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改革不要总向美国芬兰学习,会丢了我们自己的“国宝”!

顶思 2020-09-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汇教育 Author 姜澎

迄今,中国已经积累了7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教育方面,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成了一件紧迫的事。中国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学习和模仿他国做法的阶段,而应该坚守中华民族育人初心,开创“立德树人”的教育学。


转自微信号:文汇教育


文 |  姜澎

编 | Luna


9月8日,“大夏教育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成尚荣在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对话时,两位年龄相差近30岁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经过70年的教育实践,中国是时候形成自己特色的教育学了,而且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应该根植于中国文化,并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迫在眉睫


就在不久前大夏论坛的一个教育学年会上,有德国知名教授在会上提问中国学者:“为什么中国同行的演讲,总是解读杜威的教育事业、赫尔博斯的教育思想?为什么不能讲讲你们中国的孔子、庄子,讲讲你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教育和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者。”


今天,李政涛谈起他所经历的这个场景说:“当时,他的问题让我感受到,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紧迫性。”


李政涛教授


李政涛还讲了两个故事。多年前他邀请国外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时,对方直言:“你们的教育改革不要总是向美国、芬兰学习,学着学着就把你们中国基础教育的国宝给丢了。”


在对方眼里,中国的基础教育值得学习的经验至少有八条,其中两条就是后来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值得推广的中国教师教研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六年前,李政涛和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德国教授本纳访谈时,本纳向他建议,中国正处在转型过程中,转型之路要靠自己探索,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中国才能自己走出属于中国的转型之路,创造属于中国教育学的转型之路。


同样,正参加进行中的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尚荣,在1985年就以专家身份参与了第七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成员,他还主持修订了地方课程改革指南,而在第七次课程改革时,他与美国教育学界的学者交流时,对方就说:“中国的课程有中国自己的软实力,应该总结、研究再发展。”


成尚荣先生


新中国70年的成功实践,

应该形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理论


在成尚荣眼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蕴含着我们的教育观、学习观、教师发展观。他说:


·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是谈我们的教育观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探讨合作学习的学习观;


· 孔子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说明教师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应该终身学习,终生发展。


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李政涛看来,一切的教育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教育理论同样也应该来源于教育实践,他说:


历经70年的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理论应该回归这些教育实践,尊重这些产生了诸多重要教育思想的实践,并且使之能够形成我们中国的教育学。


事实上,不久前去世的李吉林先生,她就以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并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出版社引进,让世界教育学平台上,也有了中国声音。


李吉林先生


“像这样的教育实践,中国还有很多。”成尚荣自己曾经的经历更是说明,中国的教育学应该来自中国实践。


他讲述了自己7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该上小学一年级的他,因为家庭贫困拿不出学费。但是他的母校南通的一所师范附小免除了他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费。他说:“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为了让大多数人受到更好教育的伟大实践。而其后,出现了现在的义务教育。”


知名的教育家于漪在病房中也发来视频,参与了讨论。她说,刚刚解放时,全国80%是文盲,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界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到博士后,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七十年可说是人间奇迹。


但是她至今都常常反思,教书育人不是技术问题,让一代代教师带着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授课,这是中国特色教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知名的教育家于漪


基础教育领域耕耘60多年的成尚荣回忆他从事教育以及教育研究的生涯,提议中国的学者要做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研究。以下为他的演讲节选:


大家都说要把自己融入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一点我是非常有体会的,我自己常常说我是有祖国之人,第二我是爱祖国之人,第三我就是祖国的人。


我有几件事情一直没有忘怀,一直激励着我,一个在解放后的第二年我才上小学,因为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家里非常非常贫穷,上小学要交学费,那时候还没有义务教育,要交杂费还要交书本费,可是我家里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但是我的母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接纳了我,不仅免掉了我的学费,不仅免掉了我的杂费,而且免掉了我的书本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整六年我没有出一分钱就上完了小学。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新校区


我常常讲在那个时代,在70年以前的时代我就享受了免费的义务教育。谁给我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我真的是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新中国让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上学,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尽管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是70年以前我就享受到了,我非常的荣幸。这也是我竭尽全力为新中国的伟大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这个认识,我想我是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我要担负时代使命的,这是我融入时代的一个伟大的动力。


