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洋干校”的酸甜苦辣——难忘的达荷美建馆经历

高锷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1972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极具重要的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结束了中美两国对抗的历史,中国的外交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一年,日本等20多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

随之而来的,是外交部一下子进入了建国以来的第二个建馆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是五十年代)。而这时候的外交部内,却干部奇缺,绝大部分干部都还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我也是1969年举家下放到“江西干校”的。1972年,为筹备中日建交谈判,才从干校抽调回京。1973年春节过后,我正在做赴日工作的准备,突然接到干部司通知,我被任命为中国驻达荷美(1975年改称贝宁)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立即去达荷美建馆。机票已订好,两周后出发。

“军令如山倒”

当时,外交官执行任务是“军令如山倒”,但这一次任务之难,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只给两周时间做准备,实在是太罕见了。因为即使普通情况下派去使馆工作,总有一两个月的准备,如参加学习班,熟悉驻在国情况,安排家庭事务、制装、采购一些随身用品等,有个思想准备的过程,何况这是建馆。建馆工作要求:

01

要选定馆址,建立使馆内部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接通银行账号、通信联络等渠道,保证使馆工作能正常运转;

02

要建立同驻在国政府、各国使馆的初步关系;

03

要初步掌握驻在国的基本情况,对使馆如何开展工作拟出初步计划(由于各国情况不同,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这就是说,除一般的个人准备之外,还要有一系列建馆准备和对驻在国情况的更多了解。

主管非洲事务的何英副部长向我交代任务说,这是一个特殊的任务,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此事。

达荷美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北部,当时周边十多个国家中只有尼日利亚和多哥刚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绝大部分国家还没有与我国建交。中国与达荷美曾在1964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1966年达荷美政变后与我断交。我使馆建立不到一年即匆忙撤馆,损失不小。

1972年10月26日,克雷库新政府上台后表示愿意恢复同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寻求我对新政府的支持。12月,外长米歇尔·阿拉达耶率领的政府代表团访华,外长说:“我们决定派出的第一个访问非洲大陆之外的代表团,就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代表团。”在复交谈判中,对方表示同意与台湾当局断交,并立即通知台湾使馆人员离开,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台湾在那里的农业援助,希望中国政府继续完成。

考虑到与台湾争夺外交空间的需要,在复交谈判中,我方承诺接管台湾在那里经营的三个小农场。当时,达荷美外长甚至提出希望我农业先遣人员马上就跟他们代表团一同去达荷美,以利于争取农民对新政府的支持。由于需要抽调人员等一系列准备,经双方再三磋商,同意专家组1972年3月抵达。何英副部长交代:“你必须抓紧在两周内带领专家组一起出发,尽量避免因延误农时而造成农场损失。”

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与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合作举办的贝宁水稻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该国首都科托努开班,农学院李刚华教授现场讲授水稻长势诊断技术

根据当时对方介绍的情况,台湾同达荷美政府于1966年曾签定了一个农业援助协定,台湾派农技人员负责为达荷美开垦1500公顷水稻田,开垦所需的设备及一切费用全由台湾方面承担。从1967年到1972年底,台湾派出了40位农技人员,共开垦了1200公顷土地,其中600公顷已完成,还有600公顷接近完成。达荷美方面提出,希望中国派出农技人员继续把它完成,并承担所有的费用。

周恩来总理听取汇报后,指示外交部告诉对方,对台湾人员,譬如农耕队,在我们的人员没有去以前,可以让他们不以国家的名义留下,维持一段时间,因为没有人去接替,水稻田就会荒芜。同时,我方应迅速派去先遣人员。对方在谈判中提出,荒芜造成的经济损失,希望中国政府能承担赔偿责任。条件是很苛刻的,但农场的实际情况怎样,我们并不清楚。所以,从总理办公室到外交部领导,都急切地希望先遣人员早日到达现场。

情况就是这样,无论是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都已不容拖延出发的日期了。而且它还意味着,我此行,在建馆工作之外还要同时负责农业专家的工作,甚至农业专家组的工作有时还要优先。

科托努?波多诺伏?

除了时间紧这第一难和任务重第二难之外,还有一个第三难,就是情况不明。

我那时虽然已在外交部工作近20年,却从来没有接触过非洲事务。因此,对达荷美情况的了解全部要仰仗资料和信息,但当时的外交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许多工作十分混乱。非洲司以前主管达荷美事务的同志已被调走,便没有人能提供达荷美的任何情况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使馆将建在哪个城市都没有人能说清楚。按照资料,达荷美首都是波多诺伏,但我在调看档案时发现,以前驻达荷美使馆的电报发报地是科托努。大使馆是在首都波多诺伏还是科托努?我跑了几个部门也问不出头绪。

问不清也得按时离京。我们拿着到科托努的机票登上了飞机。我作为一行人的领队,表面镇静,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的。因为台湾在达荷美经营多年,那里的亲台和反华势力很猖獗,各种危险因素都存在。而我们既不清楚目的地,也不清楚从科托努到波多诺伏有什么交通工具。

同行的10位农技人员都是从四川各县抽调来的,第一次出国,没事还紧张呢,万一发生什么情况……我不敢想下去。心里只抱着一线希望:到巴黎转机时,我驻法国使馆可以帮上这个忙,哪知道到了驻法使馆还是大失所望,使馆没有人知道应该到科托努还是波多诺伏,达荷美在巴黎也没有使馆。

