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说明文教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往期资源,点击查看!
1.【教师成长】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方法,评职等用得到!
2.【教师成长】新学期,教师必修10项教学基本功,你做到了几个?
4.【教师成长】新学期,老师应知应会的“课堂教学常规48条”!(建议收藏)
17.【教师成长】6~12岁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需要精准把握心理特征!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设计专门的说明文教学单元,仅在四年级上册编排了一个“留心观察”单元,四年级下册编排了一个“科普知识”单元。其它说明文篇目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单元,承担不同的阅读教学任务。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赵州桥》《爬山虎的脚》《蝙蝠和雷达》《飞向蓝天的恐龙》等等,涉及篇目之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为什么这么多说明文篇目在统编教材中出现,教材却没有设计专门的说明文单元?语文要素中对说明文也少有提及呢?不好意思,这一点我真的不知道,也许是“说明文”在小学并非“主流”的文体吧!(课标也只是在小学第三学段提出了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这些我们暂且不去管它!既然说明文在统编小语教材中大量出现,我们在完成其对应的阅读训练要素的同时,也应关注说明文独有的文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抓住说明文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文本阅读训练要素,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说明文的教学策略1、基于文体特点的教学策略基于说明文文体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其“个性”:(1)了解百科知识说明文所介绍的是“百科知识”,绝大多数都是包罗万象的非语文知识。那既然是语文非本体性知识,阅读教学中就可以不学了吗?答案当然不是。理由如下:其一: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认识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图式,进而能迁移运用于语文实践。而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文、议论文,它没有多少甚至完全没有“感情”或“观点”等因素,其主要内容就是客观性很强或纯客观的“百科知识”。其二: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要点”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百科知识”的“要点”;在第二学段也有“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样的要求,而对于说明文来讲,“主要内容”当然主要是这些“百科知识”。“了解百科知识”虽然是说明文必须选择的“教学内容”之一,但仅要求初步把握,并不要求深刻理解,更无须精确掌握。(2)了解说明方法“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虽不是说明文的本质特征,但终归是重要特征。更何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又是阅读教学过程重要的步骤。因此,说明文教学需关注课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作比较、引言论、分类别、列数字等。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这说明文中的“基本表达方法”当然就是指“说明方法”。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这样三点:其一,必须结合具体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教学,不应孤立、机械地系统传授。如,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的特点。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思考:师: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语句重点强调了什么?生:强调了“七十二万平方米”、“七十多座”、“九千多间”等“数字”。师:为什么强调这些数字?试着将这些数字去掉读一读,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生交流)师:因为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最准确、最具体,一听就明白。所以,列数字是说明文中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其二,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是第三、第四学段的要求,第一、第二学段并无明确和硬性规定。为此,在第一、第二学段,尤其是第二学段,结合课文实际,在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适当渗透一些说明方法的知识是可以的。其三,“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重在了解课文怎样运用说明方法说清事物或事理,而并非将教学集中在说明方法的称谓、定义、特点的区分上。(3)渗透科学精神小学阶段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引导学生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无痕地渗透一些,却理所当然,因为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保护环境”中的一篇科学小品,其中蕴含着很多情感成分。教学时,不少教师一味释放情感因素、过多渲染“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感情,使说明文教学混同于抒情散文的教学。《只有一个地球》首先是介绍科学知识、宣传科学道理的。文中作者使用的数据等都很准确,语言缜密,这些均体现出说明文的科学性,教学中必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一次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将科学的数据带进课堂。对待这些数据,教师客观理性,学生实事求是,方能融准确的数据于浓烈的情感之中,使热爱地球的情感更理性、更高远。2、基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策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独担之任,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之所在。因此,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个性,俗称“语文味”,这也是所有类型课文的共性之一。其主要方法有:(1)言意兼得说明文教学中的“得意”,当然指了解“百科知识”;“得言”不仅指了解说明方法,也包括学习一般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和技巧,这是让教学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手段。(2)强化语文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性,它并不完全建立在已知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而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的。3、基于小语体系构建的策略:陈先云主任在统编教材培训会上说,统编教材阅读教学应适当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适度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呢?下面,我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为例,尝试分析“基于小语体系构建”指导下,如何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又在教学中关注“文体特点”。《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是五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而本课主要学习和运用的的是“带着课文题目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和“抓住关键词句,提取主要信息,快速阅读”两种方法。其中,“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给学生以导引作用,以“问题”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驱动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以达到“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同时,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速度,这节课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这仅仅是完成了“关键信息提取”任务,而“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在细读中去品味。而这一部分,也正是文体意识关照的最佳时机。
尝试设计本课教学流程如下:板块一:快速阅读,学习方法。1、板书课题,引导猜测。2、结合猜测,激趣阅读。(教师记录学生阅读时间)3、交流:谈一谈初次阅读的体会(可以谈:“了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等方面)4、带着提出的问题,再次快速阅读。5、再次交流:(1)是否对问题有了了解,师生交流。(2)有没有发现每个自然段都有些相同的地方?(3)小结:每个自然段都是在讲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速度快。(4)交流关键语句。6、教师小结:抓住关键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快速阅读。7、(可出示与课文类似的课外阅读文本,学生阅读,运用方法快速阅读)板块二:填表格,学表达1、阅读课文时,你遇到了哪些不认识的字?大家交流(也可集中识字,出示赢、浩瀚、游隼)2、出示表格,默读勾画。
3、小组交流,完成表格。然后,完成课后第2题。4、找两个小组汇报交流。(a随机学词。b指导书写“冠、枚、置”三个字,注意书写规则。c通过去掉数字对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5、可适当设计仿写或仿说练习。板块三:了解当代科技成果,感受国家发展。结合图片和见解,了解高铁、战机、载人飞船等等(此部分建议穿插到文本交流过程中。)
以上设计只是简单流程,可能漏洞百出,无非是想大致介绍如何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要素落实”与“文体意识关注”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主要学科素养。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各位结合课标、教材与真实学情,自主设计课堂教学。
感谢您的阅读!请随手点亮右下角“在看”!谢谢!
▍声明: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