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泽生 || “总编视角”栏目主持人语

刘泽生 汇智澳门 2023-02-15

主持人简介:刘泽生,澳门理工学院教授、《澳门理工学报》总编辑



张耀铭系期刊界的一位大家,中国名刊《新华文摘》原总编辑。近日,大象出版社推出其文集《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洋洋洒洒50万言,可喜可贺!

耀铭兄与敝刊是颇具缘分的。笔者2010年应邀赴《澳门理工学报》就任总编辑时,即先后往北京、南京、济南等地,拜访《新华文摘》、《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界“大佬”。正是张耀铭、朱剑、仲伟民等师友之倾情相助,才有了理工学报改版新的思维碰撞与策划方案,才有了“学术厚实,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编辑规范”办刊风格的最初构想。其中“总编视角”栏目的创办与成长,就离不开耀铭兄的智慧奉献,开栏第一篇文章即为他的《学术创新的几个问题》(2011年第4期),堪称经典。收入文集中的《学术期刊肩负的使命和职责》、《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的学术启示》、《重建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媒介融合”: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数字人文的价值与悖论》等,均是先后发表于敝刊的扛鼎之作。

《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分为上中下三编,收文凡35篇,大致是近10年发表的新作,涉及当前学界比较关注的期刊评价、学术创新、媒体融合、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诸多领域。除下编之14篇学术随笔外,文集之上编“学术期刊”与中编“学术创新”共收入学术论文21篇,主要发表于《澳门理工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济南大学学报》、《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知名期刊,从中或可窥见耀铭兄退休前后十年学术之路的点滴印记。

捧读文集,回望来时之漫漫长路,更深感学术探索之不易。笔者尤其欣赏耀铭兄的学识眼界与选题拿捏。其学术上的建树,除了自身的积累,还与其36年的编辑生涯、尤其是在《新华文摘》27年的历练大有关系,因而在选题上别有一番功力,换位思考,视角不同,另辟蹊径,或有新见。他在《学术创新的几个问题》中就明确提出,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思想崛起,而思想崛起有赖于学术创新。社会科学能否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新,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更取决于从何处发现问题、如何找准问题和怎样回答问题;学术创新需要提出新问题、新视角、新观点;需要运用新方法,掌握新史料,开辟新领域,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我们可以从文集中感悟到作者之选题倾向——恢宏大气、观照现实,大多具有前沿性、新颖性,紧扣时代的脉搏,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关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言近旨远,意蕴悠长。这也是张氏的过人之处。

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退休后的耀铭兄,继续保持对学术的敬畏与持续的求知欲望,探求新的知识领域,有所寄情,有所追求。正所谓书房挑灯,挥翰临池,其乐融融者也。据统计,此次收入文集的21篇论文中,竟有14篇系2015~2020年退休六年间所发表,这真有点不像是一位退休编辑的生活常态,圈内友人对此甚表惊讶。心若年轻,岁月不老。张总耀铭兄已然完成了在任与退休角色的圆满转换。心存一个闲梦,其他随了秋风。到了这等年龄,退休有年,不仅知天命、耳顺,而且已近乎可随心所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写点自己喜欢的文章,不亦乐乎?风风雨雨数十载,回头终归是书生。这既是一种情怀,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了。

回头再看文集,其“自序”中有一段张氏风格之话语,特恭录于此,与诸君共赏——“有人说三春醉里三秋别后,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三春醉里’我误在红尘大半生,想想挺不容易,总算干了点事儿。‘三秋别后’期待能闲云野鹤,学会优雅。路还长,天地也大,好在还年轻,赶路要紧,山野有歌声。”想想也是,这条山西汉子,倒也颇具纳兰容若的几分真性情……(刘泽生)


延伸閱讀

编研岁月亦生香(自序)

期刊界的一棵常青树

张耀铭  || 《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自序(附“目录”与“后记”)

张耀铭的诗与远方 / 刘泽生


劉澤生 || “總編視角”主持人語

劉益東 || 開放評價、前沿學習與開放教育革命

徐雅雯 ||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伦理困境及破解之道


劉澤生 || “總編視角”欄目主持人語
王春磊 || 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合著用稿的觀察與思考
王思婕 || 德國數字人文教育的啟示

秦開鳳 || 傳統紙媒數字化轉型與學術期刊的應對郭慶華 || 論編輯情懷——兼以學術期刊為觀察點


[網絡編輯  陳志雄]



感谢您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