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危机,失去的美国梦

顶思 2021-11-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信口说 Author 信口说

20世纪以来,美国的公立教育培养了超过10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总统,以及数不清的杰出人才。直到70年代,美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就算你不幸生在一个不大理想的社区,教育也能让你成功,美国曾有一个人人皆可攀登的阶梯,这是“美国梦”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1970年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出现危机,中下阶层越来越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你的出身基本已经决定了命运,不管多么努力,终将在辍学、贫困的泥潭挣扎,一代一代,在绝望中循环。


本文转自公众号”信口说“


编 | Kimberly


1

等待超人


2009年,纽约,Harlem 小学。


一场决定700多位家庭命运的抽签正在进行。


Harlem Success Academy是纽约市曼哈顿一所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 接受政府资助,但独立于公立学校的运营体系),2006年由上东区前市议员Eva Moskowitz创立,教学效果比普通的公立学校更好,所以申请的人特别多。


2009年,Harlem 提供35个学位,但是有767名申请者,录取率不到5%。


小女孩比安卡,是众多申请者中的一个。


她和母亲Nakia一起住在Harlem社区,为了让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Nakia放弃了便宜但教学质量堪忧的公立幼儿园,选择了私立的天主教幼儿园。为此,Nakia需要每个月需要支付500美元的学费。


对于Nakia来说,女儿就是她的一切,她坚信大学能够让女儿获得良好的教育,“不管我需要付出多少,不管我需要做多少份工作,她一定会上大学的”。


但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Nakia的工作时间被缩短,无法支付这一个月的学费,学校不允许比安卡参加毕业典礼。“为什么因为我的错误惩罚她?不让她参加毕业典礼,这太残酷了。”


之后,Nakia开始为女儿申请公立的Harlem小学,加入了767个家庭争夺35个学位的历程。Harlem这样好的公立学校,为了保证公立择校的公平性,需要摇号、抽签决定谁可以进入学校。在抽签的这一天,767位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一同到学校现场聆听结果。


不幸的是,比安卡没有被抽签选中,她将不得不进入普通的公立学校,这意味着在学习上的落后,大学对于比安卡将变得异常困难。多数的732个家庭和她们一样黯然神伤,少数幸运的家庭则在神经紧绷和极喜之后落泪。



这段内容出现于2010年的纪录片《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影片开始时有一段独白:当大人告诉我们这世上其实没有超人的时候,他们以为我们难过就像发现这世上没有圣诞老人。但其实我们难过、哭泣,是因为我们终于知道,当不幸的命运到来,没有超人会来救我们。


2

美式公平


学区与分班并不是中国教育的独创,在美国也是广泛存在的现状。


五年级的黛西和父亲,也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抽签结果。


黛西出身寒门,父亲已经失业,母亲在医院做清洁工。黛西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早已下定决心要去上大学,然后读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为此她努力学习,她会用不同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有趣,经常去泡图书馆,老师们也对黛西抱有期望。


根据黛西所在的学区,她将进入史蒂文森初中,这里只有13%的学生在毕业后能熟练掌握数学。然后她将进入罗斯福高中,而这是洛杉矶最差的高中之一,只有3%的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申请大学的标准,57%的学生不能顺利毕业。


黛西的父母为她找到了另一个选择——KIPP预科学校。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美国最大的特许学校机构,多建在低收入、教育不好的社区,超过96%的学生是非裔或拉丁裔/西班牙裔,但KIPP在社区中是表现最好的学校之一。


KIPP学校这次提供10个名额,有135名申请者。在面对由抽签决定升学去向的残酷现实前,黛西未受到上天眷顾。




在美国,90%的孩子都会上公立学校,另10%则会进入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精英,学费高昂,这里的孩子几乎都来自富裕的上层社会,除了接受教育外,还能与其他的家庭结识,形成关系网。私立学校为这一小部分孩子提供了别人无法企及的资源、机会和上升空间。


