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二)肯尼亚
点击阅读前文
CLICK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一) 苏丹
肯尼亚
The Republic of Kenya
01
肯尼亚的冷板凳
父亲王雨田,是中国驻肯尼亚大使(1964年至1968年,因为“文革”时期在国内二年而延长任期)。1964年肯尼亚独立庆典活动时,中国外交部部长陈毅应邀出席。父亲作为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全程陪同陈毅外长访问肯尼亚。陈毅外长身着元帅服,以活跃、幽默的身影成为庆典活动上的明星。在参加庆典活动中,两国政府还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陈毅外长并指派父亲作为首任大使。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
肯尼亚是非洲气候条件最好的国家,犹如中国昆明一样舒适宜人,成为世界旅游、休闲的圣地。肯尼亚过去是英国殖民地,虽然独立了但仍然保留着傲慢的遗风。在中国政府代表团离开肯尼亚时,有两位政府官员送行到飞机场后就不礼貌地离开了。恰恰原为陈毅外长定的包机出现故障,而陈毅外长又必须立即赶到开罗与周总理汇合,开始14国访问。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只好改签普通航班前往开罗。这种送贵宾到机场,不等客人走就不见踪影在外交上是很少见的事情。
父亲在肯尼亚,就是在不近不远、不冷不热地状态下工作,犹如坐了几年“冷板凳”。
02
副总统的家宴
在1965年,时任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率领中国贸易代表团到肯尼亚访问。肯尼亚副总统奥廷加热情地邀请卢绪章和代表团到他的家乡去访问,父亲母亲也陪同前去。
奥廷加的家乡在东非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的边上。这个以英国女王命名的大湖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之间,但肯尼亚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湖水经过乌干达流入苏丹,成为尼罗河的一个分支白尼罗河。湖面非常开阔,来往船只不多,极为幽静,真不愧是东非旅游圣地之一。
时任外贸部副部长的卢绪章(右1)访问农场,王雨田、张惠新陪同。(王民伟 供图)
那天中午,代表团一行人到副总统家里赴宴,奥廷加副总统亲自在门口迎接中国代表团,并设丰盛的宴席款待贵宾。
午宴的第一道菜很特别,副总统拿起一只盛满了半液体状糊糊的大水瓢,第一个把水瓢凑到嘴上喝了几口糊糊,然后挨个传一圈,每人喝几口。讲实在话,那糊糊的味道特别酸,很难下咽。卢绪章副部长和父亲为了尊重主人的厚意,都喝了好几口。随行的人员也都品尝了糊糊的味道。主人介绍说:“这是我家乡的特产糊糊,是用木薯做的。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做成,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做了。木薯的纤维很多,要一遍又一遍地去掉纤维,再磨成浆才能做成这种糊,家乡人都是很喜欢喝的。”
第二道菜更令人吃惊,是他家乡专门招待贵宾迎客时才有的。在喧嚣的鼓点下,一群上身赤裸、赤足的人围着一只羊狂舞起来。强烈的节奏、嗷嗷的叫喊与羊发出的咩咩声交织在一起,将宴会推至高潮。
这时一位双手持刀的壮汉上场了,只见他三下五除二地就把羊皮剥完。接着开膛破肚,瞬间一盘盘血淋淋的大块羊肉放在大木盘里直接端上席来。看到一块块鲜血淋淋的鲜羊肉,大家都面呈难色。父亲毫无惧色地就率先仿效主人的示范,用手抓了块羊肉蘸了点盐吃了起来,其他同志也就一一跟上了。接着,端上来了切碎的木薯叶子,那是他家乡的高级蔬菜。然后是仿西式的熟食,对大家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肯尼亚的自然气候不错,但是毕竟在殖民者的长期残酷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各个方面还很落后。有些当地的风俗陋习还是延续原始社会的习惯做法。在非洲的外交官,经常遇到的难题就是要过吃的关。当你遇到主人极为热情地端上一盘丰盛的食品时,吃与不吃是必须当即要做出的选择。食物并不在于如何烹制,但是起码是要干净要熟的吧?可是面对外交官的食品往往是脏的、生的。
像这种情况并不是特殊的例子,是中国外交官在非洲经常会遇到的考验。别说是普通的宴会了,就连国宴也有让人挠头的事情发生。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14国的时候,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大城市举行的国宴上,一位外交官见自己用的盘子有污秽,就请侍者换一个干净的盘子。只见侍者拿过盘子吐了口水后擦了擦又放了回来。在端上的蛋糕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苍蝇,轰都轰不走。说是宴会美餐,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恐怕要患上吃饭恐惧症了。
你可以想象出,那些身着西服革履、文质彬彬的外交官,为履行职责去品尝那些难以下咽食品时的举止,不能不敬佩万分。
肯尼亚副总统奥廷加迎接王雨田大使到家作客
(王民伟 供图)
宴会结束后,副总统带大家去参观他的住房。大院中间是一座大草房,是他住的,四周有几座小草房,是他家属住的。房子面积都不大,木结构。屋里只有简单的家具、床和桌子,没有一件是豪华、现代用品。
副总统家里这样简单的陈设,是大家难以想象的。还看到其中有一座草房已经倾斜,几乎要塌下来,木柱的中心已经被白蚂蚁咬成了空心。主人讲到白蚂蚁灾害在他们家乡很严重,这草屋才建成没几年,就给白蚂蚁坑害了,现在还没有好办法彻底消灭这种白蚂蚁。副总统还问卢绪章:“中国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我们解决白蚂蚁的灾害?”
