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三身【创巴仁波切】
佛三身
邱阳
创巴仁波切
心灵修持的两种可能途径:修道上的唯物主义,以及超越修道唯物主义。
莲师的方式就是超越了修道唯物主义,就是发展出根本的明智(sanity)。发展根本的明智就是一个面对自己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达成目标并非是所要用功的主要部分,重点反而是「道」本身。持续启发着我们的是修道,而不是那些告诉我们未来某时会证得成就的保证,就好像在驴子面前挂着红萝卜一样。换言之,要解释的一清二楚的话,修道唯物主义以及超越修道唯物主义,二者的差异在于,前者透过好似驴子面前挂着红萝卜的保证,连哄带骗地把驴子赶上路;但是后者却没有任何目标。目标就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时一刻之中,存在我们心灵之旅的一时一刻中。
透过这种方式,心灵之旅变得既美妙又刺激,就好像我们早已是佛一般。我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接收到新的讯息和警讯;我们得持续减除习性,面对接踵而来的痛心教训,但当然也有开心的时刻。超越修道唯物主义的心灵之旅是一趟完整纯粹的旅程,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外在的目标旅程。
我们就是要以这趟旅程的完整性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莲师的一生。这个完整纯粹可以就某些面向来形容:它有着根本空间或一种全体周遍状态,它有着能量和动能变化,它也具备实用主义的应用原则,可以用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此处说到了三个原则:一,周遍状态,也就是整个「道」的环境。二,「道」上的变动性。三,「道」的实用性。这就是所发展出来三种面向。
看看莲师如何向我们展现为「道」。
首先,我们必须更仔细审视道的本质。「道」即是我们放入日常生活中的心力和能量,其中包含了我们努力面对和处理生活的各种状态,以之为一种学习的过程,这些生活状态有可能充满了创造性或毁灭性等等,无论是咖啡泼到旁人的桌面上,或是把整罐递给别人,都没有不同。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我们总是在做什么,总是在面对人事物或拒绝人事物。这种动能变化总是在展现。我现在说的并非特别是心灵方面的事,而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也就是生活中总是会发生的事。那就是道。
「道」并不是需要特别被贴上「灵性」的标签,道就只是一趟旅程,一趟与各种现实状态交流的旅程,如果你觉得比较合意,也可以说是一趟各种「非现实状态」交流的旅程。去面对这些交流状态(活生生的过程、存在的过程)——这就是道。我们或许会想:道和证得正觉或证得自我等息息相关,但无论是哪一个,我们未曾被套牢过。我们或许会以为自己被套牢了,进退维谷,觉得生命何其寂寥等等,但实际上我们从未真正厌烦过,也从未被套牢。生活中周而复始的状态真实并非真的是重复的,而是由持续发生的事件所组成,各种情况不断在发展和形成。这就是道。
从这个观点来看,道是中性的、不偏颇的,它并不偏重哪一边。从起初最根本的分裂开始,这趟旅途就启程了,我们开始认同所谓的「他」、「我」、「我的」、「我们的」等等,我们开始把事物认为是各自分离的实体。其他的称为「他们」,而这个就称为「我」,旅程就从这儿开始了。这即是轮回和涅槃的首次创生。从我们决定以某种方式连结上这些情况的能量时,就让自己踏上了一段旅程,迈入了道。
之后,我们发展出某种与道互动的方式,道就开始偏向世俗或者灵性那一边,换言之,并不是说灵性就是道,灵性只是形成我们自己的道或能量的一种方式。
道的成形可以就三种情况来看,这三种情况即是我之前提到的:周遍状态、动能变化与实用主义应用。举例来说,第一种是经验的周遍状态。就经验的周遍状态而言,这指的是我们如何与自己的道互动的一个层面。「道」反正就是进行中,然后我们以某种方式与之互动,我们以某种态度来面对它;于是道不是成了灵性之道,就是成了世俗之道。这就是我们与道互动的方式,这就是我们的动力开始的方式。而我们的动力又有三种型态。
在佛教传统中,道的这三种面向称为:法身、报身与化身。
道的成形以此三面向为据,其永无间歇的过程有着某种整体的态度,旅程透过一种全然的根本明智而呈现出某种模式。但这个全然的明智或觉悟的特质,在世俗眼光看来并不特别吸引人。他是之前我曾提过的一种全然的敞开,而正是这种全然的敞开令我们得以超越希望和恐惧。透过这样的敞开,我们如实地和万事万物的本貌互动,而不是期待事物顺诸我意,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这个向着超越希惧而行动的根本明智,即是觉悟的心态。
