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19)要点
1 急性胸痛救治现状
急性胸痛病因繁多、病情严重性差异极大,不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为主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以急性肺栓塞(APE)为主的“急性肺动脉综合征”及张力性气胸等高危胸痛,也包括稳定性 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中低危胸痛。
胸痛患者获得医疗救助过程中有5个重要环节: 患者、社区医师、调度中心、急救车和急诊科,各环节均能影响胸痛患者诊疗效率。
我国胸痛救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患者对胸痛认知度和应变能力差,常有患者就诊“延误”;院前及远程救治能力相对薄弱,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仍 需完善;各级医疗单位间协同救治配合欠流畅;院内各专业会诊为主的传统模式亟待进一步优化。
急性胸痛诊疗流程图
2 社区医疗和院前急救
社区医疗和院前急救是生命抢救的起点,是胸痛诊疗“战线前移”的重要环节。急救药物、监测检验、信息技术的支撑、政策的支持是提高社区和院前救治效率的关键。提升急性胸痛诊疗能力应重视社区医疗的参与和基层人才的培养。社区与院前早期明确胸痛诊断并采取急救措施,能够更好的提高胸痛诊疗效果、改善预后。
3 危险分层与病情评估
3.1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策略
3.1.1 胸痛且伴有下列任一情况者,应当立即进入监护室或抢救室:
(1)意识改变;(2)动脉血氧饱和度低(<90%),呼吸衰竭;(3)血压显著异常;(4)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严重心律失常;(5)既往有冠心病史,此次发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不缓解;(6)既往有马凡综合征,伴有严重高血压;(7)伴呼吸困难,患侧胸廓饱满。
3.1.2 胸痛伴有下列任一情况者,应当尽快进行监护,并完善相关检查:
(1)长期卧床、长途旅行者,突发胸痛且持续不缓解;(2)确诊肿瘤、下肢静脉血栓者突发胸痛且持续不缓解;(3)既往无冠心病史,突发胸痛伴有喘憋;(4)伴咯血;(5)近4周内有手术,并有制动史;(6)合并多种心血管病高危因素;(7)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
3.1.3 下列胸痛患者可常规就诊:
(1)不伴有上述情况的胸痛;(2)有胸壁压痛的胸痛;(3)与呼吸相关的胸痛;(4)超过一周的轻度胸痛。
3.2 致命性胸痛的判断
3.2.1 病史
(1)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等心血管危险因素;(2)是否有长途乘车和飞行史、下肢静脉炎、骨折、卧床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3)是否有肺大疱、肺结核等慢性肺病病史或剧烈咳嗽、体型瘦长等危险因素 。
3.2.2 症状
ACS症状主要包括发作性胸部闷痛、压迫感或憋闷感,甚或濒死感,部分患者可放射至上肢、后背部或颈部,劳累、情绪激动、气候骤变等均可诱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休息或硝酸甘油可缓解,持续时间超过20min未缓解, 需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AAD及大血管疾病多表现为持续撕裂样胸、背痛,可伴血压明显升高、双侧肢体血压差别较大等;APE常伴呼吸困难或咯血,常同时合并氧饱和度下降,甚或晕厥、猝死;张力性气胸患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缺氧严重者出现发绀、甚至窒息。
3.2.3 查体
要注意血压数值及四肢血压是否对称、有无心脏和外周血管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是否亢进、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下肢周径是否存在不对称、有无静脉炎或水肿等情况。
3.2.4 辅助检查
3.3 中低危胸痛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与评估策略如下:
3.3.1 对于所有患者,均应立即行心电图检查。
3.3.2 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POCT或影像学检查,并根据病情复查心电图等:
3.3.3 对于症状提示为非心源性胸痛的患者,需要鉴别的疾病至少包括以下病种:(1)呼吸系统疾病。气胸、胸膜炎、胸膜肿瘤、肺部感染等;(2)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自发性食管破裂、食管动力疾病、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3)胸壁疾病。急性肋软骨炎、肋骨骨折、胸椎疾病、带状疱疹和肿瘤等;(4)神经精神疾病。颈椎/脑血管疾病、神经官能症等;(5)纵隔疾病。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纵隔炎等;(6)其他。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3.4 对于再次评估为中低危的胸痛患者 应科学救治、及时分流,安排患者住院、离院或专科就诊。
3.3.5 对于未完成全部评估而提前离院的胸痛患者 接诊医师应告知其潜在的风险、症状复发时的紧急处理和预防措施等事项,签署并保存相关医疗文书。
3.3.6 ACS、AAD、APE等疾病 需长期服药、逐步康复和防治复发,建议针对此类疾病可建立院内专病随访中心(有条件的医院鼓励开展门诊面访),统一管理、登记、指导。做到包括预防、救治、康复在内的患者“全程管理”。
3.3.7 对于从急诊完成评估的中低危胸痛患者 医师应根据病情制定后续诊疗和随访计划,有专职医护人员定期开展电话随访工作并有完善的随访记录,开展健康宣教。
4 辅助检查
4.1 心电图
4.2 实验室检查
表1 常用心肌损伤标志物特点
(2)心脏功能标志物
利钠肽在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BNP和NT-proBNP是目前最重要的心脏功能标志物。
表2 BNP及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临界值(pg/mL)
(3)出凝血标志物
D-二聚体可作为APE诊断的首选筛查指标,D-二聚体<500 μg/mL的可疑病例,如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应动态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主动脉夹层的筛查和排除,研究发现以500 μg/mL作为临界值,其检测敏感度为97%,阴性预测值为96%,特异性为56%,阳性预测值为60%。
(4)胸痛相关炎性标志物
在AMI的患者中,CRP高峰可持续48h,且高峰值与心梗面积有关。同时,CRP>7.9 mg/L时还预示着AMI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左室充盈压力的升高,远期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增高。MPO升高提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炎症反应,可做为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和AMI的标志物。降钙素原(PCT)主要用于鉴别患者是否并发感染。