《礼记·曲礼上》曾有这样一句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国的外交家们就是这样以大局为重,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传递着友谊。
03
“替罪羊”的来历
有一次父亲突然考我一个问题:“讲讲替罪羊的来历?”我随口就说:“‘替罪羊’不就是代人受过么,至于来历……”父亲见我答不出来,就讲述了一段在肯尼亚时的见闻。
有一次应邀访问肯尼亚马塞族,这是肯尼亚山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仍然处在人类原始社会时那样的状态,十分贫穷与落后。马塞族人出门都要手持长矛与盾和长土枪,遇到野兽就猎取,当场剥皮,割新鲜肉吃,渴了就用一根带尖头的空管,用尖头插入动物的血管,喝血来解渴。他们的唯一服装是一块又宽又长的布,白天缠在身上,晚上就当被盖。
肯尼亚马塞族人
在酋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住处。马塞族没有固定住所,常常迁移,因而房屋造得十分简陋。墙是用泥土垒砌,仅1米多高,室内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但屋前的通道却修得十分别致,弯弯曲曲,走起来不方便。
父亲询问后才得知,当地野兽经常出没,这是对付野兽袭击而做的防范。在夜晚时,还在通道中放一只活羊,一旦有猛兽侵入,可以让猛兽先将羊拖走,屋里住的人就能避免受到伤害,这就是“替罪羊”的来历。
“替罪羊”这个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古犹太教。《圣经》记载了古犹太教的先知亚拉伯罕的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亚拉伯罕对自己的忠诚,叫他带着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它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作为燔祭。
“替罪羊”产生的根源是弱肉强食、趋利避害,在自然界中生存则是第一法则。这个马塞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深刻内涵!
04
海外自留地
1964年,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餐厅里,人们正在安静地吃着午餐,一个年轻人在汤桶里捞着什么,旁边等着盛汤的人听见他低声念念有词地说着:“勺子沉到底,轻轻往上提,一堆菜肴到碗里……”突然,“砰”地一声勺子被扔到桶里,紧接一声牢骚话传来,“连个菜叶子也没捞上来!”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
“砰”的声响与牢骚话,传到正在旁边餐桌上吃饭的父亲耳里。他眉头一皱,看看自己盘中是见不到多少青菜,油腻的菜让人难以吞咽。前几年缺肉少油的日子让人挺难熬的,但当人们的胃口得到改善后,目光又转向清淡的蔬菜了。这也是人身体上本能的需求。搞好伙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搞好工作,才能稳定军心。父亲心里琢磨了一会儿,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但他没有吭气。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气候宜人,它不像其他非洲国家那样酷热难熬。这里街道干净整齐、高楼耸立,常被世人称为非洲的日内瓦。若不是街上有众多黑皮肤的人穿行,会错认为是欧州的一个小城市呢。肯尼亚人的饮食习惯是以肉类、木瓜、水果为主,很少吃青菜。因而种植蔬菜的人很少,市场上的青菜价格昂贵,几乎与肉类价格相当。
过了没多久,父亲托人从国内带来的东西收到了。他立即召开使馆全体人员大会,他告诉大家今天大会的主题是研究伙食问题。首先父亲对前期没有搞好伙食作了自我批评。接着他分析了肯尼亚的环境条件,这里的气候及土壤与中国昆明相似,经过研究这里完全可以栽种蔬菜。
说完后他举起手中的几个纸包,告诉大家菜种子有了,使馆面积有八英亩,完全可以将空闲的地开发出来种菜,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开荒种菜,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他还讲述了当年在延安时期,军民是如何发扬南泥湾精神,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事迹鼓舞大家的士气。
在经过动员后,将人员分成5个小组,分配好区域,开展了一场生产竞赛活动。一些从农村出来、懂得如何种菜的同志成为技术员,各处传授种植方法和经验。每天一早一晚,大家都涌到“自留地”上,挖地的挖地,除草的除草,浇水的浇水,时常传来愉快的笑声。父亲那时已是50多岁了,但他不甘示弱,以身作则与大家一起劳动。
王雨田大使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
(王民伟 供图)
父亲还亲自挂帅成立管理伙食小组,每周公布一次菜谱,受到大家的欢迎。
在大家的细心照护下,种下去的菜茁壮成长。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茄子长势喜人。收获的季节到了,各个小组都纷纷展示自己最好的硕果。翻译小陶在去往厨房的路上见到父亲在前面拉着车,母亲在后面推着车,他走近一看,哇!是一车绿油油的大白菜。父亲笑容满面地问他:“你们有什么好东西让大家看看呀?”
