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约谈 |《现代世界体系》小札

观约 语言战略研究 2020-10-10


《语言战略研究》微信公众号

“观约谈”栏目

不定期更新,敬请关注。


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史学家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建构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北京时间9月1日逝世,享年88岁。谨此小札以示纪念。


观约按

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学者们各有智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全球发展理论。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1]就是其中之一。四卷本的《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 System)从1974年的第一卷到2011年的第四卷跨越了37年的时间。本期“观约谈”就是阅读此四卷本的一点与语言及语言研究有关的札记。当然,四卷本的更大价值在于其对阅读者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建构的影响,其中真眛值得通读。




《现代世界体系》



第一卷P4

但人或群体显然要以意识形态来为他们的行动辩护,而这一点似乎也很明显:只有当群体具有自我意识,即拥有共同语言和共同世界观的时候,他们才变得更加团结,并因此更有政治作为。

这里的底层预设显然是“语言—历史记忆—(集体/民族/国家)身份认同”“语言—意识形态—法统”等关系链。


P273

但是那些拥有土地的社会阶层都有哪些?争论激烈。它远非一个语义学问题,但语义学有作用,因为每个人都给予贵族、乡绅(上层乡绅)、下层乡绅、纯乡绅、绅士以及约曼以各种含意。学者们对此争论激烈并非偶然,因为总的来看,这时期的英国历史不仅是经济变迁的时刻,个人社会流动的时刻,也是范畴概念变化的时期。不仅我们不敢肯定如何称呼那些含意复杂的社会集团,即使同时代的人也不能。然而指出一定时代概念的可变性并非意味着这些概念无用。应鼓励学者们怀疑的胆量。

一般说来:(1)一个词族的成员越繁多,其表示的事物或现象就越是日常或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愈是重要;(2)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此消彼长,反映的恰是客观事物或社会结构的起起落落。


P427-428

明显地,构建一个同一体不能没有沉厚的气氛。它要建立在它能需求到的方式上,如语言、宗教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明显,语言和宗教的同质性和感情(更何况对个别生活方式的热爱)是社会的创造物,而不能将其看作传统不变事物的简单继续。它们是在一个充满阵痛的时代,在困难中形成的社会创造物。

语言、宗教、生活方式,这三者也的确是“同一体”的主要表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者对于“同一体”的重要程度在不同社会中是有不同认知和呈现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连续统:语言>宗教>生活方式,宗教>语言/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宗教/语言……



第二卷P99-100

人们广泛认为,1660年至1750年间,小农、自耕农或“自己耕种的土地所有者”在英国日渐消失了;但这类农民在法国是否生存了下来?我们一直认为在法国北部,就广义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和英国一样);但对于法国南部,答案则是肯定的。关于法国有何证据?我们不妨从词的定义开始。与自耕农最相近的法文词汇是laboureur(农夫),它蕴含的意思并不是土地的租佃关系,而是资本物品。古伯特说,laboureur“习惯上是指(法国东北部和北部)某个拥有著名的北方大charrue(犁)农具的人”。这个时候,charrue已经不同于araire(摆杆步犁)了,不过在英语里,两者都称为犁(plow)。

(在此处的小注91中)P137 豪泽康特和德拉马尔用他们整本书506页的篇幅解释了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charrue和araire的差别,还解释了由于语言的误差和错误译法而造成的误解。

2004年,法国的Barbara Cassin(芭芭拉·卡桑)出版了《欧洲各国哲学术语:无法翻译的词汇辞典》(Vocabulaire européen des philosophies: Dictionnaire des intraduisibles)。201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她的英文版Dictionary of Untranslatables: A philosophical lexicon (《无法翻译的哲学词汇辞典》)。2015年“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这部辞典揭示了翻译的悖论:没有不可译,全都不可译》”的文章。沃勒斯坦此处的这个实例就很好地诠释了翻译的魅力及其困顿。


P196

关于立陶宛和卢坦尼亚的权贵巨头们使自己的语言和宗教“波兰化”的必要性,参见克斯顿(Kersten)(1977,125-126)。

某语言的“某外语化”以及与之相对的“去某语言化”,某文字的“某外文化”以及与之相对的“去某文字化”,古今中外真是人类常见之现象。


P206

在17世纪早期,荷兰海盗“在追逐西班牙船只中是最为大胆放肆的……最为固执不舍的……‘荷兰佬’这个名称变成了‘海盗’的同义词。[彼得森(Petersen),1975,250]

一个词的修辞义/社会义,就是这么来的。


P278

词语的用法更经常的是揭示了而不是掩盖了社会现实。

一语中的。



第三卷P33那么,如果反封建主义不是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问题,为什么那时的语言是反封建的?布罗代尔有一个极好的回答:“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至少是部分因为资本主义的语言还没有找到把握一个新的和惊人的形势的用语,使法国农民转回到熟悉的反封建主义的旧语言?”所以,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话语体系如果缺位,那么大众往往就会转向旧体系,用“旧瓶装新酒”。


 第四卷P14

当然,观念先于术语存在。很明显,“保守的”一词只是到1818年才首次出现,名词形式的“自由主义”首次使用也许是在1810年。

观念先于术语存在,而术语的出现则又强化了先前的观念。比如“锐实力”、“印太”这些概念的出现,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从“远东”到“东亚”等的变迁,皆是例证。


