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阎宝航与新中国外交礼仪(下)

康冀民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往期推荐



阎宝航与新中国外交礼仪(上)







作者简介    


康冀民 曾任中葡联合联络小组第一任中方首席代表(大使),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秘书、南斯拉夫大使馆参赞、罗马尼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康斯坦察总领事、外交部港澳办副主任、文化部副司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


组织观摩呈递国书

大使出国上任,首先要向驻在国国家元首呈递国书,然后才能开始正式履行自己的职务。但是,呈递国书有什么程序和礼节、要说些什么话、注意些什么,这些将军大使都不了解。



▨ 196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我部分驻外使节并合影。图源:《新中国老外交官影像集》


有一次黄镇、耿飚、曹祥仁等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议论这事,正巧阎宝航走过来。于是有人说:“ 来得正好,就请你给我们讲一讲怎么呈递国书吧!” 阎宝航忙不迭地摆手说:“啊!不行!不行!我又没当过大使,不能讲出什么名堂,不过,我可以把你们这个要求反映上去。”

不久,他兴冲冲地告诉大家:“周总理指示,过几天有位东欧国家驻华大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到时安排你们去现场观摩学习。” 大家听了十分高兴。

有人趁机又提出要求:“呈递国书仪式完成后,能不能请毛主席给我们作指示?”阎宝航说:“这个要求我也给你们反映一下。”



毛泽东主席(左六)接受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鲁登科(左五)递交国书后宾主合影。图源《建国初期的外交部》


1950年3月10日,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鲁登科向毛主席呈递国书,仪式在中南海勤政殿内举行。将军大使们提前来到接见大厅,工作人员过来把他们分别引进大厅旁边的几间小屋里。小屋和大厅只隔着一排窗户,那时窗上没有玻璃,是糊着像宣纸一样的窗纸。大家以为是先在这里坐一会儿,等举行仪式时再到大厅去站着观看。

工作人员却说:“你们就在这儿观看。”大家正纳闷,见周总理走来,就问:“我们怎么看?”周总理说:“你们在窗纸上戳个洞,从洞里往外看,但不要把洞戳大了,让人家看见。”周总理又说:“洞虽小,但你们要善于小中见大。”

这些将军大使们就拿铅笔,高高低低地在窗纸上戳了些小洞,从这往外看。但是,有人觉得这样看不太清又费眼神,就悄悄走到通往大厅的门后,从两扇门之间的夹缝朝外观看。

耿飚曾回忆说,透过窗纸上的小孔,只见毛泽东主席迈着大步走过来,站在地毯一端,面露笑容,神色庄严而亲切。翻译站在他的后边。鲁登科大使庄重地走上前来,双手呈上那份被朱霖叫做“介绍信”的国书,并致颂词。毛主席接过国书,对鲁登科大使致答词。然后,双方握手,交谈之后告别。

这次将军大使从小孔、门缝观察,看了递交国书全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小孔的道理,就是什么叫“小中见大”:一件小事映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它的精神面貌。



▨ 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陈毅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部分为驻外使节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前排左起:王国权、黄镇、潘自力、毛泽东、朱其文、陈毅、秦力真。

中排左起:王炳南、韩念龙、谢邦治、姬鹏飞、罗贵波、刘晓、方毅、乔冠华。

后排左起:廖承志、刘春、刘新权、李昌。

图源:《新中国老外交官影像集》


客人一走,将军大使们就议论开了。耿飚说:“这叽哩咕噜一大堆,谁记得住呀!要是致词中突然卡壳了,那该怎么办?” 黄镇说:“反正都是事先写好的,背下来就行了。”姬鹏飞说:“我看照那个意思到时候随便说几句,对方又听不懂,关键是翻译同志得练熟了。”可有人又说:“你听不懂人家的,可如果人家那边有人懂中文,那不出笑话吗?”

最后大家都认为:一是致词应有所准备,预先有个腹稿。二是在举行呈递国书仪式前,应该先练习,务必使走路的步伐、站立的位置、呈递国书的姿势都符合要求。

正在这时, 周总理走过来笑着说:“你们演习是必要的,但是我要提醒你们,刚才仪式中的程序和动作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各个国家对呈递国书仪式中的礼仪具体安排各不相同。所以,你们上任后,要向驻在国的礼宾部门虚心请教,取得他们的帮助和配合。”



▨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部部分工作人员在办公楼前合影。图源:《新中国老外交官影像集》


他停了一下,告诉大家:“毛主席听说你们在这里观礼,很高兴,要接见你们。”大家听说毛主席要接见,喜出望外,马上随着周总理向大厅走去。毛主席见将军大使们走进大厅,便站起来高兴地与他们一一握手。

见到耿飚,毛主席边和他握手边说:“喔,老乡来了!” 因为他们都是湖南人。接着又说:“长征时我在你那里吃过西瓜,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还有那顿饭吃得很好,在延安还吃过你送来的肉……可是,今天这里没有‘五味西瓜’和酒招待你们,只有白水一杯!” 

当毛主席和黄镇握手时,问道:“你还绘画吗?”黄镇回答:“没有时间了。”毛主席笑了,说:“到国外也可以画嘛。”有几位将军大使毛主席不熟悉,周总理就在旁边介绍。

等大家都坐下后,毛主席开始讲话说:“听说你们很快就要出国了,总理要我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是新中国的首批驻外大使,大都是从部队抽调来的高级干部,都是将军。将军当大使,好!” 

