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散文教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往期资源,点击查看!
1.【教师成长】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方法,评职等用得到!
2.【教师成长】新学期,教师必修10项教学基本功,你做到了几个?
4.【教师成长】新学期,老师应知应会的“课堂教学常规48条”!(建议收藏)
17.【教师成长】6~12岁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需要精准把握心理特征!
【前言】
在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叙事、写景、抒情散文。它们短小精炼,或托物抒怀,或景中寄情,或叙事寓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秋天的雨》《走月亮》《草虫的村落》《匆匆》等等。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散文文体课文教学】
一、散文的性质和特点
1、散文性质: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说理散文。
2、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聚
所谓“形散”——即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所谓“神聚”——即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的教学取向
依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可以梳理出散文文体的教学取向,即教学内容。
1、抓住散文主题。
散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形散而神聚”。从形式上看,散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同时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并不像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那样,有着明显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形式。而“神聚”则是指文章中不加掩饰地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以及周围世界最本真的思考和感受,即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而这“最本真的思考和感受”也就成为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必须重点考虑的教学取向之一。
2、感受散文的“形”。
在突出突出情感的同时,作者的情感又必须有表述、依托的对象,也就是散文的“形”。如《山中访友》中的古桥、树林、山泉、落花,再比如《桂花雨》中那香飘十里的桂花,它们都被赋予作者浓浓的情致。它们有时是作者情感的化身,有时是作者情感的“寄存处”。于是,它们也便成为了散文教学绕也绕不开的教学取向之一。
3、学习散文的表达特点。
“品词析句”很多时候都是小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它不仅是学“言”的重要方法,更是学“文”的重要基础。其它文体如此,散文亦如此!散文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品味温度,还要关注到散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言语特点,以及深入的语言现象,发现散文独特的文学情味。
三、散文的教学策略
优美的语言需要与之匹配的形式与方法来表达,有效的教学也需要与教材和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去完成。
1、学言为“根”,学文为“花”。
我并不知道如此表述是否严谨,但它一定是正确的。无论是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说理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无论文本的情感有多么的炙热、浓厚,都隐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离开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我们都无法见到“体悟人文内涵”这朵美丽的花。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先抛出散文的主题,然后在文本中寻找理由来论证这个主题,这是典型的“主题先行”教学模式。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感悟这些文字的温度,甚至根本没来得及理解这些文字时抛出这样的主题,必然导致把散文丰富的意蕴简化、窄化、抽象化、概念化。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干瘪而乏味的,学生的感悟必然是肤浅的,散文作者的原意也就无法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生命 生命》这篇散文:
如果教学中不能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飞蛾的挣扎,小瓜子顽强生长,心脏的跳动”这一生命的意义,而过早抛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这一文本主题,学生不仅不能领悟到这一主题,更无法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无法体会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下面,我们结合张海娟老师的教学片段来思考:
品读第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89页,自由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是一只处境怎样的小飞蛾,孩子们,开始读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是一只处境怎样的飞蛾呢?
生:这是一只处境艰难的飞蛾。
师:对,处境艰难的飞蛾。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这里知道的“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请坐!我们一起看这句话,“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这位同学说,她从这句话看到了这是一只处境艰难的小飞蛾,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一只处境怎样的小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读!(学生齐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一只处境怎样的小飞蛾?
生:在挣扎的小飞蛾。
师:在挣扎的小飞蛾。
生:处境危险的小飞蛾。
师:处境危险的小飞蛾。是啊!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处境危险的小飞蛾又是怎样做的呢?同学们到书中去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到课文中找相关句子,教师巡视。)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找到这句话的同学举手。
(课件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但它挣扎着……读!
(学生齐读。)
师:什么叫“挣扎”?
生:用力支撑。
师:用力支撑。飞蛾想怎样?
生:它想要活下来。
师:它想要活下来。它怎样鼓动双翅?找到这词了吗?
生:极力。
师:极力。有谁知道极力是什么意思呢?
生:使尽全力。
师:使尽全力。是啊!为了能活着,飞蛾全力以赴。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飞蛾的竭尽全力。(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好像看见了这只极力挣扎的飞蛾,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把这只小飞蛾再次带到我们的眼前。(学生齐读)
师:是啊!要想赢得生命,飞蛾必须竭尽全力,但要结束它的生命只需杏林子的手指稍一用力。但就在这力量天差地别的力量面前,飞蛾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想尽一切办法逃生。这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她捏到手中的不仅仅是一只小飞蛾,而是一个…..
生:生命。
师:所以…..(课件出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谁来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指名读)你们震惊了吗?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们的震惊。(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小飞蛾 强烈求生)
张老师在引出课题之后,直接引导学生品读“飞蛾的挣扎”这一事例。教学中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交流,逐步建立起“处境危险”与“极力挣扎”的矛盾冲突,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使学生思维与文本语言不断碰撞、升华。此时此刻,挣扎的已不仅仅是那只飞蛾,更多的则是孩子们对飞蛾的感同身受,以及对生命的理解与体悟。没有如此的“挣扎”,怎会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又怎会有意义?如此在文本与思想之间走几个来回,生命的意义自然融于心,而非简单的“跃然纸上”。
2、读中悟言,学习语用。
散文之美,不仅美在情感浓烈,更美在其语言的精美与句式的独特、和谐。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这样描述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一幕:“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个主谓结构的连动长句一分为三,为什么将主语后置?如此独特的表达形式,除了“反复”的修辞,除了朗读中的节奏感,更深的内涵则表现为“对母亲动作的慢镜头特写”。一时间,工作环境的恶劣,生活的重压,母亲的疲惫、迟钝与衰老,以及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敬爱,尽显在这短短的三个语句当中。
体会散文的思想感情,虽然是散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绝不是散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在理解语言,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学习语用。”《慈母情深》中出现的这种主语后置的“倒装句式”,教学中可以在引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后,进行相同句式的练习。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一句改写成倒装句式,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一个 ,我的母亲。一对 ,我的母亲。一双 ,我的母亲。以引领学生学习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3、读中促思,体会作者心境。
无论何种文体,学生的朗读,尤其是有感情朗读,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散文更是如此。若想真正实现生与文本,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
散文,作者对句子的构思,多于咬文嚼字,多于谋篇布局。他们将自己所有的情感与思考注入到每个句子之中。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积极思考,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走进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创作散文时的所思所感。
感谢您的阅读!请随手点亮右下角“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