这个心态非常实际,它既不拒绝在道上出现的任何人事物,也不执着道上出现的任何人事物,它只是如实看到一切现象的本貌。所以,这就是全然的、彻底的敞开,无论出现什么,我们完全乐意去深究细查,去面对、处理,把它当作整体过程的一部分而与之互动。这即是毫无偏颇、包容一切的周遍虚空——亦即法身境界。这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思考,是更为开阔广大的眼界,和小家子气的狭隘视野是大相庭径。
只要不把这个世界当作敌对的一方,我们就是在遵循法身之道。世界恰与我们水乳交融,我们必须与它合作共事,没有什么事物的出现值得我们与世界抗争;世界是如此丰盛,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资源。这个根本的慷慨布施和丰足之道即是法身之道,是全然的正面思考。这个更为壮伟的视野,即是与道相关的第一个心态。
接着是第二种心态,这与报身有关。诚如方才所说,万事万物都是敞开、宽广和可运用、可琢磨的,但是其中玄妙不止于此,我们还需要和这个全然敞开中的火花、能量、闪光与勃勃生机产生互动。
这个能量包含了贪、嗔、痴、慢、嫉等等,我们必须认出并承认它们。要想,心境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普照灵修大道的耀眼光华;这光芒互古普照,随时都在给我们惊喜。在我们的存在之中,有这么一个角落是如此鲜活,如此生机盎然,如此威猛有力,随时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契机,这就是报身与道互动或产生关联的方式。
因此,「道」即是更大器地全然接受事物本貌,也可以说是陶醉在各种情境中所发现的惊奇。值得一提再提的是,我们并非把这些体验归纳到善行、宗教或世俗的不同收纳盒中,而只是纯粹和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产生互动。我们在这趟旅途上与不同的能量和热情相遇,这些会带给我们源源不绝的发现:发现自己的各种层面,发现自己的不同样貌。这个时候,可谓是森罗万象蔚为奇观;终究,我们并非自己往昔所想象的,只是平淡无奇的空白一片。
最后是我们与道的第三种关系,这与化身有关。这指的是存在世间的根本实用性。我们具备了全然的周遍状态,也有了丰富多采的能量,接着则是如何在这活生生的世间,与其所呈现的本貌中,令一切有效运作。最终的这个面向需要无比的觉性和努力。我们无法就这么仰赖此周遍性和能量来处理一切,而是必须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方法中,加入一些纪律;心灵修持传统提到的修持训练和方便,都与这个运用性的化身原则有关。其中包含了练习禅修、训练智能、进一步投入人际关系中、培养根本悲心和沟通交流的管道,且发展出知识和智慧,能综观整体并看见一切事物都可行的可能性。这些其实都是化身修持训练。
法身、报身和化身此三原则(三身),或可说是三个阶段,为我们的心灵之旅提供了完整的根基。有了三身的法则,我们得以有效运用这趟旅程和我们对旅程的态度,让我们能够直接和智慧地面对、处理,而不需要将之归类为某种暧昧模糊的「生命中的神秘事件」。
就心理状态来说,三身的每一身有着另一种特性,这非常值得一提。作为心理状态,法身代表的是基本存在的状态,这个全体周遍状态中从未存在迷惑和无明,是一种「完全不需任何参照点(无缘)」的全然存在。报身是源源不断蕴含着自发的能量,因为它「从不依凭任何因和果之类的能量」。化身则是一种「不筹谋应如何造作」的自生自存的行动实现。以上为就佛性的心理层面所作的演绎解释。
检视莲师的生活与其八相,我们将发现这三种原则。而见到这些心理原则体现在莲师的生命中,能让我们不将莲师仅仅视为人目睹过的某种神话人物。这些是我们可以一起努力的原则,而你们当中的每一个人,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潜修这些原则。
弟子:莲师八相是否类似八种阶段,我们通过每个阶段在自己的心灵成长中做突破?
创巴仁波切:莲师八相其实并没有什么次序或相续性的阶段发展,它比较像是一个单一状态有八种面向,也就是说,一个核心法则由八种展现所围绕着。八种面向有各式形形色色的状态。
就心理层面而言,我们的确可以藉由理解它、与之有所连结来做一些突破。但经典上说,当莲师示现出这八种相时,他已经证悟了,所以莲师八相并非是莲师的修道之旅,而是在展现和表达他自己的状态,与当下处境共舞,当时他已经在展现自己的狂智表态了。
我要说的是,我们可以在某个俱足条件的状态下,在自己身上发现这八种面向。我们可以和这八种面向连结上,我们可以同时透过这八相来突破。
弟子:这么说来,它并非像是菩萨十地一样,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创巴仁波切:你想想,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顿悟之道,是密续的现证或顿悟之道。这是一种非由外在按部就班的建构或揭露所得到的了悟。这个了悟是由内而外吞噬,而不是从外向内剥露。由内而外吞噬是密续的方法。就某方面来说,这个方式取代了菩萨道的菩萨十地。我们现在说的比较是佛的金刚喻定,以及他和万事万物互动的方式,想当然尔这一定是跟佛性有关;此处我们是以一种顿然直接的传授方式来契入,而不是逐次经历六度波罗密或菩萨十地。此处的方法是视自身为佛,佛即是道,而不是目标。我们是从内而外来琢磨,面具是自行掉落的。
弟子:莲师从出生就是佛了吗?
