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十六)
5月21日上午九点,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二十六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幢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马克思论信用与虚拟资本”,我院丁堡骏教授和卢江教授共同领读《资本论》第三卷第25-28章,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总体概述
卢老师首先区分了两个重要概念,职能资本与非职能资本。从事产业或商业的职能资本家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占有工人阶级创造和实现的剩余价值;占有生息资本或银行资本的非职能资本家现在也要凭借自己拥有的非职能资本,瓜分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三卷第五卷论述了作为生息资本发达形态的银行货币资本的实质、银行信用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历史作用,以及银行信用与现实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运动、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述的过程中,阐明了银行资本家如何以利息形式分享职能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并指出了中央银行及其信用制度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恩格斯曾说第五篇讨论的是第三卷最复杂的问题。
卢老师还让同学们联系经济现实去思考本篇内容。马克思曾说过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是无产阶级专政后要采取的重要措施,集体的、联合的劳动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支点。当前超大规模跨国股份制企业——比如少数金融科技巨头——对全球经济秩序形成了绝对的控制,这是否能成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支点呢?在第25章-27章,马克思联系职能资本(主要是产业资本)的发展来考察银行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并分析了信用制度的历史作用。未来社会商品和货币将逐渐消亡,银行信用制度也就无从谈起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还有意义吗?卢老师强调,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银行信用制度已经有了更复杂的变化发展,金融创新工具和手段也绝非马克思生活时代所能堪比,但究其本质和运行的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章内容
第25章研究了银行信用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职能资本的关系。本章标题是“信用与虚拟资本”,但是“虚拟资本”一词只在引用中出现了一次,而详细的论述在29章才展开。卢老师认为,这是由于马克思在此还没有明确解析资本的运行规律,而是通过信用来引出银行资本。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在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就已出现,但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广泛发展。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发达形态,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资本回流限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但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银行资本的作用,这在后文会有进一步阐释。
第26章探究了银行资本与职能资本对平均利润的分割关系。在第22章生息资本利润率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研究了银行资本的利息率是如何在社会职能资本运动的关系中确立的,即银行资本与职能资本在分割平均利润上的数量关系。马克思指出,银行资本利息率是银行借贷资本供求双方的竞争关系决定的。职能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闲置资本、准备金、过剩资本,这些为银行提供货币资本积累的供给,同时也会因为经营需要、扩大再生产需要产生对银行货币资本的需求,供需变化会使银行用于信贷的货币资本发生数量变动,并决定银行利息率的高低。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混淆一般商品流通与生息资本流通方面和银行利息率变动原因方面的错误,并强调了利润率决定和利息率决定不是一回事,银行资本的利息率是由借贷资本供求双方的竞争关系决定的。
第27章从信用制度与社会再生产关系角度对信用制度的作用进行了两重分析。一方面,信用制度促进了利润平均化过程,有利于资本的流动和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少了商品流通需要的流通费用;信用是资本集中的杠杆。加速了现代企业股份制公司的形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产生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形式,出现了职能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了向更高级社会联合生产的过渡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形成了对私人资本所有权的扬弃。另一方面,信用加速了大资本剥夺中小资本的过程,比如大资本获得融资更容易,从而加强垄断。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信用制度,助长投机,造成虚假的需求和盲目的生产,从而加速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提出在“最先进的国家”应当采取十条措施中就提到“要将所有的信用集中到工人控制的国家手中,”这与我国当前所采取的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是一脉相承的。
第28章中马克思区分了货币贷放和资本贷放,这是庸俗经济学家混淆了的概念,但是没有深入论证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货币流通速度也会改变整个现代商业模式和劳动形式,比如数字支付通过缩短货币流通速度极大地改变了商业形态。要从生产目的方面去理解一项事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银行是银行资本家、货币本资本所有者获得银行利润的工具,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手中,将成为实现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有力杠杆。马克思在肯定银行制度积极作用同时,驳斥了蒲鲁东关于通过资本主义信用机构进行社会改革的幻想,指出“银行制度造成了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的分配的形式,但只是形式而已。”而列宁则认为,可以对大银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簿记机关,全国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为社会主义服务。卢老师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有银行等机构,关键要看它服务于谁的利益。
补充探讨
丁老师分享了他阅读《资本论》的心得:哲学需要《资本论》,《资本论》也需要哲学;《资本论》既是一本书,也是无数本书,我们要联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去加深对《资本论》的认识。丁老师强调,马克思以辩证法的方式说明了这样一个规律: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反映了资本正在剥夺全社会,那么就更加接近全社会剥夺资本的目标。创业利润就是利用这种金融杠杆更强有力地瓜分社会财富,未来人与人的关系只能在公有制关系中实现新的飞跃。
在互动环节,师生就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银行与资本主义银行的区别、金融资本与银行资本的区别以及虚拟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区别、数字人民币问题进行了交流。针对有的同学读《资本论》遇到的困难,卢老师指出,要联系时代背景、思想史争论,逐字逐句地、前后联系地、一遍一遍地去“啃”。卢老师还推荐同学们结合何干强老师的《<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一书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本次读书会中,卢老师以举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了马克思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丁老师寄语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攀登科学高峰,同学们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当代性和实践性的认识,相约下一次共同探究虚拟资本的奥秘。
图片:崔晨茜
文字:陈柳依
编辑: 新闻中心 万锦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