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经费来源和生源差异。公立学校是根据孩子居住的地方划分学区的,只能选择所在学区的学校上学,这和我们国内学区房的概念差不多。公立学校财政很大的一部分来源于当地的税收,尤其是房产税。


越富裕的社区,税收越高,给当地公立学校投入的经费就越充足,相应的,教学质量就会更好。好的学区家庭收入稳定,受教育程度高,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和关注也会更多,生源质量就会更好。好的学区、好的学校、好的生源就形成了学校教育系统的运作的良性循环。


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的师资也在公立校内向上流动,最终流向私立学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越是不发达地区学校的孩子,越难“翻盘”。也就是说,孩子出生、成长于怎样的社区,极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其今后的轨迹。


公立教育理念正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人人平等,不能对孩子和家庭做区分。这意味着,大家都想进入好学校,你学习更好、能力更强没有用,必须通过抽签决定,只能把命运交给运气。努力奋斗,在这公平面前,失去了意义。



另外,美国50年前就在公立中学实行了分班制度,20%的学生毕业会进入大学,成为医生、律师、CEO,接下来的20%做一些技术工作,成为会计、经理、官僚,剩下的60%成为普通工作者,像农民和工人。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分班制度培养了符合不同社会职能迫切需求的学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当现代教育体系在美国已发展了100多年,私立和公立、学区和分班制度下,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通过教育跨越阶层的机会越来越小。


这实际反应了一个亘古未变的命题:教育仍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既有阶层和利益的有效工具。


法国著名的思想大师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曾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一书中提出:经济资本是资本最有效的形式,可以更轻易、更有效地被转换成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反之则不然。精英的后代更容易成为精英,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的父母是天鹅。


抽签落选的黛西,即将进入的普通公立中学,被称为“辍学工厂”。


3

辍学工厂


美国的公立学校有多差?


自90年代起,美国政界不断强调要改革弊端丛生的中小学教育系统,但始终没有见到根本性的改变,反而日益呈现令人担忧的前景。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多面临阅读理解和数学学习的障碍,部分升学率低、问题少年聚集的公立中学被教育专家称为“辍学工厂”(Drop-out Factories)。


在一些落后糟糕的地区,公立学校中高达40%以上的学生不能毕业。他们不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更达不到进入一所四年制大学的要求。全美有超过2000所这样的中学。


洛杉矶的洛克中学,9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学生的阅读水平,只相当于1-3年级的水平。1200个九年级学生,能升入十年级的仅有300-400人,洛克中学成立40年来就读6万人,其中4万人没有毕业。


上百万的孩子十五岁就开始在街上游荡,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是性、酒精和毒品,大多数孩子没有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方向,而他们的孩子又将继续这条路。宾夕法尼亚州68%的囚犯,都是高中辍学生,州政府每年在每个囚犯身上的花费超过33000美元,每个改造周期(4年)是13.2万美元。



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在公立学校推行“快乐教育”,全面放松标准化考试对学生的束缚,减少对标准化理工科成绩的要求。


几十年后,”快乐教育“忽视理化成绩而造成的弊端日益明显,大量的“辍学工厂”长期未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各种教育:大学生不知道圆面积公示、面对银行时不知如何计算利率、理化成绩让老师顿足叹息。


而同时期的部分私立学校,学业压力大,管理严格,作业、论文到凌晨都写不完,学生们几乎每天也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据统计,美国私立高中90%以上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


2002年,小布什政府重新修订和新授权1965年办理的《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力图改变美国多年来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低下、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在学业表现上差距巨大的积弊。


该法案推动中小学教学者的问责机制和标准化评价制度,希望促进中小学校的绩效责任制。但在法案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因为考核和惩罚措施密切相关,给各州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不考核的科目,包括社会、美术、音乐、职教、体育和外语等,教学力度被大大削弱,甚至被放弃;为了考核达标,有一些州甚至降低了达标的标准。


最终,耗时十年的法案并未带来积极的成效。


2015年,奥巴马政府推出《让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成功》法案,将教育问责的权利从联邦转移到各州,放松了标准化的考核指标,要求各州自行评估决定“学校失败”——即评估分数位于最低5%的范围、毕业率低于67%的高中、弱势群体学生成绩始终未见提高的学校,这些“失败学校”将被州政府接管。但,法案并未明确规定各州对此类学校需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去提升教育。


为什么公立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校的师资出了什么问题?