创巴仁波切:应该这么说,他是个觉醒的人,不是圆满了悟的佛。他是法身原则,试图在报身的层次展现自己,然后开始和外在世界互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出生便是一个身为「准佛陀」的人,坚定决绝且无所畏惧地突破种种障碍而获得成就。他在某个当下顿悟了正觉,而这看起来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弟子:那么,这是否和您常常提到的,要我们「跳跃」的观念有关吗?
创巴仁波切:这里说的比较像是跳跃的心态而不是实际上的跳跃。你愿意跳跃,于是便有了跳跃的情境。此处的重点是你具备的根本精神或观点,而非仅止于处理和应对事件的某种方便,这是更为宏观大度的状态。
弟子:您常提到坚定决绝和无畏,到底是要对什么感到坚定决绝?是不是硬着心肠坚决地采取某种心态?
创巴仁波切:「坚定决绝」的重点在于,当你处于坚定决绝的状态时,没有人能够拐骗你,没有人能够引诱你偏就不健康的方向。这种坚定决绝或硬着心肠下决心,并非是世俗上那种不合道理的嗔恨,譬如黑索里尼或希特勒等这类情况;你不会被拐骗或引诱,你根本不会去接受,即使各种诱拐你的企图假威假状地搅起能量,好似要毁灭那个吸引你的对境,你也不会受影响。如果你是全然敞开,全然启迪于狂智中,那就无人能诱使你陷入他们的地盘。
弟子:所以你可维持在那种坚定决绝中?
创巴仁波切:不是你维持坚定决绝,你的坚定决绝是被他人维持的,你不用「维持」什么,你只是活在当下,无论遭遇任何情境,你只是反射回去而已。以火焰举例来说,火焰并不「拥有毁灭性」,毁灭就是会自己发生。如果把东西放进火焰中,或试图灭火,火焰的反噬力就会出现,这就是火焰的基本性质或化学作用。
弟子:当种种情境来临时,你得坚定决绝,这样才能抵御这些情境,是吗?如此即表示你必须去判断是与非,也必须判断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究竟是正面或负面,判断当时应该拿出悲悯或坚定决绝的态度。
创巴仁波切:并不是这样的。这里所表达是的一种凌驾和超越一切的坚定决绝,并不需要做什么判断。情境会带来行动,你只是去反应,去反射它,因为这些元素其实都含有嗔恨或侵略性。如果你以一种不尊重或笨拙的方式来介入或处理这些元素,它们就会倒戈相向。
坚定决绝看似依存于一种相对性,一种「这个」相对于「那个」的状态,其实不然,他是究竟的、绝对的。其他人提出相对的观点,你则斩断它;这样的存在境界完全不在相对层次上。换言之,这个究竟性穿透了它所面临的相对性观点,但又保持着独立自足。
弟子:那不就变得孤立又孤寂?
创巴仁波切:不,并非如此,因为究竟和绝对意味着「一切」,所以,可以说你会拥有的远比所需要的更多。
弟子:您的意思是,绝望和无畏其实是相同的?
创巴仁波切:是的。这二者其实是究竟的,如果你能够与之共舞的话。绝望和无畏都是究竟的境界。
弟子:如何把「坚定决绝」的态度运用在「摧毁自我」上呢?
创巴仁波切:嗯,强大的自我或我执带来所谓「不慈悲」的度量心,换个角度来说,当烦恼和迷惑到达一种过度的顶点时,唯一能够修正它的方法,就是摧毁它。你必须彻头彻尾地粉碎一切,那个摧毁的过程是必须的。然而它是透过迷惑本身而被摧毁,不是有个人在那儿想着:最好是用什么力量来摧毁迷惑。这其中并不涉及任何思考或概念,迷惑本身的强度导致了它的自我毁灭。坚定决绝的态度只是让那个能量能够真正变成行动而已。我们只是让那能量自焚而尽,而不是去主动毁掉什么,我们只是让我执的烦恼自我毁灭,而不是动手去毁灭它,这就是所谓的坚定决绝。我执坚定决绝且无情地杀掉自己,而你只是为它准备了一个现场罢了。
这并非是一场交战。你只是在那儿,而它就发生了。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不在那儿,很有可能会有其他代罪羔羊,或形形色色的焦点转移;但你若是在那儿,在那个当下,你甚至不需要什么坚定决绝的态度,你就只是处于那个当下,但是以我执的观点来看,那就是一种坚定决绝的态度。
全球免费、免邮恭请
陀罗尼经被、念佛机、佩戴咒轮、金光明沙。
往期精彩回顾
圆明公益推荐视频 | 走得太快,丢下灵魂,国人应让心慢下来!!!
如何正确使用解脱资具来帮助临终者(陀罗尼经被、金光明沙、解脱咒轮、念佛机)
若要真正理解佛法,一个人必须学会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宗萨钦哲仁波切】
圆明佛子行护生功德藏|这部让张静初泪目的震撼短片,藏着多少人未曾听过的生命必修课......
圆明集团其它佛行事业
观音诞辰 | 【圆明全球福运光明尊胜宝瓶功德藏】震撼上线!!!
没有一种布施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圆明佛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