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大楼里的故事(十四)| 外交部的集体宿舍
当年国家干部的住房全由公家分配。按当时的外交部住房规定,凡本部人员未结婚者一律分别住男女集体宿舍。即使已婚,如果妻子与孩子在外地,仅男方一人在京,视为单身,也要住集体宿舍。
如妻子、儿女来京探视男方,可以到招待所临时居住;没有听说已婚女方一人在外交部工作,丈夫与孩子在外地的情况;夫妇双方都在北京工作是普遍现象,由男方所在单位负责解决住房;配偶一方已分有住房,另一方不能再参加分房;孩子的户口随母亲,这是全国的统一规定。
TODAY
咪咕是只猫
外交部的集体宿舍一开始在东单外交部街的老外交部院里紧靠北墙的一座二层红楼。后来单身的人多了,只能在外面再划出一些房子作为集体宿舍。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发生大地震,波及北京,老外交部主楼成为危楼,外交部就搬到了东郊民巷15号、原六国饭店(后来的华丰宾馆)两处办公。集体宿舍随之分散到几个地方。
邋遢的首席英文翻译
说起外交部的集体宿舍,那里发生的故事可不少。有位国家领导人的首席英文翻译,在外交场合不但英语备受赞扬,外貌也是上承,高高的个子,西装革履,显得挺有风度。但在他未婚住集体宿舍时,他的床位之乱如同狗窝,其邋遢程度在整个外交部都是有名的,连周总理也有所风闻。
有一次给领导人当翻译时,他竟从裤子口袋里摸出一只袜子当手绢擦嘴用,因为动作极快,似乎别人没有发现,却被细心的周总理看见了。
事后周总理同他聊起日常生活,知道这小伙子工作任务太重,打点日常生活的时间太少,而他本来就是一个不会照料自己的人。周总理心想,他该找对象了,就提示外交部领导不能光抓年轻人的工作,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找对象的事情,能帮上忙要多多帮忙,要给他们找对象提供方便。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缅文翻译程瑞声说:“周总理十分关心我的恋爱进展,在一次参加宴会时问起我婚姻状况。在座的罗瑞卿说,看来是要我们帮忙了。”“我与爱人结婚后,周总理、陈老总等曾利用一次宴会机会向我敬酒,祝贺我们的新婚之喜。”
住集体宿舍的熊德兰教授
有三位大龄女士,虽然多次明确宣布终身不婚,但是按当时的规定也只能住集体宿舍,不能住带有家属的住房。其中一位是亚洲司的樊大姐,另一位是美大司的谭女士,第三位是相当有名的熊德兰教授,住集体宿舍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外交部的住房有相当改善了,而且可以完全断定她一定不会结婚了,才在家属楼给她分配了合适的居所,搬出了集体宿舍。
熊德兰教授是相当有名气的人物,在当时的外交部几乎无人不晓,不少人曾是她的学生,只需说出一两件她的事情,即使不点名,大家都会知道说的是她。
熊德兰教授
这位熊教授可不同于一般的外交干部,她于1924年生于江西南昌,194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是当年在新中国的感召下,像李四光、钱学森那样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批爱国学者之一,归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那时的教授、副教授标准很严,含金量可比现在高得多,全国的教授、副教授名额是区区可数的。
周总理要求外交部必须十分重视外语学习,于是把她从大学调到外交部负责英语教学,教那些英语水平不高或根本不会英语的人员。为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外交部专门设立了业余外语学校,允许学员可利用每天上班时间的8-9点或下班后晚上去学习外语,除英语外还有法语课。
《德兰实用英语》
熊教授的编制单位就在外交部业校。她曾担任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退休后“退而不休”,在将近半个世纪里一直培训外交部与其他单位的笔译和口译人员,并出版了一套《德兰实用英语》。她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求》(第1、2部)《真》《年轻的外交官》《海外归人》等。
她是这样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怎么可以让她一生住在几个人挤在一起的单身集体宿舍里呢?但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给她分配已婚人员居住的单元房,就是安排在集体宿舍与其他两位女单身同志住在一间房子里。
她没有加入共产党,而是九三学社成员,可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位地道的雷锋式的人物,值得大家学习。她为人如同水晶般纯洁,似乎也不需要闺蜜,却曾毫不避讳地对一个信得过的年轻学生说,虽然她终身未婚,可是像所有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曾经有过热恋,并决定与恋人结婚。但在已发出结婚请柬,第二天就要举行结婚仪式时,组织而非一般人告诉她,她的未婚夫有过男女关系作风不正的记录。
为什么组织要这样做?她没有说明,也无人考证,只是她的这位学生推测,也许组织了解她,如果不把当时视为严重问题的事情如实告知,是对她的不负责任,是出于好意。熊教授说,自己热恋的人竟然隐瞒这样的事情,使她绝对无法容忍,于是愤怒无比,当即取消结婚仪式,从此终生不再考虑婚姻。
熊教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她如同一团火,别看个子不到160公分高,是个小巧玲珑的弱女子,可一上讲台便兴奋起来,讲课声音洪亮,在教室或大厅里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她无处不在的乐观心态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她热爱新中国,热爱生活,热爱教学,热爱每位学生,无论学生原有英语水平如何,她一律接受,并视每个人的情况因材施教,只要学生愿意学,她就一直教下去。
文革中五七干校出现后,她自然毫无例外地到了干校。那时已经没有几个成年人能安下心来再学英语了,将近50岁的熊教授就设法教干校幼儿园的孩子们。
她太热爱每一个人了,从来都尊重每一个人;她太热爱每个学生了,从来不厌烦任何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她太热爱教英语了,从不讲任何条件,无论在多么简陋的地方都可以教课;不需要任何教材,反正她满腹经纶,全都可以作为教材,随时随地开口就能讲课,讲得听众全神贯注。
而在生活条件上,她从不计较,工资花不完就支援周围的人或热心公益捐献,高工资却没有多少存款。当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可以给她这样的单身人员分配单元房时,她不按级别要大房,说一个人有个窝就行,就在一座普通家属楼里挑了带有袖珍厨房与袖珍卫生间的一套不到40平方米的居室。
学生去看望她,看到床上、沙发上堆满了书,茶几上放着一堆一堆干切面,她说这可以吃好几天了。来了客人,她必须扒拉扒拉沙发上的书,才能腾出一个客人坐的地方。
后来外交部住房有较大改善了,给了她一套大些的房子。再后来,她住进了养老院,不想再麻烦外交部与照顾她的侄女。
外交部的人写回忆录或其他题材的作品,都是写大使、外交官参与的重大外交事件,这里不能不写一写人人敬仰的熊教授。好在她有自己的著作,包括小说,那些作品里不能没有她的个人身影与内心感受。
外交部的后生以及对外交感兴趣的男女青年们,建议你们把熊教授的事迹与著作也列入从事外交工作或关心外交工作的必读书籍之内。
文字 / 青峰石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外交部大楼里的故事(小说连载)
(一) “官帽”大楼里不为人知的外交事儿
(二) 周恩来的传人(上)
(三) 周恩来的传人(下)
(四)从将军到大使——兵团首长
(七)从将军到大使——大使培训班
(九) 来自农村的外交官——不幸与万幸
(十) 来自农村的外交官——外交部报到
(十一)来自农村的外交官——另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