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 从小培养孩子追求“成为优质自己”
小编语
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家庭生命教育对儿童生命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庭生命教育的重心是什么?家庭生命教育怎么开展?
悦享生命将连续三期推出刘慧教授有关家庭生命教育的文章。本期为大家分享《从小培养孩子追求“成为优质自己”》,发表于《家庭教育》2017年第6期。
文章主要介绍了从生命的视界看,一个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追求成为优质自己。
作者简介
刘慧教授
教育学博士、博士后
生命德育论主要创始人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国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综合指导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
生命教育、初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德育原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一个人想要集他人所有的优点于一身,是最愚蠢的、最荒谬的行为。你一定要保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论你的错误有多少,能力多么有限,你也不可能变成别人。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新东西,应当为这一点而庆幸,应当尽量利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一切。归根结底说起来,全体的艺术都带有一些自传性质:你只能唱你自己的歌,你只能画自己的画,你只能做一个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和你的家庭所造成的你。无论好坏,你都得自己创造一个小花园;无论好坏,你都得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你自己的小乐器。
——戴尔·卡耐基
正文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这是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什么,则更为关注。在现实中,有许多人都不大清楚自己是谁,也是在自觉不自觉地“被”活着。从生命的视界看,一个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追求成为优质自己。
一、告诉孩子:一个人,只能成为他自己
(一)“二手人”:儿童教育的误区
当前青少年群体中存在很多困惑,比如空虚、迷茫、没有方向感等等。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常发表“感觉自己前途渺茫”,“一点人生目标都没有”,“不知道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等类似的感慨。有研究表明,“E学生”的成长经历揭示:我们没有能够更优秀,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我自己”;我们没有能够更优秀,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聪明,而是按照别人的标准使用自己的聪明;我们即使优秀了还是不快乐,那是我们总认为“最好”的含义就是战胜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的最好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正是现实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之根源。
爱因斯坦曾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
对此,《续爱的教育》一书将其视为错误的生活标准,“他们一味思忖着干什么才可成富翁,干什么才可成名人,怎样才能不劳而成功。”“他们不是在那里做自己认为非做不可的愿做的事,乃在那里看着自己的朋友或周围的人们,羡慕他人生活的舒适”。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指出,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须先认识自己。
(二)“做自己”:回到生命之中的答案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生命的视域下,一个生命只能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是指成为生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是自己生命潜能不断实现的过程,包括成为“生命所是的自己”和“生命所能是的自己”。所谓生命所是的自己,是个体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所显现的当下的“状态性”自己。所谓生命能是的自己,是指在成长的过程中,生命潜能不断实现的自己。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当下自己的过程。
对成为自己的通俗理解,可以看作我们每个人的今天与未来,其中,未来的自己孕育在今天的自己之中,但不等于今天的自己,而是对今天的自己的超越。所以,生命的自己既不是固定不变的“既定物”,又不是无“道”可循的“任意物”。而是一个开放性与封闭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共在”的过程。由此,对每个生命而言,尤其是对儿童而言,他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具有多种可能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优质自己:个体生命的最佳状态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
——席慕容
个体生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多种可能性,受自身的遗传、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成为怎样的自己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詹姆斯·怀特指出,每个人的先天脑里都铭刻着某种优秀的才能,只有导引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从符合生命之道和符合生态之道来看,成为优质自己是一种最佳方向。
所谓优质自己,是指在个体生命之道及所处环境所允许的最佳自己。就是从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发,珍惜和利用自己的生命资源,滋养生命,保持自身生命内在的一贯性,不断创造性地适应生存环境、不断超越“当下”的自己。优质自己,既是生命所是的自己,也是生命所能是的自己,是生命所是自己与生命所能是自己相统一的多种可能中的最佳状态的自己。
二、注重培养孩子成为优质自己的生命品质
(一)优质自己的层面与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优质自己之人的表现样态是怎样的呢?从生命成长过程的生成性和超越性的维度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做好“眼前事”“手边事”的基本层面。即个体生命完成每一个“当下”需要完成的目标,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眼前事”、“手边事”,如,爬上一座山,与人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等。
二是开发、培育与显现自己优质潜能的次级层面,即个体生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优秀特质,如同公益广告所言:“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向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三是做最好的自己之高级层面。即个体生命的优势潜能和生命价值得到实现,如公益广告所言:生命就像一个个赛场,谁都有可能拿自己的冠军。
