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记忆 | 历史性的握手
人物简介/ profile
柴泽民(1916.10~2010.06.07),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2月调入外交部工作,曾任驻匈牙利大使、驻几内亚大使、驻埃及大使;1974年9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1976年起,先后任驻泰国首任大使、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驻美国首任大使;1983年9月,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经过紧张周密的准备之后,举世瞩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终于成行了。从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总统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一周的访问。这是中美相互敌对二十二年之后,美国总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首次访问。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世界局势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尼克松声称:“这一周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历史性的握手
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李先念副总理和郭沫若副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欢迎。这个场面使人想起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人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握手的傲慢无礼的行为。似乎是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尼克松走下飞机时,特意安排在他同周恩来握手前,让随行人员暂缓下机。
当他和他的夫人快走到舷梯尽头时,他就在掌声中急忙伸手向周恩来走去,主动同周总理热情握手。这一历史性场面被摄影师一一摄入镜头。尼克松事后回忆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当时,由于中美两国尚未建交,中央确定的接待方针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不强加于人。”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检阅三军仪仗队,但不采用分列式,不鸣礼炮,不请外交使团,不搞群众欢迎。当两人一同登上中国的红旗轿车离开机场时,周恩来寓意深长地对尼克松表示:“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
周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一行来到钓鱼台国宾馆.总理夫人邓颖超、郭沫若副委员长夫人于立群早在宾馆迎候。周恩来把尼克松、基辛格的白宫人员安排在18号楼,又将罗杰斯和美国国务院官员安排在6号楼。尼克松由此看出周恩来非常熟悉美国国情,对美国白宫与国务院之间奇怪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了如指掌。周总理陪同客人进入大厅后,风度翩翩地同美国代表团的每一个成员打招呼,然后在沙发上就座,与客人交谈,幽默的玩笑显出其自信与轻松,很快赢得了美国客人的好感。尼克松第一次领略了周恩来非凡的风采。
午宴不久,正当客人进入房间休息时,周总理匆匆来找基辛格,说:“主席已经请了总统,想很快就和总统见面。”
当尼克松听到这一信息后,多少有点喜出望外。尼克松知道他来中国后,毛泽东肯定要会见他,但却不知道时间安排,更没想到会这么快。
随后,尼克松整装后在周恩来和基辛格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走进一座中国典型的四合院,进入了毛泽东的书房。这是两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着书。基辛格在回忆录里说:“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的领导人的会客室。”
中美领导人谈笑风生论天下
尼克松一进入院落,毛泽东就在秘书的搀扶下站起来,欢迎远方的客人。在一个小时左右的会见中,毛泽东谈笑风生。他向尼克松表示欢迎和寒暄后风趣地说:“今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要我们谈的问题限制在哲学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应当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
基辛格马上说:“我过去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文选。”
毛泽东说:“我那些东西算不得什么。”
尼克松则称赞说:“主席的著作感动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毛泽东说:“没有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可是,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可不赞成。”
毛泽东又转向基辛格说:“你跑中国跑出名了,第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他称赞访华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可以说天衣无缝。
尼克松说:“只有他(基辛格)能够在行动不自由的情况下去巴黎十二次,来北京一次,而没有人知道。”
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在中南海举行会谈
在谈到美国总统选举时,毛泽东说:“如果民主党人获胜,中国人就会同他们打交道。”
尼克松说:“这个我懂得,我们希望不会使你们遇到这个问题。”
“上次选举时,我投了你一票。”毛泽东爽朗地笑着说。
尼克松说:“你是两害之中取其轻啊!”
“我喜欢右派,”毛泽东说,“人家说你们共和党是右派,英国希思首相是右派,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是右派。这些右派当权,我比较高兴。”
尼克松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看到,美国的左派只能夸夸其谈的事,右派却能做到,至少目前是如此。”
毛泽东说:“是巴基斯坦前总统把你尼克松介绍给我们的。当时,我们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不同意我们同你接触,他说,尼克松总统跟约翰逊总统一样坏。可是叶海亚总统说,‘这两个人不能同日而语’。不过,我们不大喜欢从杜鲁门到约翰逊你们几位前任总统。中间有八年是共和党任总统,不过在那段时间,你们大概也没有把问题想通。”
“主席先生”,尼克松说,“我知道,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在我们这方面还认识到,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的影响。”
谈到当时的世界局势和中美两国关系,毛泽东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可是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二十二年总是谈不拢,现在的来往从打乒乓球算起只有十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有两年多了。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主席先生,我想说明我们知道你和总理邀请我们来这里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不容易作出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尼克松接着说:“我还想说明一点,就个人来讲——总理先生,我这也是对你说的,你们不了解我。既然不了解我,你们就不信任我。你们会发现,我绝不说我做不到的事。我做的要比我说的多。我要在这个基础上同主席,当然也要同总理进行坦率的会谈。”
毛泽东说:“只争朝夕。”
在结束这次会晤之前,尼克松说:“主席先生,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我们具有不同的哲学,然而都脚踏实地来自人民,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实现一个突破,这个突破不仅有利于中国和美国,而且有利于今后多年的全世界,我们就是为了这个而来的。”
在尼克松告辞的时候,毛泽东说:“你那本《六次危机》写得不错。”
尼克松笑着朝周恩来说:“他读的书太多了。”
毛主席把客人送到门口,他拖着脚步慢慢地走。他说自己身体一直不好,尼克松回答说:“你的气色很好。”毛泽东微微耸了耸肩说:“表面现象,是骗人的。”
因为毛主席刚刚大病初愈,这次会晤进行了65分钟,到下午3点50分就结束了,但却给尼克松和基辛格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各自的回忆录中都认为:毛泽东思维异常活跃,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他永远是谈话中心,在他的引导下,这一次历史性的会晤“是在漫不经心的一种戏谑、玩笑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基辛格后来把这次谈话比喻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含义。
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
就在毛泽东会晤尼克松的当天晚上,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中国军乐团演奏了尼克松总统喜爱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之家等美国歌曲,优美的旋律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久久回荡。尼克松听到演奏《美丽的亚美利加》时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最喜欢并指定在他就任总统的典礼上演奏的乐曲。
周恩来总理首先代表毛泽东主席和中国政府向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以及其他的美国客人们表示欢迎。
周恩来说:“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周恩来总理强调说:“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中国政府早在1955年就公开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这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方针……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尼克松总统在致答词中说:“正如你在祝酒时讲的那样,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我们两国人民是敌人的话,那么,我们共同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前途就的确是黑暗的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进行合作的共同点,那么实现世界和平的机会就无可估量地大大增加。”
“因此,让我们在今后的五天里在一起开始一次长征吧。不是在一起迈步,而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向一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和平正义的世界结构,”尼克松说,“全世界在注视着,全世界倾听着,全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将做些什么。我们将给我们的孩子们留下什么遗产呢?他们的命运是为那些使旧世界受苦受难的仇恨而死亡呢,还是由于我们有缔造一个新世界的远见而活下去呢?”
尼克松最后以高咏毛泽东的著名词句结束了自己的讲话。
他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 END —
文章来源 |《中美建交风雨路》
口述 | 柴泽民 编著 | 张国强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