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京剧化妆特别强调红、白、黑三种颜色呢?

吴同宾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京剧的化妆和话剧不一样。话剧的化妆无论是使用色彩,或在脸上勾画线条,基本是按照生活里的原样,略微加以夸张。这样的化妆,我们叫它逼真的化妆方法。当然,话剧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造型,比如剧本规定了鼻子特别大,或脸上有一撮毛等等,或者是扮演一些有固定面貌的历史人物,而历史人物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因此经过化妆,必须与人物原来的面貌差不多,这就需要扮演者大幅度地改变自己原来的面貌。但除了一些特殊的造型和有固定面貌的角色外,话剧演员化妆出来跟自已本来的面貌相差不大。所以说,即使是业余的话剧演员,只要稍经训练,便可以自己化妆。可是,京剧就不一样了。京剧的化妆,必须要有特殊的训练。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业余京剧演员,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即使是有较长时间的演出实践,也必须有人来帮忙指点,否则就完不成化妆任务。这就不难看出,京剧化妆的复杂程度要比话剧大得多。


 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位话剧演员,当他卸妆以后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可是京剧演员在卸妆后,一般就不大容易被人们认出来(当然也有例外),尤其唱花脸的,人们一般很难从戏妆上认出他的本来面目。这就形成了京剧化妆的一个艺术特点。


梅兰芳、周信芳之《二堂舍子》(吴祖光摄)

 

 京剧化妆的艺术特点就是运用了极端夸张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化妆程式化、夸张化的表现手法,是与京剧的行当、服装以及表演艺术上的夸张特点和谐一致的。

 

 京剧的面部化妆——描眉、画眼等等,线条和色彩勾勒得非常清晰,非常浓重。线条与色彩二者的对比也非常鲜明,非常强烈。京剧的面部化妆基本色彩是红、白、黑三种颜色。为什么京剧化妆特别强调这三种颜色呢?


 从根本上讲,我认为按中国民族审美的标准,人的面部,最美的色素,最鲜明的色素,莫过于这三种颜色。比如白色:皮肤是白的,牙齿是白的,眼睛的眼白是白的;黑色:眉毛是黑的,睫毛是黑的,鬓发是黑的,胡子是黑的;红色:嘴唇是红的,脸庞也是红的(指一般健康的人)。这三种非常鲜明、非常清晰的色调,构成了中国人对面部美丽的一种比较标准的看法。换句话说,面部各个部位,恰当地表现出具有红、白、黑这三种鲜明、清晰的颜色,就形成了一种美的效果。


梅兰芳之《贵妃醉酒》

 

 中国民族习惯对红、白、黑这三种颜色非常重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礼节仪式,还有民族日常生活里的些大事和习惯都离不开这三种颜色。这么说有些抽象,还是让我们看看具体的实例吧。

 

 古代宫廷祭祀的礼服,以至各级官府和民间隆重祭祀的礼服,都是白色和黑色的。后来才加入了黄色和别的颜色。而丧葬仪式用的服装、器皿,基本上是白色、黑色。到现在为止,这个习惯仍然保留下来。

 

 喜事(婚嫁、寿诞、生男育女之类的喜事)是用红建筑(比较古老的建筑),我们看一看构成这些建筑物的主要色调,就会发现红、白、黑这三种色彩,占据着最为明显突出的地位:青色的砖,红色的走廊和栏杆,红色的楹柱,红色的窗格子,白粉墙和白色的糊窗纸。红、白、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效果。

 

 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三种颜色这么重视,这么强调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白色是一种非常纯净的颜色。而黑跟白是鲜明对比的色素,是相对的纯净的颜色。红色是最敏感,最能吸引人的一种颜色。我国古代有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这说明红是最鲜明、最鲜艳、最能触动人视觉神经的一种色彩。


李少春、袁世海之《野猪林》


 我们在古代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经常可以发现这三种颜色的互相谐调、互相配合。比如《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人物的面色,被描绘成个是白的,一个是红的,一个是黑的。再看古代的书法,纸是白色的,字是黑色的,但是只看到白纸和黑字,就会感觉少点东西。少什么呢?还必须盖上一个红色的印章。白的纸、黑的字,再加上一方小小的红色印章,这幅作品就使人感到特别突出、鲜明、完整了。

 

 为什么我把红、白、黑这三种颜色说的这么多呢?因为这是京剧化妆美学上的一个依据。把这个原理用在京剧化妆里,就不仅仅限于前面所讲的“人的皮肤是白色的,毛发是黑色的”了,凡是面部五官各个部位的轮廓、界限,总是有阴影的,这些面部上的阴影也是用黑色来表现的。眉毛画得相当黑、相当深,嘴唇画得特别红,而面部的其它部分:画得非常白。这样就把五官的轮廊界限和脸色刻画得非常清楚,醒目。此外,人物年龄的特征,甚至品质的特征,气质的特征,都可以从这非常鲜明的色彩中表现出来。


马连良、谭富英之《草船借箭》

 

 京剧的化妆,不论生行、旦行,绝大部分都是突出红、白、黑三种颜色。化妆时强调这三种颜色,给人的感觉,无论是年轻的男性:或年轻的女性,都是浓眉俊眼,粉面红唇,显示出健康,端正,谐和,美丽的美感效果。是否也有面部化妆不强调这三种颜色的呢?当然也有,但那是少数些角色。比如病人,或饥寒交迫的乞丐,或疯子等这样一些角色,只用少量白色作底色。甚至根本不涂任何色彩,只在本来面庞上略用黑色或白色,简单地勾勒几个线条,基本上不用红色,以此来表现其面色苍白、憔悴。除了这类角色,一般都是眉目清楚,面色红润健康,显示出强烈的对比,形成化妆的特色。这种化妆的方法,适合于强烈的白色灯光照明,如果不是用强烈的灯光照明的话,这样的化妆就不好看了。现在有时用带色的灯光,象蓝色、绿色等一些较深的灯光来照射化妆的面部,往往就会串色、变色,这也就失去了京剧传统的特殊化妆方法所应取得的特殊效果。用什么样的舞台灯光更合适,用哪种化妆方法更能发挥舞台效果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研究的事情。

 

 对于京剧传统的化妆方法,有人说会影响面部表情。我认为,实际是不会的。因为强烈地突出了面部某些部位的轮廓,比如眼部画得很清楚,那么在运用眼神表情时,眼睛稍微一转动,观众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这样只会增加表现力,而不会影响表现力。


(《京剧艺术讲话》)


- 历史推荐 -


京剧应该亲世俗、趋时尚、多戏说

谈旦角表演:如只演“行当”不讲人物,就成了“一道汤”

《奇双会》二事: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

要让胡琴“唱”(为张君秋伴奏的点滴体会)

五十年代在武汉看程砚秋先生演出《锁麟囊》

梅兰芳谈旦角表演及《穆桂英挂帅》形象塑造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门外谈戏曲:“中国的戏曲,先天上受了古装的限制”

傅斯年:“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

《空城计》中诸葛孔明应自称“山人”还是“老夫”?

熊佛西谈梅兰芳:“好随便翻新,又不肯研究翻新的方法与原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