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玉堂春》一剧之唱做:“耐人寻味,真百听而不厌也”

张舜九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玉堂春》一剧为青衣之重头,近伶打炮戏咸以此出为尝试品,可知此剧在皮黄中受人欢迎矣。唯近伶所演有宗梅者,有宗程者,有宗尚者,有宗荀者,派别虽异,但此剧纯为悲剧中最哀感顽艳之一出,其事迹妇孺都晓,毋庸赘述。


 自老供奉王瑶卿生平以此戏为其最得意之作,号召梨园,口碑载道,至晚年息影歌场,遂以此戏授徒,顾得其薪传者殆鲜。程御霜此戏亦系瑶翁所授,一曲歌来,新腔迭出,美不胜收。


 笔者亦能此剧,宗法梅王,腔调纯按老规,不以花哨纤巧取胜,唯自惭华年已逝,雅不欲求人知,但于此剧苏三一角表演技术,愿贡一得之愚,藉作研究之资料。


 按此戏演员对于剧中歌词,唱时须将怨恨悲愤各种情绪充分表出,所谓歌时之表情,念时之表情,不歌不念之表情,非于此三折肱者,不易刻画尽致,故此剧虽为独幕戏,然唱作并重,诚非率尔操觚者所能胜任焉。


程砚秋之《会审》


 如旦角(苏三)出场帘内一声叫起,出场所唱四句摇板纯秦化腔,其最难唱之句如“两旁的刀斧手吓得我胆战心又寒”)之“胆战”二字吐出时,须表出惊恐畏惧之神情,“心又寒”之“寒”字最难唱得准,使小腔,所以表出心中踌躇。


 其第三句“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之末二字,紧接叫头,颇能讨俏,“老爹爹”三字歌音凄婉欲绝矣。小生(王金龙)昏倒后,旦下场须表出诧异之色,退下,再上供状,念白毕,倒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之末三字翻高,须气充力沛,始能动听。以下慢板中以“十六岁”蓝袍问“王什么”,且紧接唱“王王公子”用南梆子腔,纯由《探母》之“别弹”蜕化而出。不过唱此“王公子”三字时,应露出羞怯之表情,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


 以下如“在院中未满一年整,三万六千银化作灰尘”之“灰尘”二字,唱时要眉锋双锁,“灰尘”二字落板上不使腔,要有口劲,始能表出悔恨之色。时下诸名伶如程如梅如尚,多法瑶翁,甚有心得。


梅兰芳之《会审》


 原板各段中如“公子一见”唱至“叙一叙”句,脉脉含情,用二食指频频一交,此情此景最难揣摩,歌者至此宜加注意。蓝袍红袍两末角坐椅移前亲审,旦唱“打发公子回原郡”之二六四句,行腔使调宜从容不迫,下接“那一日”大段流水,更须一气贯注,盖全戏精华尽在此折中发挥尽致矣。就中如“奴与他露水夫妻有的是什么情”,唱此句应表出怨恨之态。蓝袍问:“你那知心的人儿呢?”旦接:“也就不知心。”问的是白,答的是唱,歌曲组织在皮黄流水板中可谓天衣无缝,动听自不待言,但接唱者须善用其喉接得脆始能讨俏耳。


 又“惊动乡邻和地保就拉拉扯扯到了官厅”就中之“拉拉扯扯”使小腔,双声叠韵,时伶如梅如程如尚如荀都如此唱,唯徐碧云歌此,于“拉拉扯扯”多添“扯扯拉拉”四字,更较隽永有味,重唱一遍,甚见巧妙。


张君秋之《会审》


 起身一段二六,并频抚双膝,做工身段最难,须前后退步不即不离。及唱至“出得察院用目睁”移步至台口作斜视身段,唱毕“用目睁”三字紧接快板“上面坐的旧情人”。及唱至“是公子他就该将奴来认”之“认”字(喊堂)再接“王法条条不顺情”一段,末句“看他知情不知情”之末三字,收腔劲头要足,“花中蕊”拔高须使丹田气始能讨俏。


 及至“如今不见公子面我那三”唱至“三”字戛然而止,小生问“三什么”,接哭腔“三郎”。综观全剧歌曲组织之紧凑,耐人寻味,真百听而不厌也,爰述此剧之管见,以作检讨。


(《立言画刊》1942年第210期)


- 历史推荐 -


冯小隐:妄改成法的马连良(1938年)

忆拍摄《荒山泪》:“程先生这么胖这么大!怎么拍?!”

王吟秋:忆程砚秋先生教我学《红拂传》

房管所工作人员回忆给名伶吴素秋修房子

京剧只宜演古装戏:“要警惕那些现代化了的古装戏”

吴祖光:“大锅饭”培养不出程砚秋,“铁饭碗”害了人

“舞台上一群人表演,你也在其中,怎么让观众注意你?”

石挥谈影片《生死恨》:应加拍梅兰芳的幕后生活

忆梅兰芳:“他如果写回忆录,足当一部晚清民国稗史”

看戏挑错:《宇宙锋》台词不合理,《义责王魁》剧情有漏洞

孟小冬晚年珍贵影像(1971年参加记者会的场景)

刘光启先生谈京剧前辈逸事:尚小云与“夏山楼主”韩慎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