这时有同志插了一句:“我们不懂外语,怕搞不好外交工作。”

毛主席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干部中懂外语的很少,那也不能不派大使啊! 暂时不懂外语,也可以当好大使。汉代的班超、张骞不是也不懂外语嘛,但他们出使西域,非但能不辱使命,而且功绩卓著。”

周总理点头表示同意,并插话说:“当大使的能懂外语当然更好,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你们在使馆,可以学习驻在国的语言,边干边学嘛。” 



▨ 1950年8月,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中)赴朝履新。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左三)、朝鲜首任驻华大使李周渊(右三)等前往火车站送行。图源:《建国初期的外交部》


毛主席又幽默地说:“刚才我说将军当大使好,好在哪里?首先,你们出去,我们放心,因为你们不会跑掉。”周总理笑着插话:“革命军人嘛,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纪律性强。”

接着,毛主席说:“你们中间有好几位是参谋长,参谋长擅长调查研究,当然,政治部主任也善于调研。所以,你们到国外当大使,仍要发扬在部队的长处,也要开展调查研究。”

周总理说:“ 主席说得好,打仗前参谋长要对敌情、民情、战场的形势和环境等进行周密的调研,做外交工作也同打仗一样, 要了解驻在国的风土人情和各种情况,才能做好工作。

接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又谈了怎样通过合法的途径,如阅读当地报纸、参观访问、和别人交谈等,来进行调研,以便增进对驻在国的了解,学习别人的长处,加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毛主席还对大家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你们还是要像总理刚才说的学点驻在国的语言文字,只有懂得外语,才能阅读当地报纸,才能和别人交谈,也才能做好调研。调查研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事物间的联系。从报纸和书本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有时从报纸上看到一条不起眼的消息,经过研究,也许能从中发现一个大问题。” 



▨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在代表团住所与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王炳南在一起。


说到这里,毛主席讲了宋代沈括受朝廷委派与辽国进行谈判的故事。说搞调研,我们不妨学学沈括。最后,毛主席说:“总之,要重视调研,重视学习。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通过研究,认识和学习别国的长处。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也要学,他们在经营管理、生产建设中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学习是为了用,要把学到的好东西运用到国内建设中来。”

接见快结束时,周总理着重强调说:“外交工作授权有限,所以你们要经常向国内请示汇报。外交无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使馆内要有严格的纪律,要加强组织纪律性……”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这些指示,最终凝聚成周总理的四句话: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些成为新中国外交人员必须学习和遵循的重要原则。

“他的作用,你们做不到”

培训班从1949年11月初开始,到1950年7月圆满结束,共8个多月。新中国的第一批驻外大使,除王稼祥1949年10月底到苏联就任外,从1950年7月起陆续赴任。



▨ 新中国设立的驻外使领馆一览表。图源《建国初期的外交部》


按到任递交国书日期先后排列,曹祥仁任驻保加利亚大使、王幼平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黄镇任驻匈牙利大使、倪志亮任驻朝鲜大使、谭希林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彭明治任驻波兰大使、吉雅泰任驻蒙古大使、姬鹏飞任驻民主德国大使、袁仲贤任驻印度大使、王任叔任驻印尼大使、耿飚任驻瑞典大使、姚仲明任驻缅甸大使、韩念龙任驻巴基斯坦大使。

新中国第一批驻外大使共14位,他们为新中国外交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他们的背后,不能忘记当时辛勤工作的组织者和培训者。其中重要的一位就是阎宝航。



▨ 1927年,在张学良资助下阎宝航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社会学。


郭又昌说:“通过培训班大家认识了他,才开始体会到周总理所说的:“他的作用,你们做不到。”

郭又昌的夫人安瑞华(曾任驻法国大使馆参赞)说:“阎宝航在外交部时为新中国外交礼仪打了很好的基础。”

朱霖说:“阎宝航是培训班的主要组织者和具体工作者。他也是我们的教员。当时他给我们上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礼仪的第一课,以后凡是出国前的培训都是按当时他所教的代代传教,可以说他是我国外交礼仪的奠基人。

郭又昌回忆和阎宝航一起工作时说:“阎宝航当时是我的领导,我那时只是一般工作人员。但我们之间就像一起工作的同事、朋友,上班一起工作,下班后也常一起活动。冬天他常去台基厂国际俱乐部滑冰,我就跟着他滑。一方面跟他学;另一方面,我看他那么大块头,怕他万一摔倒我好扶他。他没有一点儿架子,不刻板,很风趣,知识面广,好开大玩笑。”

郭又昌回忆,有一次听报告,文件中讲“中苏友谊牢不可破!”。会下闫宝航说:“中苏友谊牢不可靠!”当时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认为他太大胆,又在开大玩笑。事后的形势发展正如他讲的“大玩笑”。



▨ 1930年,张学良(右三)、阎宝航(右一)与美国朋友会面。


郭又昌还说:“有的书和有的人讲阎宝航在解放前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解放后在外交部和其他单位都没有得到重用,没有升任更大的官。我不那么认为……周总理了解他,才让他做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发挥了他无人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郭又昌和一些同志所说,后来阎宝航又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任,这也是发挥了他极大的作用,他为新中国外交条法条约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65岁时被调出外交部,到全国政协任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这主要是他以前与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和将领熟悉,现在需要他们写回忆录,记录下当时真实的历史。但他们一方面有顾虑,另一方面没有人能和他们说上话。只有阎宝航做这项工作才能使他们放心并安心写出所经历过的事。这对我国的历史和后人是很好的交代。这是一份很重要的工作,周总理交给他,这是知人善任。




- end -

文字 | 《人物春秋》 

作者 | 康冀民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