第二,我做过小学老师。1983年底,我突然接到南通市教育局的通知,说南通市委组织部找我谈话,组织部的领导同志告诉我,江苏省教育厅想调你到江苏省教育厅去工作,我问,做什么?他说大概安排你做江苏省教育厅的一个副处长。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当时我的学历就是中等师范学校,没有任何的背景,怎么会把我调到省教育厅工作呢?我想都没有想过。后来我知道了,当时中央有政策,就是干部要年轻化、专业化,这是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其次,当时的江苏省要办好一批重点小学,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尔辉带队到我所在的学校视察,他视察了整整一个星期,当然我们都不知情,他回去以后就向教育厅推荐我。


怎么看中我呢?我没有写过一封信,也不认识一个人,我就能到省教育厅工作了。是谁给我机会?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那个伟大的时代。连想都没有想,连想都不敢想,当时我去了以后,给了我一个非常高的平台。



第三,融入伟大时代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专业力量。我参加了国家的第七次课程改革和第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第七次课程改革在1985年。


江苏省教育厅派人参加,当时就派我去了,其实我才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当然第二次课程改革我全程参与了,那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一次基础课程改革的国际研讨会。


在和国外专家交流时,谈到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做法,当时有一个美国学者说了一句话,他说成先生,你所介绍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看到一种中国的力量,看到中国的软实力。软实力在哪里?软实力在我们课程中,软实力就在我们课堂里,软实力在每一个中国教师的身上。



我常常想,我们每一堂课都是在培养中国软实力,这种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就是以专业力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专业力量来表达对伟大时代的感恩,这是我从中深深体会到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学习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老师又说,我站在课堂里有两个肩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外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于老师还说,我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开始歌唱,教育是歌唱的事业,是生命歌唱的事业。她的生命是为祖国而歌唱的,她的生命是为祖国而澎湃的。


她回到故乡镇江的时候,我听她讲过自己的故事,正是小时候的教育让她今天有一颗中国心、有浓浓的中国情。有一次在小学里老师教他们描红,那天的阳光特别灿烂,老师叫他们把描红的纸拿到教室外面去,在阳光下观看。于老师说,在阳光下我突然看到我们描红的汉字那么的亮那么的红,母语真美!那位语文老师何止是在教我们写字,她想把一颗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种子悄然播在学生的心田里。


她又说,日本鬼子来扫荡了,就在危机时刻,他们的音乐老师还给他们上了一堂音乐课,这堂课是教他们唱苏武牧羊。于老师站在那里轻轻哼唱起来,在旋律中我们仿佛看到挺起的民族脊梁。



今天,于老师说要坚守新中国教师的本分,要锤炼好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的大基础功,在教师心中点亮一盏中国梦的价值之灯。


这几天我的心也一直被另外一个教师缠绕着,那就是我的同事、我的良师益友——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两个多月以前她因病离开了我们,在怀念她的时候我常常想起她自己说:


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永远向着远方走去,但是双脚不能同时离开大地。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但横杆是教育高度、理想高度,更是人生高度。



李老师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尤其是《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的意境之说来观察研究小学教育,她建构了中国情境教育,建构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论述都在为我们建构中国的教育学,因此中国特色教育学实际上已经存活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已经存活在我们的教育实践当中。


在伟大的时代,我们大家要共同创造自己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什么呢?我想它的名字应该叫“立德树人教育学”——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教育学。


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要坚守中华民族育人初心,这是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我讲的中国特色教育学,它要解决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是教育学四个学术论律,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


我们中国教师,我们在座各位,要担当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写就这本中国特色教育学。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图谱预售

重磅

● 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2019版)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9版)


●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 SHAPE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培训

NEW

概念驱动课程与教学设计

NEW

EYFS学前教育课程设计

NEW

● 美国在线教育硕士


CELT-S中学英语教师培训

NEW

教学领导力研修营


社群活动

● 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NEW

● 2019SMILE学校会员计划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