融合部中外方校长


在融合部,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是中外方校长工作的分工与协调。姜晓勇校长提到,中方校长与外方校长分工的不同不是因为国籍或文化差异,而是尚德办学自身定位决定的

 

尚德融合部办学扎根中国大地,中方校长是第一负责人,对融合部的全面事务负责,把握融合部的教育方向和战略性工作;外方校长的职责更多在于学习者社区的激励和外教的人文关怀这些具体的工作。


国际化不是民办教育独有,

在中国办学最要注意教育方向


提起民办教育的国际化,姜晓勇校长说,他向来不认为国际化是民办教育的特权,公办学校就不国际化。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不断地开放,往国际化发展。

 

要评价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否国际化,就要看学校是否为学生搭建了解世界和接纳世界的平台

 

其中,首要的就是学习和掌握他国的语言。欧洲很多国家使用的语言非常丰富。以卢森堡为例,卢森堡不仅使用法语和德语,还有自己的卢森堡语。所以,想了解世界,首先就要学习语言,在此过程中去学习不同种族的文化。

 

其次,是要让他人了解自己,让世界的其他民族接纳我们。姜晓勇校长对尚德学生的一个要求就是,像模像样地出去,像模像样地回来。学生到异国他乡去学习,不仅是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和完成学业,同时也让别人是了解中国学生的状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姜晓勇校长与尚德学子深入探讨


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必须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办学过程中国际化。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一带一路”的倡议中,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国力与文化。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看见世界,了解世界,感知世界,更是要学会更加精准的中国表达,让未来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中国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国际教育的学校更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教育方向,因为方向决定了方法。在中国办学,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一定是通过教育,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学校才能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国际教育中的文化融合提供指引。


姜晓勇校长为毕业生拨穗


回顾尚德在国际教育实践中的经历,姜晓勇校长强调,教育是不能够做花边新闻的,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办学,扎根本土,走好中西文化精粹融合之路。


30多年来,教育行业已经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工业革命后的标准化作业。如今的数字时代,经济和社会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女性的力量也逐渐得到重视和体现,我们正走入一个多样化的时代。


从28岁做校长至今,姜晓勇校长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最深的感悟就是,做民办教育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教育的情怀。他的这份教育情怀就是在国际化教育中,依然让学生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延续自己民族的文化,放眼未来。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图谱预售

重磅

● 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2019版)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9版)


●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SHAPE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培训

NEW

概念驱动课程与教学设计

NEW

EYFS学前教育课程设计

NEW

● 美国在线教育硕士


CELT-S中学英语教师培训

NEW

教学领导力研修营


社群活动

● 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NEW

● 2019SMILE学校会员计划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