4

制度陷阱


在美国的中小学,工作优秀的教师不能获得更多的报酬,工作差的教师不能被解雇。


教育改革最大的威胁和阻碍来自终身制度和教师工会。


终身聘用


公立学校的终身聘用制度来自于大学,本来是要保护教授们不被解雇,因为专治或政治原因。在大学里,教授们只有在教书多年后,才有“终身聘用”,会有很严格的审核程序,很多人都无法得到。但公立学校老师的终身职位是自动获得的。


教师工会的成立,原本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利益。美国最大的两个教师工会,全美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工会,现在是美国最大的两个政党竞选赞助者,过去20年间,捐赠了超过5500万美元给联邦选举候选人和他们的政党,比任何一个独立机构都多,其中90%以上都给了民主党。民主党成为了教师工会在教育政策上的附属物,共和党也一直跟教师工会联系紧密。


“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除非我们解决了教师工会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不在讨论范围内,没有人愿意讨论这个问题,联邦政府不想讨论,市长和州政府不想讨论,教师工会显然也不想讨论。


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教师工会成为了庇护终身聘用和教师利益的有效力量,管理本不应该他们管辖的事情,教师工会的态度是“我们不能对教师进行任何区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再一次得到体现:人人生而平等。不管教师的能力如何,只要他成为公立学校的教师,就不能被解雇。



“柠檬舞蹈”(Lemon Dance)


在这样一个完全失效的系统里面,教师中有一些“柠檬”——那些长期很差的老师,他们自己知道,别的老师也知道,学校也知道,但是教师工会的合同说你不能解雇他们。


每年年底,所有学校的负责人聚集到一起,跳“柠檬舞蹈”,把这些差老师在学校间调来调去,每个校长都希望,他在舞会结束的时候得到的教师比他踢出去的要好。每个州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州称之为“传递垃圾”,有的州叫“火鸡快跑”。


在纽约州,终身职位的老师会受到听证,那些迟到、性骚扰、不称职的老师,会被发配至再分配中心。600个老师拿着全额的工资和各种福利,一天花7个小时,看看报纸打打牌,他们平均在这里呆3年。他们的听证会比普通的犯罪案件耗时要多8倍多,纽约州每年用于教师听证会的资金高达1亿美元。


但这完全没有解决一大批不好好工作的教师,终身聘用制已经成为了护身符。


5

负债累累


当一个工薪家庭的普通学生,终于闯过重重独木桥进入大学,他所面临的,可能是更大的压力。


学生贷款是目前全美第二大的贷款类别,仅次于住房抵押贷款。


美国的本科毕业生有将近70%在离校时身负债务,据纽约联储发布的《家庭信贷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美国大学生助学贷款总额接近1.5万亿美元,承担助学贷款的总人数超过44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超过40%的学生贷款人已经拖欠或者违约。平均每人欠了3万多美元,毕业后每年还有6.8%的利息。


巨额学生贷款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联邦政府的政策是推动学生贷款迅速增长的核心因素。


1958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催生了美国的《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Student Education Act),联邦政府开始提供资金给那些需求迫切,且在学术上表现优异的学生。


60年代,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颁布《高等教育法案》,联邦政府、州政府、银行、大学以及非营利组织联合起来,打造一个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联邦贷款项目,目的是使学生贷款更方便。