(5)动脉血气分析
高危胸痛患者可通过血气分析快速评估患者循环灌注情况,指导是否紧急处理;并可根据电解质水平及时对症处理,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来鉴别APE,多数APE患者PaO2<80 mmHg伴PaCO2下降。
(6)血生化
血生化包括血清内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部分临床药物的应用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方案,K+、Mg2+等电解质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相关,胆固醇的基线水平将指导调脂药物的使用。
(7)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
所有急诊接诊的急性非创伤胸痛患者,如果存在高危胸痛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特征,且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时,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电活动不稳定或心力衰竭,应及时对症处理,且尽早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表3)、BNP/NT-proBNP及D-二聚体。
表3 心梗三项联合判读
如果没有上述三种情况,可根据具体病因考虑,有针对性的检测一类或两类指标完成疾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确诊后再联合其他检测指标实现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
4.3 床旁超声心动图
4.4 X线检查
4.5 CT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
5 常见高危胸痛的救治策略
5.1 急性冠脉综合征
5.1.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STEMI患者的救治要以缩短总的心肌缺血时间、恢复有效心肌再灌注为根本治疗理念。怀疑STEMI的患者要尽快完成心电图、POCT、床旁超声等辅助检查。需根据病情复查心电图、POCT等。明确STEMI的患者可根据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再灌注策略,包括直接 PCI(PPCI)、转运PCI或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转运PCI和溶栓-介入序贯再灌注治疗等。
5.1.2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由于NSTE-AC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大,应建立基于危险分层的治疗策略,根据病情危险程度分层施治,常用的评分模型包括GRACE风险评分和TIMI风险评分。初步评估或再次评估明确为极高危的患者,应在2h内实施紧 急介入治疗,对高危患者指南建议选择24h内行早期介入治疗,对于症状或缺血反复发作的中危患者可在72h内选 择介入治疗。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应与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合作,建立联络及转诊机制。一旦NSTE-ACS进展为STEMI,应立即按STEMI再灌注治疗流程执行后续治疗。评估为高危或中危患者诊疗流程,需按规定时间内接受早期或延迟介入治疗或及时转运。
5.1.3 ACS合并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早期预警
急性心衰以及心衰高危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再次、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推荐高危ACS患者采用“急性心衰早期预警Super-score评分系统”, 即以氧饱和度(S)、小时尿量(U)、心率(P)、情绪状态(E)、呼吸频率(R)这5个指标组成的Super-Score评分模型为指导,动态监测高危患者病情变化,总分10分,建议高危患者每小时评分1次,理论上提前2--6h预测患者急性心衰发作,以此为指导可以开展急性心衰的早期预警、提前干预,见表4。
5.1.4 ACS的药物治疗
抗栓治疗包括:
(1)抗血小板治疗。
(2)抗凝治疗。
(3)溶栓治疗是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他药物治疗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
(2)他汀类药物。
(3)ACEI/ARB。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抗心肌缺血治疗。
(6)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7)改善心肌微循环药物。
5.2 急性主动脉夹层
5.3 急性肺栓塞
5.4 张力性气胸患者
6 胸痛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是整合院内外多学科医疗资源、采用标准化的诊治流程、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胸痛救治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等多种模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将保障急性胸痛患者到达医院后得到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与合理救治,既避免高危患者的漏诊,使其得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并尽可能减少低危患者住院检查和治疗的医疗费用。院前急救、急诊科和心内科是胸痛中心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多学科协作是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的关键。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年第4期、朱明恕医师与指南要点
供稿、编辑:As 素
责编:孙旭光
· 精 彩 推 荐 ·
· 声 明 ·
①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826699172】。
②本公众号原创发表的文章,任何个人、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转自“CACLP体外诊断资讯”,并注明作者。
Hi, IVD的小伙伴们,此处打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