P200

伴随着“资产阶级”一词缓慢地演变为那种更为模糊的和更具包容性的“中间阶级”或“那个阶级”范畴,“无产阶级”一词也最终演变为那种更为模糊和更具包容性的“工人阶级”或“那个阶级”范畴。许多政治家和社会学家非常抵制使用明确的阶级语言,因为使用这种语言将被等同于持一种特定的政治立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因此,对许多人而言,使用它就代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政治主张。…… 

(P250 小注38指出,英格兰一直是这种讨厌使用阶级语言倾向的一个明显例外。)


既然最终无产阶级概念——甚至在它有所淡化的工人阶级形式上——意在将一些人排除在外,所以被如此称谓的人通常会努力重新界定该术语并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例如,在加泰罗尼亚,零售商店员工的工作条件是非常差的,但他们拒绝别人称他们为工人或无产者,坚持认为他们是蓝领。这是因为相比工人,后一个词汇在19世纪较少同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在德国,命名的政治学是非常清楚的。从19世纪30年代以后,工人一词的内涵从最初指代非熟练劳动者扩大将熟练工人包括在内,并被后者在政治激进时期所接受。不过,自主经营的工匠抵制这种分类,工人运动也就拒绝将他们包括在内。

沃勒斯坦此处的论述可以用于分析很多现象:语言与主义-立场的关联;群体主观意识的语言身份建构;词语含意的变迁,等等。


P315

德国的印度学研究采取了一种过于重视语言的形式。即对印欧语系的追寻。德国人的研究强调探寻一种“最原始的语言”,它有时同探寻一种“最原始的故乡”相联系。这种探寻可能体现了强调语言纯洁性的浪漫主义的观念,认为梵语是最原始的语言。而从结构上看,德语是最接近梵语的语言。这正是罗德蒙德认为的德国的印度学研究具有“保守性”的一面,它“在最原始的过去看到了语言和宗教最纯洁和最完美的表现”,它的目标就是要洞察“语言的退化和讹误,以达到它最初的本原形态。” 

这也就难怪德国会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中心了。


P319

 见布吕诺和布鲁瑙对“革命”一词词义转换的讨论:“在巴士底狱被攻陷的当晚,路易十六不安地问道:‘那么这是一场骚乱吗’,利昂古尔公爵回答说:‘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这个词语并不是新产生的,甚至在它指一场使帝国发生深刻转型的运动的意义上也是如此。尽管如此,……不管它多么古老,它都是指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一个惟妙惟肖的例证:一词之差,义以千里。


P321

“科学家”一词早在1833年就由惠威尔创造出来,但直到19世纪结束时才在英国被普遍使用的一个原因在于:“一些重要的科学家,诸如迈克尔·法拉第和赫胥黎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研究视为更广泛的哲学、神学和伦理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许多词语的创造和发展都有类似的模式,比如“资本主义”一词(布罗代尔,转引自黄仁宇1997:2-4)。一个词语的流行与否与很多因素相关:当时的主流社会观念、使用者的影响力等等。后一个因素的一个实例是“世界文学”一词经歌德之口的不胫而走(童庆生2019:20)。


P328

勒努万进一步指出,在19世纪40年代,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学家萨维尼和研究语言的历史学家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的著述“有共同的倾向,这种倾向也能够在有关政治史的著述中发现:即找出一些前提以使人们能够揭示在日耳曼各组群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所以,一个学科的发展,无法脱离其历史语境背景。后人在历时地看待一个学科、一个学者时,经常会发生的一个失误是:以现时之语境替换历时之语境。


小札结语

“个体若同时抱持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论》(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1957


注释:

[1]其他学者比如《白银帝国:重视全球化中的东方》的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等。


参考文献:

黄仁宇 1997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童庆生 2019 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往期“观约谈”



第34期 “书”之惑

第33期 计算社会语言学

第32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第31期 非洲的语言学意义

第30期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语言学效应

第29期 为什么要用英语写论文

第28期 “剑桥、SAGE、牛津”社会语言学手册之比较

27期 《中国语言规划三论》述评

26期 1898年的语言学界

第25期 宇宙语言学的新进展

第24期 语言是扶贫脱贫的基础因素之一

第23期 中国语言学之问

第22期 思想史、路径依赖及其他 

第21期 期刊拾穗

第20期 巴拿马的语言状况

第19期 两本经济史中的语言图景

第18期 “瓜达尔、吉布提、皇京”三港的语言环境

第17期 语言之翼——三本书·小札

第16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016)

第15期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16)

第14期 “大历史”中的“大语言”?——《人类简史》小札

第13期 社会语言学框架下的几个弱变量

第12期 国际被收养中国儿童的相关语言问题

第11期 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之“星谈”项目

第10期 《专门用途英语手册》绍介

第09期 语言规划的三种取向——Ruiz(1984)概述

第08期 费舍曼—普尔假说——语言越统一,经济越发展?

第07期 约翰·范德克与《中国的民族主义与语言改革》

第06期 期待一部《中国语言规划史》

第05期 “语言学手册”系列

第04期 说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

第03期 全球化、英语、语言政策与政治经济学——《语言政策与政治经济学》简介

第02期 LPP的研究方法论——《LPP的研究方法:实用手册》简介

第01期 IJSL的中国专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