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战略研究》| 张子康:西方社会景观表达与绘画语言流变管窥

张子康 语言战略研究 2020-10-10

2019年第4期






本期语言跨界谈

美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3)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西方社会景观表达绘画语言流变管窥










绘画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但20世纪80年代曾有批评家宣称“绘画已死”。西方绘画语言不断拓展,尤其是现代主义绘画形式语言的创新,使绘画媒介边界不断扩大,“绘画已死”的说法显然是把绘画仅看作一种媒介存在。虽然西方艺术史主要是将研究对象按照媒介进行分类后讨论,第一大类就是二维图像,以绘画为主,但本文主要是想阐述:绘画是一种时代社会景观的表达,它的正统性无须因媒介的改变而受到质疑。本文探讨绘画从19世纪至今,作为一种表达,如何反映各个时期的思潮与社会变革。此外,本文通过浅谈20世纪各个领域的美学思潮,以管窥绘画语言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的境况


西方美学的分期与西方社会历史的分期相关联:现代社会自17世纪开始,发展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近代阶段、现代阶段、后现代阶段。

1

近代阶段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可称为现代文化发展的近代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宗教、科学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发生了革命,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牛顿和笛卡尔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做出了推动性的贡献。

在此背景下,西方美术在法国产生了新的思潮。当时的法国社会矛盾激化,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被残酷镇压,使得人们不再抱有浪漫主义的幻想。写实主义美术就是艺术领域对这种社会思潮的表达。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特点就是体现时代背景,描写当时的社会斗争。它不对现实进行粉饰,绘画对象主要是底层劳动人民。写实主义代表画家有G.库尔贝、列宾等。



2

现代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阶段。现代派哲学与物理学成立;垄断经济开始横行;帝国主义国家实施霸权主义;各殖民地形成第三世界。

古典主义绘画在当时已形成固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注重固定光线下的空间色彩表现,形成了严格的绘画技术要求。在此背景下,法国的印象派逆向而生。印象派反对陈旧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经过了写实主义的洗礼,又受到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是光学)的启发,在绘画语言上注重表现光的瞬间效果。绘画的生动性语言,给那个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观念。莫奈、马奈、雷诺阿、德加等都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后印象派产生。他们主张绘画应不同于照相,要体现主观意识;不在意写形而注重表达意境,注重展现自身的情景。代表画家是塞尚、梵高和高更。后印象派不像印象派,他们没有共同的美学宣言或定期举办展览,但是他们对20世纪的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梵高绘画体现自身情景的理念影响了野兽派和表现主义,也多少启迪了某些抽象派;塞尚画面的结构之美孕育着立体主义的基因,而塞尚对几何形体的探索则启迪了立体派。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心理学、存在主义与解释学的思想风暴以及伦理学的批评都让西方美学自古希腊以来的根基——美的本质——变成了虚无。古希腊的哲学和西方美学的根基是本体论。它坚信纷繁复杂的表现背后存在着一个世界的真相,一个永恒的本质。而20世纪哲学的中心是语言论。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语言构成的,我们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而我们认识的这个世界与客观世界无关,这是一个由词与词相互关联产生的世界,并不存在一个永恒的美的真相。

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派众多。本体论被动摇后,出现了众多流派,都提供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论去研究美学现象。主要有心理学美学、分析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结构美学、现象学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新神学美学和后殖民主义美学。相应地,伴随着这些新的美学思潮,也兴起了一波艺术先锋运动。野兽派是20世纪初第一个先锋运动,是由一群以马蒂斯为首的青年画家们发起。浓烈大胆的色彩,简洁夸张的造型,以及和谐有趣的构图,形成了野兽派的绘画语言。而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视觉革命。它的绘画语言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了新的观念。这种绘画语言很好地吐露了艺术家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以毕加索为代表。而达达主义是一大批因战争而流亡的艺术家发起的一场无政府主义的反艺术运动,主要表达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战争的厌恶。两次世界大战对绘画领域影响深远。达达主义之后,又产生了一个对资本主义传统价值观的反叛运动——超现实主义,以达利为代表。它主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为基础,在绘画中体现精神意象。还有一个重要的绘画语言在战后西方艺术界形成,即抽象表现主义。它起源于美国,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主要是即兴创作,饱含情感,以杰克逊·波洛克为代表。




3

后现代阶段

后现代阶段,绘画的一个重要转变体现在“对绘画的解读从以前的作者中心转移到了读者中心”。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结构主义兴起。德里达、福柯等都是代表人物。结构主义既然明确了语言世界的建构性,那既然有建构,必然能被解构。语言本身具有解构性。人们的阅读和认识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圈。词义在不断变化,新的符号也层出不穷。一个词的能指往往指向一群所指。它处在一个所指链条中——一个所指可以不断触发其他的所指,制造联想。人们处在不同的背景下,看到同一个能指,必然会触发出不同的所指,获得不同的想象,得到不同的真相。因此,解读从以前的作者中心转移到了读者中心。

另外,在后现代阶段,绘画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进入后现代阶段后,开始了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经济形式以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为特征。艺术方面则以影视、多媒体和建筑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一场影响全球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与大众传媒和商业消费紧密结合。它的绘画语言中更是大量运用了“现成品”。它反映着商业社会大众消费的各个方面。波普艺术随之产生,主要以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为代表。

艺术家们在信息时代进行了各种绘画实践,绘画的传统媒介——颜料、画布受到了新媒介的冲击。“现成品”在绘画中大量被运用,艺术家们最常进行的绘画实验就是“挪用”。这种复制粘贴的网络思维,使得绘画语言变得更加多样且复杂。画布有时还被当作情绪展示的话语场,而不再只是绘画语言的载体。绘画有时还会从画布中解放出来,进入行为、观念等领域。


尽管很多批评家提出了担忧,觉得绘画会消失在大数据时代,但我认为,绘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不会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消失,因为绘画不是一种媒介,而是一种表达,它会基于物质环境的变化,更新迭代地选择新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正如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书中表述道:“如果现代化指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和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变化,那么现代性指的是与这种物理上的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经验,包括法律制度、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而现代主义或现代派则是基于这种物质环境变化和社会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文化愿景’、精神面貌和风格创意。”绘画的语言只是在物质环境的变化中变得不一样了而不是消失了。




往期推荐


>>>>美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语言战略研究》| 马书林:感悟中国画水墨语言的自由性

《语言战略研究》| 徐里:绘画语言是自然和生活的符号

>>>>

联合国官员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语言战略研究》| 钱德拉·罗伊-亨里克森:学习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

《语言战略研究》| 张小安:保存土著语言就是保存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

专题研究:中国语言学70年

《语言战略研究》| 郭熙:七十年来的中国语言生活

《语言战略研究》| 顾之川:新中国语文教育七十年

《语言战略研究》| 李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

《语言战略研究》| 袁毓林:为什么要给语言建造一座宫殿?——从符号系统的转喻本质看语言学的过度附魅


 语言生活研究

书 评

语言生活皮书

观约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本刊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