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上的两件大事
7月17日以来,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央行证监会联手,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将实现互联互通。
也就是说,以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将逐步统一规则,互联互通。
这是超级大事。
2019年,我国债券市场大约97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达到87万亿元,占90%,剩下是交易所的。这么互联互通之后,表面上是利好券商,但实际上呢?
实际上,更利好银行。
因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的成分更复杂,尤其是散户参与较多,因此也更具风险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债券市场的民营企业债券存量约1.8万亿元,其中交易所债券市场1.2万亿元,约占66%。可见民企债券大部分都在交易所,风险应该相对较大。
相反,银行买债券都由专业人士把控,风控肯定强于普通人。所以互联互通之后,更有利于原来银行一些风险等级较高的债券到交易所流通,这肯定有利于银行。
所以我们有理由预期:银行的坏账规模和风险,有望明显降低。
实际上,《证券时报》在2020年1月16日,已经发表过署名作者张锐的文章,里面提出了两市互联互通的四大好处:
1、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充分地彰显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2、能够引导资本市场更精准地支持与服务实体经济。
3、可以全方位优化市场结构与性能。
4、能够强力赋能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进程。
虽然他的文章强调的是“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但两大市场的互联互通,显然是对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持。
当然,他的四条理由是否成立,我们不用管。反正那篇文章半年之后,管理层要实现两大市场互联互通了。
考虑到当前很多银行股的市盈率在4左右,市净率接近0.5,早已是市场最低估的品种。所以这个政策实施后,最有利于银行股。
当然也有利于券商,但利好相对有限。因为券商的利好在下一件事。
第二件:证监会又鼓励险资入市了!
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发布中表示,险资配置权益类资产最高可占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其中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人保财险、太平财险等行业大中型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
理论上说,如果假设未来三年险资余额按每年10%增长,新规下的权益类占比提升至24%、26%、28%、30%四种情形,则理论上分别对应每年股票市场的增量资金2900亿、3700亿、4500亿、5300亿。
取个平均数,4000亿吧。股市每年增加4000亿增量资金。
考虑到这个政策刚出台,因此市场上有增加一万亿甚至两万亿资金的预期,包括其他各路想入市的。
2015年股灾之后,当时缺乏接盘的,当时的保监会就鼓励险资入市,导致2016年一些绩优股狂涨,代表的有万科、深南玻A、中国建筑、格力电器等,甚至由于险资动作过猛还掀起了股权之争,还被骂成“妖精”、“害人精”。不过世易时移,过去两年银保监会一直都是鼓励险资入市的。
险资要入市的原因也很简单:收了那么多保费,如果这也不让买,那也不让买,实体经济也不行,险资靠什么保值增值?正巧,股市里的银行股估值很低,坏账风险又明显降低了,险资进来后最可能买什么,好像是一目了然吧。
所以这两个政策,好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怎么写着写着,总觉得险资也会盯着银行股啊?哈哈!我可没这个意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综合来看,这两条措施都有利于股市。
所以我将不改看多观点,继续看多。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