这个阶段,学生贷款的大头是由联邦政府提供或担保的,大规模的贷款让政府越来越感到财政压力。同时,银行不愿意实施贷款,一方面是反对政府介入贷款行为,另一方面并不认为学生贷款有利可图。政府在教育上的措施,重点转向“如何让银行借钱给学生”。


1972年,基于这一问题,联邦政府创建“学生借贷市场协会”(student lo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简称"萨利美" (Sallie Mae)——由美国政府创立,但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的金融机构。



萨利美不直接开展学生贷款业务,而是通过两类二级市场行为,为担保学生贷款项目的贷款方提供流动性支持


● 通过购买贷款方担保的学生贷款( GSLs)投资项目;

● 通过向贷款方提供借贷,即贷款方可以使用他们手中已有的担保学生贷款项目,作为附带担保物从萨利美获取新的融资,进而为更多学生提供贷款。


通过这样的方法,银行向学生贷款变得容易,同时可以卖掉其不愿持有的贷款资产进而融资。萨利美一开始从联邦融资银行贷款获取资金,随着70年代学生贷款的快速增长,萨利美在1981年转向金融市场筹措资金,1984年萨利美在纽交所上市,对资本的迫切需求驱动萨利美以几乎每年翻一倍的规模迅速增长。


80年代中后期,萨利美成为华尔街炙手可热的股票,到1990年,萨利美的资产从1981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400亿美元,拥有一半联邦担保的学生贷款。加上诸如财政金融化、教育成本不断高涨等借贷的利好因素,政府支持的学生贷款在随后的20年迅速增长,1993-2010年间联邦学生贷款数量扩张为实际生均成本的3倍。



期间,盛行于华尔街的资产证券化也开始被应用于学生贷款。1995年,萨利美开始实施学生贷款证券化,之后的10年间将价值10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证券化,这也大大加速了自身私有化的程度。1997年萨利美开始私有化,并于2004年完成,成为私人控股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采用同样模式的美国最大两个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相继破产。信贷市场的冻结直接引发银行取消来年的学生贷款,为避免学生可能陷入无款可贷的困境,2010年,联邦教育部取代银行成为新的贷款者,教育部为这些贷款及贷款能否被偿还等问题承担更为直接的财政风险。


金融机构不再直接经营政府担保的贷款业务,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开始转向通过与教育部签订合同,而从事政府直接贷款的服务性业务。


庞然大物"萨利美"也在2014年被拆分为两个公司:"萨利美",继续提供私人性贷款和与教育相关的银行产品,但不再像先前那般依赖联邦政府;"奈威特"(Navient),服务于学生贷款的一类新型公司,为已有的贷款服务,特别是通过和美国联邦教育部订立利益性合同。


另一方面,学费年年涨,在最近数十年间,不论是公之于众的标价还是实际支付的学费,美国高等院校的学费均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速度远超其他行业。


从1999年到2009年,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增加了73%,自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州政府平均花费的资金减少了28%。1987年,学生只支付了23%的高等教育费用,但到2012年学生支付的比例增加到45%以上。由于联邦贷款不会支付增加的费用,许多学生被迫转向私人贷款。



整个故事的发展路线是:国家为了帮助学生上大学,出资成立校园贷公司——这家公司上市了——大规模推动学生贷款——然后公司私有化了。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参与者都在鼓励学生贷款,萨利美、银行获得资产,政府提高就学率,学校获得更多的学生和资金。而这些貌似成功的奇迹,是建立在学生的高负债之上。


学生的负债累累换来了萨利美40多亿美金的市值。


6

系统失效


然而,当你一路披荆斩棘,幸运地抽签进入优秀的公立小学、中学,背负巨额贷款上完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据统计,超过50%的本科生毕业后就失业了。即使找到工作的那些学生,很多也不是从事他们的专业领域。