四是追求卓越、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的最高层面。是指走在某一领域前沿,追求优质生命潜能不断实现的自己,例如攀登珠峰的运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和奥运会中打破纪录的世界冠军,不仅是在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也是不断挑战人类的生命极限。卓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当然,还有特殊条件下的优质自己,即那些不具备正常生理、心理或社会条件的个体在某一方面或在非常情况下体现出来的优质自己,例如海伦·凯勒。
(二)优质自己的生命品质
优质自己之人通常具备一些优秀的生命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具有生命感。优质自己之人具有较强的生命感,真正能与他人建立生命与生命的关系;自身是丰富的、充实的,并有能力与他人分享他的丰富与充实。始终保持开放心态,并善于从外界汲取能量,易于产生与万物一体感。
二是具有自主性。优质自己具有选择与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善于用自己的大脑思维,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定义;能悦纳自己;意志坚韧,具有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渝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
三是具有动态超越性。优质自己之人的态度积极,善于行动,对人、对事尽心,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使自身优势潜能在现有条件下能够不断地得到实现,并能帮助他人实现其潜能,影响与改变环境。
四是具有幸福感。优质自己之人不以物质的占有为主要目标,而以自己内心的主观体验为旨归。他“眼睛向内”,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优势潜能,体验真实的感觉,而非“眼睛向外”,盯着别人,攀比、嫉妒、打击、陷害等,即荒废自己也损害他人;能够放下外加的“负重”,追求生命与生活的高质量。
(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家庭是人最为重要的港湾,家庭教育有亲缘性、日常性、生活性、随意性等特点,为人的一生奠基。家庭是生命教育最为重要的场域,家庭教育的重心就在生命教育。作为家长,不能将学校考试分数、成绩、出人头地等外在功利性的目的作为孩子教育的主旋与主要内容,而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命感,培养孩子追求成为优质自己的心向与能力。
这其中的一个前提是,家长若要实现对孩子的这样教育,首先需要自己做到。家长应该了解优质自己之生命品质,应有意识地注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三、引导孩子不断行动,发现生命优势潜能
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一路创业,直到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市值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没有人能够证明生命的发展是一定按照某种预先设计好的轨迹来进行。好多人在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时,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没想到一路是这样走下来的!”人生为什么会如此?伊斯雷尔·谢弗勒对潜能的理解,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迷。他认为,“不管在何种程度上来说,人们潜在地能成为什么以及他们事实上成为什么,都是非常偶然的,受制于人们的意图(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可能的资源以及理智的限度”。由此,个体生命要在主观上有追求成为优质自己的意图。
(一)勇于尝试,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
有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优势潜能并没有被发现,也没有被开发出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尝试,缺乏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体验。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发现自己的生命潜能,必须在体验中进行。
生命体验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一份自我认知。通过自我认知,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挖掘出生命内部的力量。这种生命体验,也许是诸如择业这样的人生大事,也许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只有通过对自己生命体验的反观,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所以,要引导孩子勇于尝试,勇于体验,并善于从体验与尝试中汲取有益于生命成长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充分地挖掘出自己的优势潜能。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之前,在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之前,在实现自己的生命潜能之前,总是会有些尝试,有些选择,有所放弃的。但每一次的放弃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经历与体验之后才做出的抉择。正是这样理智的放弃,才会有后来的不放弃。
(二)不断突破限制
蝴蝶,从一枚卵长成为一只美丽的成虫,中间经历很多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的变化。昆虫一生的变化,虽然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归功于它自身的生命力量。人,从出生到死亡也同样经历了多次的“蜕变”,无论是有意识的,如人的自我挑战,还是无意识的,如身体的长高、长大;无论是有形的,如身体的变化,还是无形的,如精神世界的变化,这是生命生长的必然。对此,我们应对此保持清醒,要不断地突破自我、环境等可能的限制。
所谓突破限制是指一个人不但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使自身优势潜能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得到实现,并能帮助他人实现其潜能,进而影响与改变环境。突破限制实际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潜能。促进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在于生命自身的活动,在于这种活动的自主性,只有在自主活动中选择、消化、吸收、利用这些资源,激活沉睡的潜能,才能使个体生命不断地超越自己,成为“生命所能是”的最好的自己。
(三)脚踏实地,“活在当下”
我在《生命德育论》一书中的提法是“关注当下,过好每一天”。当我读了《当下的力量》一书时,顿感“透亮”,对“当下”只是“关注”是不够的,而必须是“活在”才能。
所谓当下,并非只是“现在”。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当下”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共在”,“现在”是“过去”经验的作用所至,“现在”隐含着“未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下的你,蕴含着你过去的影子,又孕育着你未来的样子。“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所以说,踏实的努力于当下,不抛弃不放弃,对激发生命潜能的显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 | 刘 慧
编 辑 | 孔德阳
指 导 | 任芳德 吴 凯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