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古诗词教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往期资源,点开即看
1.【教师成长】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方法,评职等用得到!
2.【教师成长】新学期,教师必修10项教学基本功,你做到了几个?
4.【教师成长】新学期,老师应知应会的“课堂教学常规48条”!(建议收藏)
01
【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文体的性质和特点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近体诗,亦称格律诗,即律诗和绝句。1、绝句:全诗共4句,一般一、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有“五绝”和“七绝”之分。2、律诗:全诗共8句,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有“五律”和“七律”之分,律诗分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其中“颔联、颈联”对仗。此外,词又名“长短句”,按其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其语言风格又可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二、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是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经典,学习这些古典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神俱美的艺术品质。古诗词可以说是小学生感知古典文学的最优启蒙教材,因而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资源之一。注重古诗词教学,合理增加古诗词诵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共选入古诗词75首:其中乐府4首;词2首;五言古体诗11首;五绝6首;五律2首;七绝50首,与旧教材相比,数量大幅度提高,足见古诗词教学在小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三、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第一学段:让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此,小语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学情特点,以及部编教材“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双线结构,设计与学段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使得小学古诗词教学呈现螺旋上升,递进式的完整教学体系。四、古诗词教学取向结合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不难发现,在古诗词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应是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诗词内容的理解;诗词格式、韵律、表现手法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结合想象,感受诗词的“意象美”;在诵读中,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词情感。
五、古诗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总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则必须服从于教学取向和课程目标。为此,我尝试结合课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解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1、结合语言理解和言语习得,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古诗词内容理解:古诗词,隶属文言文范畴,其语言相较于白话文难于理解。为此,理解古诗词内容,尤其是理解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就成为了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如何理解古诗词语言?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给我们很多启发: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结合图片或音、视频形象感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以今识古;知识类化;诗文对照等方法,均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知识类化”这种方法:所谓“知识类化”,也就是将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如复习旧知,理解新课同类知识;将同一课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等进行归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等,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在规律的把握,提高举一反三的理解能力。(2)古诗词言语形式习得: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可以说,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此,古诗词教学单纯地停留在“理解意思、积累语言,体悟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逐步渗透相关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并循序渐进地尝试运用古诗词语言,甚至是创作诗词。前文提到的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特点,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言语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诗词教学逐步揭开这一传统文化代表作品的神秘面纱。如《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词的内容共95个字,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词分为上、下阕,词前有序,按其语言风格当属“豪放派”典范。词的上阙赏月奇想,下阙则望月怀人,将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2、体味诗词意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任何学科的学习,终将伴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尤甚,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如此。古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简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情感。也正是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这样简单的处理,我们应该让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灵气!那么,如何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充满灵气呢?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意象”。(它是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可爱的物象,同时也是意境构建、情思表达的组件。而之所以将其称为“要素”,是因为古诗词不能没有意象,古诗词教学不能没有意象!)在《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最明显、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当属“明月”——自古,中国人就赋予“明月”以“团圆、思念”等特殊的情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极为相似。看似简单的一问,却将苏轼心中“政治上的不得意、对胞弟的思念、对明月的向往和赞美”等真切情感表达出来。在我们的古诗词课堂上,如果不能结合“音乐渲染、插图入境、背景介绍或延伸阅读”等教学手段为学生“举象造境”,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就仅仅停留在“理解词义”的表层,而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当教师引领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走上几个来回,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以发展,诗词的美感得以完美呈现。3、在诗词诵读中学习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鉴赏美、表现美?除了对“意象”的感悟,则是“会心吟诵得其韵”,即诵读。诵读,不是为了简单、机械地记忆诗词内容,而是通过诵读将自己融入到高远的意境中,将诗词深刻的内涵,诗人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吟诵读出来。首先,古诗词的诵读不是依据意思来划分节奏(我们平时教学告诉学生朗读时的“二二三”、“二一二”节奏是错误的),而是依据韵律来划分,即古诗词“平仄规律”。如《水调歌头·中秋》格律对照: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在诵读中可以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配乐读、想象读、配合表情动作读、创设情境读、师生合作读等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体悟作者的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积累,以及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当然,学生学习古诗词,我们应重视其“独感”——即读出自己的理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印记的“古诗词”教学,我们更应关注“共感”——即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共感;“高处不胜寒。”是共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共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共感……教学中,我们可以插入对诗词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的了解;可以结合诵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结合“叩问”作者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古诗词文化的传承。
总之,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口中有“声”;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
感谢您的阅读!请随手点亮右下角“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