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条件下执行援助任务及其他——出使尼日尔散记(上)
作者简介
王传斌 曾任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政务参赞兼驻圣马力诺共和国总领事、中国驻尼日尔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巴基斯坦特命全权大使。
我于1979年8月至1982年6月出使尼日尔,在近三年的经历中,一些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恶劣的自然环境
尼日尔是位于撒哈拉南部萨赫勒内陆国家,面积127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居民90%以上是农牧民。由于风沙侵袭,沙漠化迅速蔓延,可耕地及已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1.8%和3.8%,且都集中在尼的南部、尼日尔河畔,以及东部的马拉迪、多索一带。所谓农田也是沙地,并非黄土地,经不起不可抵挡的严重风沙的侵袭。
显然,非常脆弱的个体农牧业经济,好年景也仅得一年糊口之计,碰上干旱则毫无抵御能力,因此国民经济特别是农牧业的继续发展相当困难。酷热干旱、严重风沙、遍地沙漠的情况严重困扰着这个亟需发展的国家。
• 尼日尔沙尘暴
对风沙的厉害,过去只是从电影小说中看到,没有亲临其境,所以没有实际感受。我拜会尼邮电部长时,他谈到风沙是尼邮电事业的一个大危害,并谈到外出旅行特别是到北部要格外当心。因为大风沙(即沙暴)随时都会发生,来势异常凶猛,狂风卷来沙粒、小石块,遮天蔽日,速度很快,危害很大,动物、植物和人类深受其害。
关于如何应付,他说,走路要注意观察远处征候及近处变化,如远处状似突然阴云密布、风声呜呜作响、树枝摇动、牛羊动躁不安、牧羊人慌乱紧张等等,这是警告着沙暴很快即到,要立即行动起来,不可迟疑。所乘车辆必须立即开到低洼处能避风的地方停下,关好车窗,防止沙粒钻入。稳坐车内不要动,甚至沙粒埋过了你的车子,也不能开门,否则后患无穷,必须沉着耐心,性急是会出事的。这方面是有过悲剧的。等沙暴过去,再开门打扫沙粒,开车上路。
这位部长的讲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后我到尼北部阿加德兹访问,沿路都注意远方的动静。沿路看到牛、骡子等大牲畜的一只前腿下部都拴有一根一两米长绳子,另一端则空着。为此我询问牧羊人,他们说,这是为防备沙暴突然到来而做的准备。一旦沙暴来到,即赶快将那根绳子拴到这些大牲畜的另一条前腿下部,这样大牲畜只好就地卧倒,免被吹散或跑散。对羊群也使其尽快就地卧下,但羊数众多,难以管理,每次沙暴来临,总有些羊被吹散、沙粒埋没或被吹到石崖下摔死。每次都有损失,人的伤亡也有。
• 2019年,尼日尔阿加德兹,沙漠边缘地带的树木。
风沙逐步吞没、改变着村落、建筑、树木。在阿加德兹沙漠荒原上可看到一些被沙土所埋没、阻断的河流,树身被吹断,尚存翻起的树根,几间破房的土墙被沙粒埋掉一半,或全部被埋没,成了一个个高低不平的沙丘,风沙肆虐也会使我援建的水库、水井面临着被风沙侵袭而缩短使用年限的厄运。
据调查,这里过去所打的井因沙粒填埋报废,其使用寿命仅在15年至20年左右。已有警告在前,如何延长我援建水库、水井的使用年限?除向周围群众进行宣传外,我还分别约见拜会尼总统孔切、农业发展和水利部长,说明我援建水利设施的成就、效果,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对风沙的侵袭宜采取维护措施,以延长使用年限。尼方很重视这些意见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并指示由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措施。但后续行动究竟如何,我因离任就不得而知了。
• 严重的沙漠化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尼日尔的先人也是在黄土地上种庄稼,可是现在变了,是种在沙粒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埃及大使对我说,三十几年前,他曾来过尼亚美,当时还可看到在黄土地上种庄稼、树木,花草也茂盛,野鹿和其他动物在树林中窜动,鸟也不少。可是现在却变成遍地沙土了,变化是多么快啊!这是一位亲身经历者的对比见证词。
由于是沙土上种庄稼,不能够翻地,只能挖坑点种。如果沙土翻起,一场大风就会将这些细沙“熟土”吹跑。点种须待下过雨后抓紧下种,如果老天不是接连再下雨,种子干在地里,乌鸦和地下的害虫就会从天空、地下将地里的种子全部吃光,咬断出土的嫩芽,这真是一场艰难的斗争。八九月份成熟后,农民只将谷穗剪下成捆送去储藏,叶茎则丢弃于地供牛羊饱餐,直到来年春季,连根部也吃光了。
借助尼日尔河灌溉种植的稻子,我援建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几年来都获丰收,虽产量不多,却成为珍品,很受欢迎。我曾试图扩大种植面积,但增加浇灌设备有困难。当地人一时难以学会种植稻谷,故此搁置。
白蚁横行
每年四五月份第一场雨之后,许多昆虫就很快活跃起来,颇具特点的是大小不等的蚂蚁飞舞。第一场雨后几个小时内就可看到在尼亚美市区,街道上飞舞着蚂蚁群,翅膀很大,集团成群,和中国春天的柳絮飞舞相似。这类蚂蚁有何危害无人调查。尼日尔的白蚂蚁却是人人皆恨、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凡有条件的人家均以砖石为料,门窗用水泥或钢铝材料,以防备白蚂蚁的破坏。在打井中如何对付白蚂蚁的破坏也是个大问题。
据实际观察,有许多过去的井筒坍塌,多是因为白蚂蚁将井筒木材咬坏所致。非洲人也有办法对付白蚂蚁,就是用棕榈树,白蚂蚁啃不动,但近几年滥伐、干旱,棕榈树源枯竭,这给尼日尔增加了困难。我打井队有鉴于此,凡修建井筒一律用砖石水泥,从根本上保证了质量。无疑费用增加了,但为白蚂蚁所迫别无他法。
•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
•中国帮助尼日尔地区建设水井作业现场。
害虫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在泰拉水库庆祝竣工的晚会上,我们都坐在广场的树荫下,尼方突然来人通知说,天气虽然不错,但请大家务必扣紧领口、袖口,不要露出手腕,裤脚要扎紧,不要坐在镂空的椅子上等等。
问其原因为何?他说这里有一种毒性很大的害虫,如被其叮咬,当时无感觉,随后即起一些大水泡,疼痛异常,但切勿抓破,因为这些毒水会四下蔓延。大家当然警觉起来。但还是有两位同志不知不觉中被咬起了水泡,疼痛难忍,约一星期后才消除红肿。我医疗队查阅当地药典,其中没有关于这类毒虫的介绍及防治。
从以上部分情况已可以看到我援建人员是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劳动,使馆人员的辛劳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生存,非洲人民则世世代代在这里同大自然搏斗,这是多么不易啊!
