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之后的学校新格局,当务之急在于落实五件事

顶思 2021-11-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校长传媒 Author 新校长传媒

“医重症下猛药。”可以预见,“双减”政策将让中小学校的办学生态发生巨变。在新学期到来前,校长和学校班子必须提前谋划其中的关键事务。


编 | Chris_guo


7月下旬,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人称“双减”政策,聚焦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和治理校外培训两件大事,“医重症下猛药”。结合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可以预见,中小学校的办学生态面临全新的政策与社会格局,教育深度转型已经成为民众的共同呼声和国家的强力意志。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变革背景下,学校工作怎么开展?新校长传媒认为,当务之急有五项关键事务,校长和学校班子必须提前谋划,并在新学期开学逐渐落实。


01

先导课

从心出发,赢得老师理解拥护


“双减”政策出台多日,专家和行政部门密集发声,而广大教师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似乎没有比应对当下的疫情和高温来得急迫。而教师恰恰是“关键多数”,决定着“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落地后能否行稳致远。行动从心开始,教师的心态、认识居于主导地位。


老师的消极心态大概有这几种:


一是抱怨不解,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真不幸!

二是观望等待,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着呗;

三是怀疑否定,估计又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跑偏。


教育是改变人、成全人的工作,教师是育人和实施“双减”的主体,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也要从心出发,这是“双减”落地的先导课,也是必修课。


需要通过沟通讨论、校内宣讲甚至制度设计,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引导:


1. “减”的是负担,回归和践行的是初心使命。习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双减”就是一次具体行动,实实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客观地说,虽然外界环境比较炎凉,嘲讽之声不断,但大部分教师内心澎湃,热血未凉。


往大了说,这是一份使命担当,往小了说,这是自己的饭碗,没人拿这个开玩笑;但是不代表没有怨言,不把心气理顺了,活也干不好。育人的事情,出工和真正出力表面不大看得出、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的,这一份“良心活”,需要良心在场。


2. 教书是为了育人,融洽关系是一直在路上的修行。教育最重要的是关系,这也是教师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原因。相对于课堂上的来去匆匆,延时辅导提供了陪伴的契机。更多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走近孩子,亲其师信其道,补的不是作业,是情感、是关系。


3. “空袋无以自立”,增值赋能是教师停不下来的人生课。任何时代,“学高为师”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期待;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本领危机”更是一直横亘的栏杆。在不减质甚至提质要求下,要“减作业”,就需要提高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更加精准地把握重难点;就需要精选,需要分层布置,就要更了解学情;需要作业当天批改,反馈,又能让第二天的教学更有“准心”。质量上去了,讲台才能站得是轻松又自信。


延时辅导需要挖掘老师的课程资源,你是语文老师,还能成为羽毛球打得最好的语文老师,刚在课堂上“举头望明月”,又在操场上“仰首接飞猱”,这样的老师真是美极了,帅呆了!不仅粉丝剧增,退休生活也从此不怕不怕了。


4. “增”最终是为了“减”,“短痛”是为了“长不痛”。风物长宜放眼量,“双减”是对现行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最终要在增增减减中回归教育的本原。“双减”政策下,学生在校时间增加了,但是作业时长肯定减少;师生、亲子交流增加了,矛盾就能减少;阅读、文体时间增加了,身心健康的问题就减少了。


延时辅导,辅导的是能力素养,让孩子的自学能力提升,思维方式优化,“教”为“不教”做准备。长远来看,这是“短痛”,“短痛”是为了“长不痛”,正如花时间磨刀,是为了更快地砍柴。


5. 合理取酬,让物质和情感双管齐下地温暖老师。曾几何时,老师成了奉献的代名词、当代的活雷锋。只要有需要,就把“你是老师嘛”这个框拿出来。一味地要求老师奉献不厚道,也行不通,不符合《教师法》的相关规定。


“双减”文件也保障了这一点,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中都要体现。教育是有温度的,要让老师对孩子有温度,先要让老师有温度。老师的温度来自内心的感动和灶台的烟火。



02

关键局

“双减”之下,作业怎么“减”?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呼声已久,“双减”政策在作业方面的重点,在于“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那么对于站在作业一线的学校和教师而言,这一段话意味着什么?