就这样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通过劳动不仅改善了生活,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加强了使馆同志们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了使馆的凝聚力。大家吃着自己亲手种出的新鲜蔬菜,鲜在嘴里,美在心中。
1965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合影
王雨田(前排右4)张惠新(前排左4)
(王民伟 供图)
多少年后,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白发人时,父亲当时说过的“宁可将药费放到饭桌上,也不能把伙食费扔到药房里”的一段话还牢记在心里。著书立传时都念念不忘地将在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的“海外自留地”收揽书中。
如今在非洲,中国使馆里种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父亲应该算是先驱者了吧。
05
参观树顶旅馆
如果您要去非洲旅游,到了肯尼亚除了参观举世闻名的“野生动物园”外,还有一处难得一见的“树顶旅馆”。这是父母讲述的一次游记:
“那一天清晨,我们坐车到肯尼亚的一个小城市里,在旅行社吃了午饭,等候其他游客的到来。饭后,导游请客人们坐上已准备好的旅游车,大概有30人左右,满满坐了一车。行驶约一小时,导游在下车前宣布参观日程并且讲了一些注意事项。
下车后,客人们都一个个跟随他走。他手里拿了一支猎枪,慢慢地走进了森林,气氛显得很紧张神秘。我们也蹑手蹑脚地紧紧跟着他,憋着气不说话,生怕野兽突然来袭击。我们一步步走进森林深处,大约走了10多分钟,见到前面一棵非常粗壮的大树,在树顶上有一座木结构的房子。
我们随着导游从一个悬梯爬了上去,上面有20多间小房间,每间只放两张帆布床,没有任何家具,房间里只有一扇小窗户。在前部分设有一个餐厅和一个露天凉台,可容纳30多人,这就是著名的“树顶旅馆”。
我们上楼后大家洗洗脸,就到凉台上听导游讲解。那里预备了一些点心之类食物和饮料,边吃边休息。导游指着远处一片空旷地,中央有一个大的水潭,潭子周围撒了不少盐,黄昏时野生动物都来这里吃盐、喝水、吃草。
正当吃得高兴时,突然从树上跳出一群猴子穿来穿去,有几只猴子跳过来抢走我们手里的食物。大家心里直担心猴子会伤人,导游笑眯眯地说:“不要怕,它们已经习惯同客人相处,还可以同它一起照相。”
黄昏时天色慢慢地暗下来,四周灯光集中照射空地。我们都静坐着等候。有人叫着,那边有大象走过来了!仔细一看,大象已经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围拢在水潭的周边。每一象队大大小小有近百头,整整齐齐排着行列慢慢地前进。每一队都有几头站在两侧站岗,不吃不喝,保卫着象队,不准其他野兽靠近,其余的大大小小的象顺顺当当地去水潭,边吃盐边喝水。
我们又看到零散的犀牛、麋鹿、野猪等其它野生动物也在那里觅食,景象非常动人、有趣。约有一小时左右,各象队中有一只领头象带着自己的队伍列队整整齐齐地从原路回去。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几百只大象,真是太兴奋了。听导游说,一只大象每天要吃近半吨的草,有一个时期因为缺草,它们就成群结队地大搬家,从肯尼亚走到坦桑尼亚去觅食,这种动物奇观可能只有在非洲出现。
看完野生动物后,大家都到餐厅去吃晚饭,桌上摆满菜肴,其中有几道野味。旅客来自各国,虽是不相识还是非常热闹,充满友情。
伊丽莎白女王以及在“树顶旅馆”的卧房
(第一次住的“树顶旅馆”因火灾被毁,重新修建后女王又来一次时住的房间)。
这里还有一本大册子,上面写满了游客记录的观察日记,其中还有不少世界名人的留言。195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写下了观感。她在上“树顶旅馆”时还是公主,等下来时已经是继承英国王位的女王了。“上树公主,下树女王”的浪漫故事,成为世人皆知的趣谈,至今还是‘树顶旅馆’的金牌广告。
未完待续~
作者 | 王民伟
图片 | 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王民伟,自由撰稿人,钟爱外交史事方面的写作,曾出版《历史需要细节 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作品专辑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