最新在Facebook上对400万学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最大的四大雇主是Best Buy(百思买,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公司), Starbucks(星巴克,连锁咖啡), Wal-Mart(沃尔玛,第一大连锁零售百货集团)和Target(塔吉特,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零售百货公司)。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增长乏善可陈。从1990年到2018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总额仅增长15.5%。联邦人口普查局发表的数据表示,美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是51,554美元,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有2900万个工作岗位需要职业技能但不是学士学位,而且大多数人的年薪为35,000美元左右。



但是,美国的教育系统也曾有过辉煌。


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了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普鲁士为培养产业工人,建立了8年制,以教师为中心,培养标准化人才为目标的“工厂”式的教育模式。而后美国效仿普鲁士,发展出“8+4学制”,即8年小学+4年中学。


1893年,美国全国教育理事会组织的“十人委员会”为了明确中学教育的目的,确立了中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即在9-12年级的高中阶段,9年级学习自然地理,10年级学习生物,11年级学习化学,12年级学习物理。后来,理事会又指派“十五人委员会”,缩短了小学年限,形成了“6+3+3学制”。自此,K-12教学体系形成,并推广到了全世界。


这一套教育体系,成功地服务了工业发展中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根据美国官方数据,从20世纪初期到90年代的近百年时间,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与人均GDP保持同步增长。K-12教育体系培养出的高素质产业工人进入各个工厂,推动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同时这些工人也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提升,然后更多的孩子进入这个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



但这一循环,在9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转变。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此时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却开始下降。这个数据表明,美国的经济发展继续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中产阶级的就业环境正在变差,增长的财富更多聚集到上层阶级。


从1978-2013年,美国CEO的薪酬增加了937%,而普通工人的工资仅仅增加了10.2%。今天美国最富有的10%人群拥有全部资本的70%,其中有一半为最富有的1%人群所拥有;在10%人群之下的中部40%人群,拥有全部资本的大约25%,剩下50%的底部人群,只拥有全部资本的5%。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标准化成功的人生模式已经失效——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现行的教育体系正在失去它被期望提供的功能。


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美国产业结构的改变。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的产业工人逐渐被机械取代,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崇尚金融资本,大量优秀毕业生聚集到华尔街,制造业被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岗位流失。财富500强产业从1980-2019年的40年间,传统生产型企业的占比从71%降至44%,而金融业的占比从16%提升到22%。


从1990年代开始,制造业岗位大量流出,劳动力被迫进入到商超、零售、物流等服务行业(百思买、星巴克、沃尔玛、塔吉特),对普通员工而言,这些服务业企业的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根本无法与前期的制造业企业相媲美,甚至很多服务业职位只是零工模式。


可怕的是,以培养产业工人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发展到今天,100多年间,一直没有变过,更演变为小学到高中12年的庞大知识体系的积累过程。当这些学生经过国家的教育系统培训来到社会,却发现没有他们想要的工作岗位。


7

艰难改革


2007年6月,米歇尔·李成为华盛顿特区新任学监,是10年间的第7任,她的前任都在承诺教育改革但失败后离职。


美国州内的最高教育职权机构是州教育理事会,理事会任命或选举一位州学监总长(类似国内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监总长和他的专业团队组成州教育厅,负责管理州层面的所有教育事务,涉及经费、法案执行、学校管理、监督等。


上任后,米歇尔发现教育体系的管理混乱不堪。联邦政府通过法律将教育经费发到各个州,各州也有自己的教育经费发到各个学校,而学校又有自己自治的董事会,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学区的学监和校董事会,大家都想推进教育进步,但他们所有人加在一起,就出现了互相矛盾的法规和规定,让学校的管理变得异常混乱,形成了阻碍教育系统改革的力量。


米歇尔的第一步是解决庞大的官僚体系问题,她将华盛顿教育中心办公室裁员近百人,然后关闭了23所学校,解雇了四分之一的校长和266名不称职的教师,包括她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她的行动遭到教师工会和教师们的强烈反抗,他们认为这并不能改善教育现状。但不久,米歇尔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区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在提高。