科托努国际机场

我正在焦急不堪时,突然想到我们去科托努的飞机是法国航空公司的,于是急忙去法航打听,法航经理说他们不知道大使馆应在科托努还是在波多诺伏,但他们在科托努有个办事处。于是,我们只得要求法航帮助我们通知达荷美外交部,告知中国代办一行21人乘法航某航班某日到达科托努。法航经理十分热情,表示一定能办到,如果在科托努有什么困难,办事处也可以协助。

在巴黎登机前,为预防在科托努机场遇到麻烦,我们把11位使馆人员和10位农技人员混合编成几个小组,如遇到什么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奋斗。大家都表现很好,严格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到了科托努机场,我宣布我首先下飞机,其他人员看到我的招呼再下来。我们穿着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在人群中很显眼。我走下舷梯,一位又高又大的黑人走上前来,他自我介绍是达荷美外交部的礼宾司长,是来迎接中国代办的。

贝宁议会大厦

从他嘴里,我们终于搞清了困扰了我们半个月的难题。他告诉我,宪法规定的首都是波多诺伏,但总统府和外交部等在科托努,大使馆也在科托努。他说,达荷美外交部已为我们安排了旅馆。到达目的地后,我提了半个月的心总算稍微踏实了一点。而实际上,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

“非洲干校”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房产商来到旅馆,他表示要带我们去选使馆用房。他神秘地告诉我们:“昨天晚上又发生政变,你们知道吗?”听到这样惊人的消息,大家的神经又紧张起来。达荷美是个政变频繁的国家,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到1972年,先后发生了5次军事政变,12次更换国家元首。现在的克雷库政权也是政变后刚上台,国内局势尚不十分稳定。我立即派出几组人员分头上街打听消息。所幸有惊无险,原来,昨晚确有一小股武装团伙捣乱,但已经解决了,市内已恢复平静。

预料不到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没别的办法,我只能召集大家一起开会,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作了一些设想,要求大家作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建馆工作和接管农场的工作便立即兵分两路展开。

建馆的第一项任务是选馆址。在科托努找房子相当困难,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最后在市区找到了一幢新建的小楼,房间虽不多,但有一个大厅和一个院子,经大家反复讨论,一致决定先租下来,以后再慢慢扩展。我们一面同房东谈判,一面到商店去订购床铺,因为商店都没有现货,必须到工厂去打制。在商店老板答应能送来床铺的日子,我们同房东签订租房合同。

中国驻贝宁大使馆网站图片

住旅馆有很多工作上的不便,加之一些同志不习惯,都急着想搬出来。签字后,我们二十来人即从旅馆搬进新居。又一次没料到的是,商店老板不讲信用,到期一张床也没送来,还说是工人罢工影响了工厂的正常生产。可是,旅馆的房子已经退了,大家一商量,干脆去商店再采购一些硬纸包装箱,都睡地铺凑合几天算了。

睡的问题临时解决了,吃饭也不易。由于当地太穷,各种炊事用具采购不全,大家一致同意先吃几天面条,不用炒菜。但吃面条必须用筷子,可科托努没有华侨,派出去的同志跑遍了全市也买不到一双筷子。没办法,只好砍院内的树枝代替筷子。

科托努的气候炎热,晚上挤在一个大厅里睡不着,就互相打趣,说我们这回是下放到“非洲干校”来了。

今天,谁能想象得到外交官还会有这样艰苦的生活呢?我们当时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建馆工作,在当地立住了脚,并初步打开了局面。

与此同时,专家组接管农场的工作也进行得十分艰苦。当地的实际情况同谈判时对方讲的完全不一样。台湾在那里兴建的三个农场,已开垦好的和未开垦好的田地都早已荒芜一片,长满了一米多高的野草,看不到一根庄稼。事实上,台湾农技人员在那里工作时,生产已经停止,因为不能及时发放工资,农工常罢工,该收的未收,该种的未种,农场早已瘫痪了。台湾农耕队早就想撤走,听说新政权要同中国复交的消息,就把能开动的汽车、拖拉机大部分转移到西非其他国家去了。剩下的做了人情,私下送给了当地官员。农机具仓库中的物件全部搬空,没有留下一件有用的东西。

KAT拖拉机在贝宁

我农技人员面对长满荒草的大片土地,手头有没有一件农机具,只得一面重新作规划,一面向达荷美的农业主管官员不断地征求意见、沟通情况。

后来,我农技人员发现草丛中有一些被丢弃的坏的手扶拖拉机,就把它们拣了回来。这些拖拉机有的掉了螺丝钉,有的坏了零件。农技人员不顾闷热的天气,细心地拆卸、清洗机器,重新修复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并开始耕作。达荷美的农场官员看到后很受感动,称赞新中国来的人勤劳能干,认真负责。达荷美农业部门和外交部的有关官员同我们使馆人员一起讨论后,认为农场这样的结果不该由中国方面承担责任,同意由我们另作规划,重新开始。

在国内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农机具很快运到了。经过农技人员紧张的劳作,不多久,农场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达荷美政府官员对此表示十分满意。

— END —

文章来源 |《一个历史性时刻》

作者 | 高锷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