1. 明确整体减负,要大幅度降低完成作业的时长。意味着各学科之间作业布置量要有效统筹,相互兼顾,彼此协调,让全部学科的作业量加在一起,计算学生作业时长。


2. 减负的目标不仅是减负,还包括“提质”。作业量减了,但是育人的质量要提上去。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质量上下真功夫。学生作业要达到巩固或者提升的效果,不是为了作业而作业。


3. 明确作业设计多元化,层次性。人生而自由,是因为有选择的权力。好比川菜粤菜,各有所爱,多元化的作业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满足不同的胃口。作业需要“看人点单”,学困生“管饱”,学优生“吃好”。作业丰富了,营养就齐全,口味对了,胃口好了,心情也会好起来。说白了“负担”是一种心理感受,好的作业能让孩子上瘾,从“牛不喝水强按头”变到“作业有意思,一点都不累”。


4. 明确学校“作业设计能力”急需提升。当下,教参教辅、网络教育资源满天飞,“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一瓢”就很关键了,要求就高了。老师如何占有资料又超越资料,如何博观而约取,炼出好作业的“金丹”?研为教而生,总体而言,作业设计这一块的研究学校重视不够,其实这是一处富矿,值得好好挖一挖。


因此,各级教研部门应主动作为,组织好“作业设计”如何接地气的研究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是高质量的,又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呢? 


首先对于每位学科老师而言,要关注四个要素:目的、相关性、可行性、数量


如下:



其次,对于学校整体而言,还需在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一是关注学情,实现作业分层。比如在作业设计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基础的相对比较容易,在关心弱势学生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巩固学习的保障;发展性作业略有坡度,给中等学生思考的空间;创造性作业比较难,引领优秀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二是设立“作业超市”,自主选择。有标准答案的练习,也有采用口头练习、表演练习、实际操作等形式独特的作业;有短期的,也有专题性或研究性的长期性作业;有个人作业,也有小组或全班的合作性作业;有单科作业,也有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有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有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有知识巩固性作业,也有应用性、实践性作业。


三是开展作业研究,注重效果。作业好不好,谁说了算?作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掌勺的大厨,上级部门有指挥棒,家长也应该有发言权。不妨多一些“我心目中的好作业”“好作业我来设计”“好作业评选”活动,大家都来关心作业,研究作业,邀请业内行家诊断指导,让更多的好作业出现在板报上、墙壁上、电子屏上,见贤思齐,耳濡目染,真正让作业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让作业成为人生发射的助推器。



03

双全策

课后延时服务怎么做,学生很受益,老师能承受?


“双减”政策在积极推进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并做出了规范:


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参与人员:本校教师、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志愿者

许可: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初中工作日晚上可以开设自习班

红线:教师校外有偿补课、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另一方面,政策也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更高的要求:


• 助力解决学生作业问题

• 利用公共资源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

• 提高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那么,学校如何在目标、规定和自主裁量的空间里,在学生、教师减负问题上“双全”呢?综合全国各地的实践探索,我们对一些地区和学校的亮点做法进行了梳理。


研发和选课有市场意识


课后服务的课程上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 固本+培优开展作业指导


• 必修+选修按需提供订单式课程列表


• 兴趣+特长打通个性发展的通道


课程研发可以考虑邀请学生家庭参与,经历四个阶段:


• 家校招募


• 家校比选


• 按需初拟课程菜单


• 多方沟通达成意向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问卷等方式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愿来开设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课后服务重要的责任方和参与方,将参与会审第三方开课机构的资质、课程方案、选课制度、考评制度等,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时段的监护责任。(四川天府新区)


学生选课与课表方面,可参考以下流程:


• 开展项目遴选,包括教师项目、机构项目以及家长项目


• 提供课程菜单,供学生分年级或跨年级选择


•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课程


• 形成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总表、年级总表、班级总表及一生一课表

(深圳市)


每学期,学校要对课程进行考核和评价,达不到开课要求的及时撤下。


时间规划发挥最大效能


对小学,可以形成“三段式”课后服务:


• “学习时刻”,鼓励小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由多学科老师轮流看护,并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式辅导。


• “自主时刻”,根据兴趣选择参与体育、科普、阅读、艺术等主题式实践活动。


• “温馨时刻”,心理小游戏、静心阅读、伙伴交往、师生谈心等宽松温馨的活动。(上海市静安区)


作业辅导人性化、精细化


针对作业辅导,可以进行分类设计:


• 学科作业辅导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弱势科目选择,旨在解决弱势学科作业中的疑难问题;


• 自主作业辅导先由学生自主完成各科作业,再安排多位老师进行全科辅导;


• 精品作业辅导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后,向教师提出深层次问题的作业辅导。(深圳福永中学)


针对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的作业时长,可以设计不同的自主作业时间:低年级30分钟,中年级40分钟,高年级50分钟。此外,如果延长某天的社团选修课时间,可以将当天定为“无作业日”,以此倒逼课堂改革。(深圳莲南小学)


调动生态激发学生积极性


比如,可在每个活动课程内开设“班内竞赛”“社团间竞赛”,选出优秀学员和优秀社团。为每一个优秀学员和社团,给予展示的舞台,如社团开放日时每个社团都要设计“主打节目”进行表演,由参观的家长评选出最喜爱的社团,获得最多点赞图标的社团按总社团数的20%确定最终获胜者。在开放日中获胜的社团,可以拥有在国旗下展演的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献礼。结合师生评价度最高的社团,由艺术科组打磨,推上学校艺术节的舞台,面向全社会现场表演和直播。(深圳福永中学)


让教师工作生活弹性起来


开展课后服务,教师的常规工作,如会议、培训、教研等活动,如何安排处理才能避免挤占教师更多时间呢?