但当她尝试更根本性的改变,希望引入特许学校成功的经验时,却发现阻力重重,她不能延长学校教学时长,不能有效地评估教师,不能改变终身聘用制。2008年夏天,米歇尔提出了一项巨大的改革措施,试图改变已经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教师终身聘用制。


在她的方案中,给教师一个选择:维持终身制,得到一个基本的工资涨幅,或者放弃终身制,得到高达14万美元的年薪。这个提案,可以让高薪酬的教师来教学,并且能识别出好的老师,进而奖励他们。如果她成功了,将会带来更多的改革,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


但经过几个月的激烈辩论后,教师工会认为提案有很大的威胁,他们甚至不允许就此进行投票,米歇尔的努力付之一炬。


2010年10月,支持米歇尔改革的市长Adrian Fenty在选举中失败,随后米歇尔选择辞职,创立了Student First,一个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非营利组织。但批评者认为,米歇尔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后来被发现其任期内的学生成绩提高,教师存在大规模作弊现象。


在政府之外,也有很多个人在不懈努力。


1989年,“Teach For America”成立,他们招聘和选择美国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在经过培训后,送到到美国52个低收入社区的公立或者公立特许学校任教两年。2015年,已经有超过5万名教师在全美服务过500万的学生。


1994年,Levin和Feinberg在完成为期两年的“Teach For America”项目后,分别在南布朗克斯和休斯顿成立一所KIPP特许学校,同样服务于低收入社区,成立之初的几年一直保持学生成绩的高纪录。到2018年,在全美已经建成224所KIPP特许学校。


2000年,针对当地高科技和生物技术产业工人的短缺,教育家Larry Rosenstock 在加州创立High Tech High特许学校,放弃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而采用“项目研究学习”方法,结果达到惊人的98%大学录取率,学校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赞助。

……


但是,这些努力仍然只能惠及一小部分学生,更多的中产及以下阶级的孩子,仍然深陷教育困境。



不可否认,美国仍是当前世界第一大国,大量一流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基础创新能力领先世界,GDP世界第一,军事力量世界第一。


但阶级在加速固化,曾经人人皆可攀登的阶梯正在消逝。私立公立、学区划分、贷款上学,一道道标准,一次次筛选,教育体系在中下层孩子面前划好一个一个格子,你在这里,他在那里,个人的努力在社会规则前显得苍白无力。教育,不过是统治阶级巩固既有阶层和利益的工具。


教育系统的危机,让中产及以下阶级的美国梦越来越遥远。


而个人的危机,也必将埋下社会的危机。


8

后记


本文的写作受慕峰老师《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文启发,部分数据也来源于该文章。慕老师从全球化角度详细阐述了中美之争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提到了美国教育的现状——希望丧失。因为从事于教育行业,遂有了研究美国教育的想法。以邻为师,也给我们当前的教育行业一点警醒和启示。


仓促成文,希望与大家多讨论。



参考资料:

1.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慕峰,2019

2.美国学生贷款的兴起与高等教育资源依赖的演变,Elizabeth Popp Berman, 2015

3.美国各州公立学校教育系统,董志学,2007

4.美国联邦学生贷款3年官方违约率的实证分析,崔来廷,2015

5.纪录片《waiting for superman》,2011

6.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2015

7.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布尔迪厄,2004





往期精选


培养中小学生跨文化能力,德国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十年来国际学生首次下降!美国留学真的出现拐点了?


原中国驻美使馆岑建君:VUCA时代下,教育制度创新是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多元化


最终,我们离开了华德福学校


美国首位女副总统出炉,这个亚非裔女孩有着怎么的成长故事?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20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2020 国际学校薪酬人才趋势报告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


专业发展

升学指导高阶证书培训


iPGCE国际教师资格证课程


社群活动

2020第三届RAISE大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会员服务

SMILE学校会员计划


思选服务商会员计划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