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信箱:如何有效的寻求导师的指点?| 科学人
科学人周末信箱:
科学人面向年轻的科学研究者,特推出周末信箱板块。我们将从读者来信中挑选问题,帮您寻找专家学者进行答疑解惑。并在科学人周末的推送中,挑选优秀来信和回信与大家分享。
关注科学人微信公众号,发消息提出问题即可,注明周末信箱字样。如:周末信箱+咨询问题。
第1封信:周末信箱:漫漫学医路,何去何从?|科学人
第2封信:周末信箱:遇上心仪的实验室,要怎么“套磁”?|科学人
第3封信:周末信箱:博士生面试会提些什么问题?|科学人
第4封信:周末信箱:要不要做博士后?|科学人
第5封信:周末信箱:我为什么要当教授?|科学人
第6封信:周末信箱:我发Nature Materials的几点经验|科学人
第7封信:周末信箱:研究生新生该怎么做? |科学人
第8封信:周末信箱:企业科研该怎么做?|科学人
第9封信:周末信箱:57本书,帮你理解科学|科学人
第10封信:周末信箱:数学是安身立命之本 | 科学人
第11封信:周末信箱:做研究的“黄金准则” | 科学人
第12封信:周末信箱:如何提高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科学人
第13封信:周末信箱:如何选题、如何选才、如何做科学?|科学人
第14封信:周末信箱:如何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人
第15封信
如何有效的得到导师的指点?
读者来信
科学人您好:
做研究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想要去问导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问,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吗?
网友:小包子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大多渴望得到导师的多方指点,特别是在做学问方面的教导。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点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培养“单飞”能力)至关重要。
先说说研究生导师。我把他们分为三种:一是“一线奋斗”型;二是“公务繁忙”型(大多有管理职责);三是“滥竽充数”型。前两种有真才实学;第三种并无真才实学,主要靠钻营“谋生”,按沪语说来,是“混腔势”的,不在本文所说的“导师”之列。所幸的是,我熟悉的导师大多属于前两个类型,总体情况也是如此。
再来说说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这样的学生:积极向上,勤谨用功,有一定悟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积极向上”,指的是热爱学习,主动求知,有进取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三者兼备的完美学生较为难觅,但比较好的还是占大多数。
那么,作为研究生,怎样利用珍贵的攻读研究生阶段,最大限度地得到导师的指点?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仔细观察分析导师及其团队的特点,以各种方式赢得导师的指点。倘若课题组有定期的小seminar(这在本所很普及),一定积极参加,而且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现时通讯手段很多,可以利用电话、电邮、QQ群聊、短信等等,随时与导师讨论,或寻求答疑解难。
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和所遇到的难点。亦即写一些小型汇报,提交给导师,使其随时了解详情,给予指导。
学会与导师argue,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要知道,“弟子未必不如师”,特别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很能干,视野较宽,对新的研究动态细节的了解往往超过导师,因此,若与导师在学术上有分歧,一定要讲出来,别闷在肚子里。讨论中,大家只相信真理,谁对就听谁的。我相信,多数导师有容忍年轻人反驳自己、共同探索的雅量。就我来说,则特别喜欢这种argue和discussion,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随时记录与导师或课题组讨论的内容。最好把历次重要的讨论记录在案,放入专门的文件夹,有需要时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有必要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遵守一定的基本礼仪,遇到大问题需要与导师花一段时间讨论时,应该与导师约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特别对于那些有领导职务的导师,更要事先约定。在讨论中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关键问题,务求实效。
办法还有很多,可以自己不断创造。
我有时想,可以把研究生比作嗷嗷待哺的雏鸟,把导师比作亲鸟。亲鸟喂食时,总是那些“积极主动”的雏鸟能获得更多的喂食。作为雏鸟,别抱怨自己得不到充分喂食,经常想想:“我发挥主动精神了吗?”
(编辑、排版:甘蔗西西)
本文转载自戴世强老师科学网博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谢绝二次转载
科研最新进展,学术最新动态,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学人(微信号:scientific_gu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