① 通过错峰安排自主作业、特长发展和体育锻炼来减轻教师负担(深圳市)


▲错峰安排参考模板


② 找到教师其他事务与课后服务的合并点


课后服务也可以与教师成长、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例如,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学生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开展“椰树材料拼贴画”制作,而这也符合美术老师正开展的省级课题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研究素材;有音乐老师提到,她开始教孩子合唱时,经验不丰富,于是,学校批准她到其他学校观摩学习,还引进了专家开展音乐教研。


③ 借力其它媒介平台


政策中提到“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学校可以考虑精选优秀的课后服务课程案例,录制成微课。(天津市河西区)


合理引入家庭、社会等外部资源


专业的事情需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不足。可以有以下思路:


思路一:校内教师提供校内精品课,机构教师主要提供技能型课程,如编程、网球、攀岩等。


思路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校可以参考这套开发流程及联动资源:


• 根据学生需求招募课程

• 校外课程教师或课程机构撰写课程方案与计划

• 教育研究院进行评估论证

• 校学术委员会研讨并通过课程方案

• 课程教学中心督导教师按计划备课并实施

• 教育研究院组织学期课程评价与成果展示


思路三:外来机构教学生一些专业的东西,学校老师负责课后服务中的监管工作。例如,在兴趣课教室配置一名本校教师和一名校外专业教师组成“双师”课堂,既保障质量也保障安全。


思路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对外招投标,招投标时,可做出以下要求:


1. 充分了解学校的需求及学校的选课系统,提供详细的课程内容及配套课程的服务。


2. 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他们需要有相应科目实际教学及服务学校经验。确保签约教师为专业教师,保证签约教师个人信息真实。


3. 做好教师的行为规范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每天有管理老师到校监督,负责教师考勤、上课质量、听课、教师个人素质、学生课间安全等监督,并对学校每天的活动情况做好过程性记录;每学期末向学校提供学期过程性资料。


思路五: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加入课后服务团队,由他们带来资源、进行监督、把关质量。学校每个社团都有一名家长志愿者负责监督工作。(深圳莲南小学)并可以尝试实行成本分摊机制,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核算成本。


科学设计课后服务接送


鼓励学校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分批设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半、两小时等)实现与家长接送时间“无缝对接”。(浙江省金华市)


开发“弹性离校”智能管理服务平台,让家长通过移动端即时获取孩子参加课后服务情况和接送信息。(江苏省南京市)


强化教师工作保障


在安排老师进行课后延时服务之前,学校有必要先进行一个整体调研,收集老师们可以提供服务的时间段、日期与内容,并在日常为老师减负,较少事务性工作;


可以尝试“老教师、身体不好的老师和哺乳期老师,不安排(课后服务)”“每位老师一周只需承担一次课后服务工作”;(河北邯郸)


将中午饭至下午上课前这一时段,列入课后服务时段;(山东省日照市)


将收取的课后服务经费按实际工作绩效全额发放给教职工,不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不统计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可以考虑推出“无理由休息日”或代购菜品等举措,提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浙江金华市)



04

根本解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 建构“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新的课程体系


“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这都将增加学校课程的体量和类型,深刻改变学校课程的结构,极大丰富学校课程的内涵,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体建构,并结合新的学生发展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考虑学校自身实际(层次、类型、历史、师资、生源、特色等),形成新形势下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方案。


•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高质量教育的学科建设


在国家课程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不能“动”,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不能“少”的基础上,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度开发和深度整合,这势必要求学校要认真研究并紧扣国家课程的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真正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开发当中。


这个过程实际也是中小学的学科建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每门国家课程的内容及其实质,对其进行深入的课程谱系梳理和框架分析,基于学科本质的模块整理和单元整合,开展系列化的课程和教学设计研究,整合相关信息技术,以此建设以学习为中心的高品质、新形态的课程资源,满足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高质量教育的课程需求。


• 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资源


“双减”明确提出“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学校需要将标准化统一性的教材开发成面向学习者的差异化课程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材料和机会。


开发差异化的课程资源要基于学生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形成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通过“走班选修”等方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 研发和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


“双减”对学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师、家长、社区和网络的课程资源,从学科能力拓展、优秀文化传承、多元智能发展,创造力提升等方面,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兴趣,系列化开发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各类体育、艺术等领域的社团课程,面向未来社会的AI、STEAM等新形态课程,并通过主题式课程、项目学习等方式开展,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健康生活、审美情趣与艺术表达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课程建设中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资源开发、整合等课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协同一体的课程建设主体,深入开展基于学生发展和课程本质的行动研究和实践创新。



05

长远计

老师“弹性工作制”,如何智慧设计落地实施?