水是生命线
初到尼日尔,看到公路上的行人都肩背羊皮口袋、大葫芦或塑料瓶,不知内装何物。1980年秋,我等几人从尼亚美到马拉迪访问,中途汽车轮胎爆破和水箱出问题,只好停车于路旁修理。时值午后两点左右,烈日当空直射,又无树荫遮蔽,令人难忍。
车内温度有增无减,随身所带的水也注意节省着喝。就在此时,只见过路行人或乘轿车的人到我们的车旁都停下来,几米远都是问同一句话:“你要水吗?”或用手指盛水的羊皮袋或葫芦,其意是说请喝水吧!尼日尔人民诚挚之情实在可敬可亲。这是我第一次在酷热干渴中感受到水是生命的滋味。非洲人从多少悲痛、辛酸的往事中才总结了“出门必须带着水”的这件传世之宝!水和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特大喜讯”
中尼于1974年建交后,在双方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我给予尼贷款。援建项目重点是农业、水利、打井(解决当地人的吃水问题)、派出医疗队,也有几个小型工业项目。
针对尼日尔严重干旱、酷热、缺水的情况,在实施援助项目中继续抓紧所急需的修建水库、打井和利用尼日尔河水浇灌农田、种植稻谷等工程。
若干年来,尼日尔曾不止一次地吃过干旱的大苦头。1972年至1974年的连年大旱,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损失牛48%、羊23%、驴32%、骆驼33%;有80多万人受灾!人们从痛苦的经历中知道,水是多么重要!这种干旱并没有也不可能停止。有关专家对尼日尔50年来雨量统计分析的规律是:5年一小旱,10年一中旱,20年一大旱。干旱期且有缩短之势。这是一种恶性的干旱循环!
• 尼日尔
为解决尼西部泰拉地区一万多人及牛羊吃水问题,确定在该地区修建一小型水库。工程由我河北省派出修建工人承建,他们努力拼搏,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气候炎热,虽然有预备的茶水、绿豆汤,但无济于事,身上的水分被高温所蒸发,小便困难。显然这是酷热干旱所致。
医生及当地人士告知解决办法,除多喝茶水、绿豆汤外,应加啤酒,以利排尿,并可避免发生泌尿系统及肾脏的严重病症,我专家组照此办理果然有效。我和经参处的同志到该水库工地视察,早饭时看到中国工人同志都喝啤酒,不解其意,随即询问,专家组同志介绍了上述情况,方知是为适应炎热、干旱才喝啤酒。
• 水井完工后,当地村民争相前来打水,品尝难得的清水。
在尼日尔如此酷热干旱的情况下,水不单调动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能驱引着飞禽、牛、羊。泰拉水库建成虽然仅容2800万立方米水,阿加德兹地区打水泥管井50多眼,在附近地区却成为名符其实的“特大喜讯”!他们奔走相告:“泰拉水库有水了!中国人打出井水来了!”头上顶着、手中提着各种器具,奔向水库、井边!喜气洋洋难以形容!因为这是救命水啊!一个有趣的不被人们注意的事情也同时在发生着,那些数不清的各种鸟类早已前来喝水戏嬉、洗澡,牛羊也自动奔向水井边。
在阿加德兹和马拉迪地区,我打井队在没有水文地质资料,面对沙漠乱石,凭借技术和经验,请教当地老人,在一二百米的深处打井出水、建好了若干眼水井,成为当地居民的大事情。
我曾到一眼水井旁边,看到黑人妇女单独或结伴前来取水,照例都先喝上一顿,然后头顶着葫芦、水桶等兴高采烈而归。在提水的同时也往预制的一些水槽中灌满了水,这是为牛羊预备的。
时近落日,只见四面八方的牛羊、驴子等急急奔向水槽饮水,牧羊人则被抛在后边。牧羊人说,这些牲畜每到日过中午即不愿吃草,而自动地向水井方向移动,这是为了早点儿喝到水。天天如此,奔向水井相当自觉,不必用鞭子赶。水是生命线,其意义不只是对人啊!
未完待续……
文字 | 《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
作者 | 王传斌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