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事保护 | 在乌干达历尽险阻保护员工(二)

徐明远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

在乌干达历尽险阻保护员工(一)


穆塞韦尼

(图片来自网络)

1985年12月,奥凯罗政府和穆塞韦尼的抵抗军之间的和平谈判彻底决裂,两方决战迫在眉睫。


根据形势的变化,使馆及时向我援乌单位作了形势分析通报,同时重申7月第一次乌政变前向他们提出了“保持镇静,听从指挥,严守规定,相互关照”的16字要求和有关规定,请他们立即向全体援乌员工传达,从思想和物资上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安全度过即将到来的可能更激烈的战乱。


几天后,抵抗军接连攻下了好几个重要城镇,首都处于风雨飘摇的状况,全市人民在惊慌的气氛中,伴着枪炮声,度过了一个悲凉的圣诞节。

今天的乌干达乡村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1986年新的一年开始,双方的战斗也一天比一天频繁。1月23日,抵抗军已接近市区。25日,从黎明起,枪炮齐鸣,炮火连天,枪声密集。战斗就在我馆周围进行,战斗数日,通信全断,外边情况不明,也不可贸然外出。夜晚降临,全市重新上演了半年前北方旅攻城之夜的炮火大战。如雷的大炮声和疾风般的枪声通宵达旦。

第二天一早,见有两个黑人在拆卸街上的汽车零件,与他们搭话,询问市内情况,他们齐声说:“奥凯罗已逃往肯尼亚,抵抗军占领坎市了。”

尽管情况不明,枪炮声还未停止,我们还是要及时去关照我援外人员。下午3时,大使和我、经济参赞和商务参赞各乘一辆挂了中国国旗的车,首先一同前往制冰厂。我们一出使馆大门,就遇上一具横卧于大路上的军人尸体,再往前行驶,躺在血泊中的尸体不断出现,大大小小的弹壳满地。

(图片来自网络)

街上无行人,一群群抵抗军战士守卫在各个路口的工事内外。他们很懂礼貌,见到我们这挂了中国国旗的车,不仅未作任何盘查,还向我们行军礼。


离制冰厂不远一处库房前,聚集着十几个老百姓。他们手中都拿着各种包装整齐的物品,一个个都坐在地面,听几位抵抗军战士讲话。后来方知,这是抵抗军在给他们上课,不准许抢劫财物,要他们原物送还。我们一路上也确实没看到抵抗军战士有抢劫行为,看来,其纪律严明名不虚传。

我们到了制冰厂,任组长和全体同志见到我们都感十分亲切,并很感动。他们说:“每次战乱,使馆都对我们非常关心,和我们患难与共。尤其是,使馆领导每次都是在枪声中冒着危险来看望我们。”

“看到同志们都平平安安,是我们的最大希望,也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我们答道。

他们都认为,抵抗军这次攻城,战斗空前激烈,但做好了准备应对各种情况,安全度过。

然后,我们又到了四川公司,门口停了一辆军用卡车。孟经理称,昨夜曾有奥凯罗军队的散兵敲门求救,要了几件便服就道谢离去了。不久又有奥军开了卡车被抵抗军追来,经过交火,奥军弃车而逃,未对我人员有影响。

看过在首都的援外员工,我们还惦记着百多名处于东部地区的援乌同志。次日清晨,我同经济参赞乘汽车启程东去,大使和同志们都到院子里为我们壮行,好像为开赴战场的战士送行一样,多少凭添了那么一点悲壮的气氛。

乌干达高速公路项目进行时

(图片来源: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很快顺利驶离坎帕拉,上了那条年久失修的国际公路,颠簸前进,车外传来稀疏的枪声,公路上不时出现被击毁的军车、坦克,甚至军人的尸体。


还有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刚出城不久,就看到公路上满地是像人嚼过的甘蔗渣,越往前行驶,路面上的甘蔗渣越多越厚,公路白花花的,延续10余公里。我们在公路上行驶约一小时后发现,迎面无一车来,而东去的汽车也没有一辆会超过我们,均以我们的车速为准,并且自动形成以我们车为首的几十米长的车队。见此情形,我感到有些异常,便停了车。


谁知,我的车一停,那几十米的车队也全都停下了。我当即向后面尾随的车主发问为何停车不前,那位黑人兄弟笑了笑说:“战斗还在进行,前面局势不清,怕路上有地雷,谁敢贸然前进,还不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走,一遇上危险便于逃脱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正充当着开路先头兵的角色。我无奈一笑说:“既然我们成了同路人,就有难同当了。”于是,我们继续上路。

我的车一启动,那几十米的车队也全部动了起来,但行驶不一会儿,从前方一土丘边的公路拐弯处,突然闪出一辆红色小汽车,迎面飞驰而来。车中驾驶者一手扶方向盘,一手伸出窗外摆动,口中高声喊着“STOP! STOP!”,转眼那辆车便开到我们身边,那个驾驶员疾言快语:“前面村中散兵劫车打人,快回!我是逃出来的。”那人一面说,一面疾驰而去。


这消息犹如一道军令,只见那几十米的车队,一改刚才有条不紊的队形,马上乱了阵脚,一辆辆车纷纷调转车头,争先恐后向坎帕拉飞奔而去。在此情况下,为避免无谓的损失,我们也只好返回使馆。


那天虽然东去未成,中途折返,但无意中在乌干达战乱中客串了一回义乌“排雷尖兵”,也倒是外交生涯中一次值得记忆的经历。

- 未完待续 -

文章来源 |《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

作者 | 徐明远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