7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工作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支持探索对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


7月24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答记者问时,再次提到“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关于这点,《意见》原文表述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也就是说,原则上从9月开学起,各地中小学可以逐步推行这一制度。


当然,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落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政策尚未正式实施,我们不妨理性地探讨一下,弹性工作在中小学可能吗?在学校,我们该如何去做?


• 教师能否从中受益?


一项政策能不能良好推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明显受益群体”。“弹性上下班”制度和“课后托管”紧密相连,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重要支撑。学生和家长是受益群体之一,肯定会支持。事实也如此。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中受益?


有人表示悲观,原因有两点:


第一,教育部提出“支持探索对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是“支持探索”而非“必须实施”。“支持探索”是可能性,“必须实施”,是一种强制性。强制执行的政策有时候都难以落地,何况仅仅是“支持探索”?


第二,真实情境中,教师无法享受到“弹性上下班”。因为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教师本就是“随叫随到”“随时在线”的形象了。学校有紧急事务,通常都得靠教师完成。


第一点事关政策执行力度,在此不多讨论。第二点,要打破固有认知,首先要弄清楚,“弹性上下班”在如何重构教师的时间?


教师的工作时间,可分为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核心时间是指教师必须在学校完成工作(例如上课、开会等)的时间。弹性时间是指除核心时间外的其余在工作时段内的时间。其中,弹性时间又分为坐班时间与自由时间。坐班时间,依旧要求教师轮流在学校坐班,这是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为师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是教师可以完全自由安排的时间。


“弹性上下班”的要义在于,对坐班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科学分配,使两者可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进行弹性互换。最终实现教师时间更灵活、高效的使用。



• 学校如何让“弹性上下班”真正落地?


归根结底,“弹性上下班”是一种柔性的管理制度,核心在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将非核心时间(教师必须在学校完成的工作的时间)支配权交还给教师。


参照上文所述一些学校的策略,这里还可以补充以下几方面的学校工作思路:


其一,“以人为本”,制定人性化的教师工作制度。


教师管理如果过于强调权力与服从,只会引起教师的消极抵触。学校管理者应当多关注并照顾教师的现实困难,尊重教师的基本权益和真实需求。对教师管理应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体谅,少一些责罚。


其二,针对不同教师情况科学分配弹性时间,合理规划、分布推进。


由于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弹性上下班”必然不能一刀切,要结合不同教师的特殊情况编排全新的在班机制。比如:


学校对全校教师根据上课时间、弹性时间的区别,进行上下班时间“错峰”安排,弹性调配,让学校有更长时间的运转,但老师在校时间尽量不过度增加甚至不增加。


设计老师弹性时间紧急事务响应的工作平台与机制。


特殊情况公平弹性处理:年龄大、承担着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周课时数多的教师,可减少坐班时间,给予其更多自由时间;需要接送小孩、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课可不安排坐班;有亲人在医院需要照顾的,可将探病时间段化为自由时间……


职务不同的教师坐班时长可不一致,例如班主任在校时间需要更长;但也可以设立正副班主任轮值制,甚至逐渐建立年级组或班组群轮岗机制……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得更为细致,更科学地划分教师坐班时间与自由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位教师在“弹性上下班”中受益。


其三,学校制度还可以做什么?


解放思想,教师随叫随到,不代表工作效率高;


学校要大面积减少突发工作的布置。所有事情要提早一周规划好,即便临时有急事,也设置有补位机制,或者给教师窗口时间,便于自行调剂工作和生活节奏;


实质性地提升参加托管服务教师的福利,加强激励;


建立结果导向评价制度,防止因“弹性上下班”而影响日常工作。


相信学校切实做到上述几条,教师“弹性上下班”将不再是一张可望不可及的“大饼”。


作者 | 李丰池、殷涛、三石、陶小玮、芋圆、沧月、艾兴

来源 | 山东教育发布,凤凰E视界,半月谈,人民教育,上海教育新闻网,校长邦,天府教育发布,好老师智库,芥末堆看教育,现代教育报,祖庆说,《江苏教育研究》,艾课程


往期精选

梁建章:如果取消考试和择校压力,补课还会是刚需吗?


巨头转型!体育培训赛道面临“危”“机”


“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如何共建美好?


双减下的行业众生相:逃不掉的资本,忙不完的转型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