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

黄桂芳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黄桂芳 外交学院毕业,1964年入外交部;先后曾任驻乌干达使馆随员、三秘,外交部新闻司副处长,办公厅一秘、参赞,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驻菲律宾、新西兰兼库克群岛、津巴布韦大使;2000年、2006年任中非合作论坛中国礼仪大使。


2013年10月,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这一倡议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升华,为携手打造开启友好合作平台,为各国和平发展提供新动力,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古代中国与菲律宾等东南亚(俗称“南洋”)各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就建起海上通道,即“海上丝绸之路”(别名海上香料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推动当时沿海各国的共同发展。它开创于秦汉,繁盛于隋唐,鼎盛于宋元,由盛至衰于明清。明朝时期,郑和(又称三宝太监)自1405年起至1433年“七下西洋”,这是我国航海史上彪炳史册的大事件,菲律宾苏禄东王率庞大队伍历尽艰辛成功访华,留下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

• 作者(中)向菲律宾国父何塞·黎萨尔纪念碑敬献花圈

我生长在福建,求学在北京,去过南京、扬州、杭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后来常驻菲律宾,去过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埃及和肯尼亚等国,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和菲律宾苏禄东王使华多有所闻所见,还查阅过有关史料,同当地官员和侨胞交谈,以及后来前往德州瞻仰苏禄王陵,深有感悟。现记叙下来,愿与读者诸君共享。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凿空之旅”,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西交流的大门。与此同时,汉武帝派出的使团与商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从此,中国走向了大洋,走向了世界。

• 古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从中国东南部的海港扬帆起航,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一条连接中国——东南亚——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

这条航线兴于唐宋,盛于明初,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我国的生丝、茶叶、陶瓷等货物输往海外,外国的胡椒、象牙、沉香等物品运进我国,实现互通贸易,友好交流。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南海诸岛和中南半岛,穿越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郑和下西洋开创海上丝路新时代

郑和(1371—1433),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本姓马,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初名三宝。明太祖时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1385年,随军入北平,在燕王朱棣官邸效力;1403年(明永乐元年),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明成祖赐姓郑,从此称郑和。史称郑和“丰躯伟貌,博辨机敏”“长于智略,知兵习战”,郑和笃信伊斯兰教,也尊崇佛教。明成祖对郑和十分宠信,郑和遂成为下西洋领队的首选。

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郑和率62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和2.8万人组成的使团先后七次下西洋,乘坐“宝船”(即福建沿海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建造的精致“福船”)。旗舰长44丈,宽18丈,为当时之最。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现浏河镇)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 郑和舰队使用的“福船”。作者参观福州马尾港时拍摄

我在福州游览时听闻一则郑和井的故事,很是感人!说的是:闽江口粗芦岛(福斗岛)上至今有一口井叫“郑和井”,花岗岩井台上赫然刻着“永乐三年上官郑和”一行文字。说的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下西洋开展对外贸易和友好交往中的一段真实故事。

郑和水师从连江辖区的五虎门扬帆起航前,都要举行祭海仪式,选在粗芦岛设坛。水师两万多名将士临时驻泊岛上,饮水出现短缺,郑和遂率兵士挖掘一口淡水井,解决了岛上军民饮用水困难。后来,每当粗芦岛上居民饮用当年郑和开挖的那口井水时,无不饮水思源,称这口井为“郑和井”。

郑和下西洋前,三次行至东南亚和南亚一带,最远到古里国(今印度西南科泽科德一带),第四、五、六次在福建泉州地区招募水手,组织朝贡的产品,然后从刺桐港出海,到占城、爪哇,横渡印度洋,远至阿拉伯半岛及红海、东非沿岸诸国,直至如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海岸。第七次仍横跨印度洋,最远到达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显明朝声威,“示中国富强” “宣德化而柔远人”,与诸国“甘享天下之福”。郑和使团的活动内容是宣诏、赏赐、贸易,以及办理其他有关外交事务。

郑和七下西洋,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外物产交流,发展了航海技术,开辟了南洋和印度洋的多条航线,对国际贸易和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使团增进了亚非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扩大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交往。四个国王亲自访明,三十多个海外国家与明建立了联系,有些国家与明朝保持了长期来往。

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之壮举,中国政府将西沙群岛的两组岛屿命名为“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郑和下西洋较欧洲人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开启了所谓大航海时代早一个世纪,这一壮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东南亚、南亚等郑和到过的地方,至今仍留有三宝庙、三宝港、三宝山、三宝亭等纪念性场所。有关郑和的事迹仍为当地人和华侨传颂不已。至于菲律宾侨胞称,靠近苏禄群岛的三宝颜市以郑和命名,迄无留下任何纪念物。

我常驻菲律宾期间,听当地华侨、华人谈起郑和下西洋时,其水师过南海时曾到过如今的吕宋岛水域,尤其是棉兰老岛以西的苏禄群岛。曾4次随郑和出洋的翻译费信著书《星槎胜览》中提到的三岛国和苏禄即可为证。有历史学家考证,三岛国即为菲律宾群岛。他提到三岛国,集成事序。

他说:其处与琉球大崎山之东鼎峙,有垒石层峦,民倚边而居。田瘠少收,以网鱼于海,织布为业。俗尚朴质。男生拳发,妇女椎髻,单布披之为衣,不解裁缝。凡男子得附舶至中,然罄其资,身归本处,乡人称为能事,尊之有德,父兄皆赞焉。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地产黄腊、木棉布。货用金银、磁器、铁块之属。

他还写五言诗曰:幽然三岛国,花木茂常春。气质尤宜朴,裳衣不解纫。游归名赞德,贺礼酒频倾。采吟荒峤外,得句自逡巡。

费信在其书为苏禄国集序写道:居东海之洋,石奇堡障,山涂田瘠,种植稀簿。民下捕鱼虾生啖,螺蛤煮食。男女断发,头缠皂缦,腰围水印花布。俗尚鄙陋。煮海为盐,酿蔗为酒。织竹布,采珍珠,色白绝品。珠有径寸者,己值七八百锭,中者二三百锭。

永乐十六年(笔者注,应为十五年),其酋长感慕圣恩,乃挈妻携子涉海来朝,进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伍钱,罕古莫能有也。皇上大悦,加劳厚赐金印冠带归国。地产珍珠、降香、黄腊、玳瑁、竹布。货用金银、八都剌布、青珠、磁器、铁铫之属。

费信诗吟:苏禄分东海,居民几万家。丸烹围水布,生淡爱鱼虾。径寸珠圆洁,行舟路去赊。献珍胡玉阙,厚赐被光华。

我还听说,郑和到南洋时曾三次派员礼访苏禄王国,其中有明确记载的是:郑和的军师白本头曾奉派经爪哇前去苏禄,同当时的国王交往甚欢,结下友谊。病逝后,首府霍洛为他建祠庙,内有汉字楹联。至今白本头祠庙和石墓犹在。




-End-

文字 | 黄桂芳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