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人生|凡是经历,皆为财富——折腾在欧洲、香港、新加坡的汉教之路
艳君注:《七彩人生》这个系列主要是我约身边的朋友、同行老师们写的文章。他们有的在海外奋斗过,目前不一定依然在对外汉语这个行业里。希望借由这个专栏,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正在从事的行业,对过去几年生活工作的思考,给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国际汉语教育在读硕士、以及刚刚入行的新老师们扩展一下思路。让大家看看出路有哪些,怎样到达。
这是本系列的第28篇,来自焦阳 Pamela老师。她研二的时候通过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到波兰的华沙大学实习(教汉语)。之后赴香港求学、到新加坡教汉语。目前,她在国内的一所英式国际学校教中文。下面是她的故事。
说来惭愧,艳君跟我约稿两个月有余,一直忙于学校繁重的工作,一放假又出去旅行,终于在元旦这几日得来一丝闲暇,回顾我这十余年与汉语国际教育结下的缘分与坚持。
缘起
坐上时光机,回到初中毕业那个暑假,随父母去北京旅行。在西单图书大厦,父亲递过来一本大学专业名录的小册子,指着一个专业名称对我说:“这个专业看起来很适合你啊。”“对外汉语”这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随后高中三年,这个名称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高考填志愿时我毅然将它填在第一志愿的格子里,在一所师范大学成了这个专业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之一,老师笑称我们是“黄埔一期”。
当时这个专业实在是太新了,新到我们都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摸着石头过河也成了最好的写照。印象中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的混合体,还有语言学、文字学方面的课程。当时主要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成人汉语教学,我们也去其他高校观课、在本校给留学生做课后辅导。
大学毕业后考研两分之差失利,调剂回母校读教育硕士语文学科与教学论,研一在学校上课,研二第一学期在一所高中实习。当时想着,也许自己与对外汉语的缘分就到此结束了,毕业后也许在一所中学做语文老师。没想到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悄然而至……
与欧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研二时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AIESEC正在招收对外汉语实习生,之前在本科时喜欢去图书馆杂志室看《大学生》那本杂志,对于AIESEC有一定了解,AIESEC的中文名称是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给全球青年提供实习机会的国际平台。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投了简历,通过了网络面试,信息被录入全球资料库。过了几个月,我收到一封来此波兰华沙大学AIESEC项目负责人的邮件。她说她的学校正在寻找语言教学实习生,我接受了网络面试,用英文和她聊得不亦乐乎,很快就收到了邀请函。寒假期间我申请到申根签证,生平第一次出国,从北京经布鲁塞尔转机,目的地是遥远的东欧波兰首都——华沙。
第一次出国,出发前甚是忐忑,我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叫波兰华人论坛的地方,提了不少问题,认识了一个比我早一年去波兰的中国女孩,加了QQ,约好在华沙见面。这个女孩叫莲,当时在华沙一所汉语学校工作,她是我生命中的一位贵人。
在华沙,我和其他的AIESECer住在一座公寓里,唯一的沟通语言是英文,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的文化+语言震撼,哑巴英语被迫要开口了,过了几天发现自己在梦里好像都在说英文,直到有一天和室友用英文吵了一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用英文沟通了。所以说,有的时候,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人的潜力有多大。
在华沙大学做实习生的时光非常愉快,每天有两三节课,学生们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有一天,莲带着她的校长Pitor,一个年轻的波兰人,来到我的课堂,说想听一节课。下课以后,Piotr询问我是否有意向留在波兰工作一段时间。我考虑了一段时间,深感自己对欧洲的喜爱,于是接受了Piotr的邀请,实习结束后回到母校,交论文、答辩,毕业后申请工作签证来到波兰。
在波兰工作的那两年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最美好的青春,做着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所有假期都贡献给了周游欧洲。游历了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捷克、西班牙、荷兰、瑞典、瑞士、波兰……有的是和家人、朋友同行,有的是独自出游,在欧洲那两年,我完成了一次蜕变,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独立。
香港求学
在波兰工作两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北方的一座内陆城市。在这里,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申请了香港教育学院(现已更名为香港教育大学)的国际汉语教学文学硕士的课程,在香港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
香港授课式硕士只需要短短一年时间,对我而言是“开眼看国际教育”的一年,对于国际学校我有了真切的感受和理解,思路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成年人汉语。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加入了汉语学习的大军,国际学校对于中文老师的需求也渐渐增多。我们专业里46名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内地生,尽管我们只相处了不到一年,但是大家的情谊还是非常深厚的。
在快节奏的香港,我们体会到了超浓缩的教学方式,除了上课,还要去各个学校观课、实习,体会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临毕业时,我们用纪念视频的方式把那段难忘的时光记录了下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观看下方视频,后半段有彩蛋哦~
转型之路
在香港毕业后,我去了新加坡,在一所华文教学机构担任华文老师,和我之前在波兰的教学对象不同,在新加坡我的学生年龄跨度从6岁到17岁,我在实践中开始感受到学生年龄的差异所造成的认知能力的不同,也算是从成人对外汉语教学转型成为青少年国际汉语教学。
新加坡的教学体制是精英教育,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接受层层选拔,小学离校会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简称PSLE)的重要程度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不夸张地说,PSLE会决定孩子未来所在的社会阶层。新加坡百分之七十多都是华人,华语是必修课程,孩子们在学校学的内容比较简单,几乎每个孩子课后都会参加补习。
新加坡孩子的华文水平介于母语和二语之间,口语交流如果涉及的是生活类的话题,和中国孩子差距不算大,但是书写方面,要比中国同年龄段的学生落后几年,毕竟他们在课堂上的官方语言是英文。
梦圆
后来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我决定回国工作。刚好国内一所英式国际学校在招收中文老师,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迈进了国际学校这个圈子,成为一名中文教师。
根据学生的中文语言水平,我们把学生分为母语班和非母语班,非母语班的学生由于学习中文的年限不同,在高年级我们又分成了基础班和中级班。每个老师每一年都有可能教不同语言水平的班级。比如我同时教过母语班、非母语基础班和中级班。
尽管已经按照语言水平分班,可是班里学生语言水平还是参差不齐,分层教学尤为重要,备课量可想而知,加班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辛苦,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学生们的进步。看着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从一句不会说到可以用汉语基本交流,那份成就感是最让人幸福的,孩子们自发写的感谢信比任何奖励都要珍贵。
国际学校的工作节奏紧张异常,除了每天高强度的授课、备课工作,还要组织各种活动,完成教研课题,出考卷,写报告,参加讲座、培训和工作坊……挑战意味着更大的进步,我不断努力在这条道路上奔跑。平时看到别人推荐的有趣的教学活动,我也乐于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并在课后进行反思。很多汉语教学的公众号也是我汲取灵感的好地方。艳君老师在前几年的帖子里介绍过“汉字龙”,我一直想找机会尝试,终于在全组同事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一幅令人惊艳的作品。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直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事业。虽然一路上跌跌撞撞,但谁能说这一切经历,不是一笔人生财富呢?我也仔细研读了《七彩人生》系列的其他文章,看到很多老师都是通过汉办志愿者、美国大学理事会项目或者其他公派方式出国工作的,而我这种纯属民间的方式并不多见。在这里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英语是机会的敲门砖,尤其要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教学经验是逐渐积累出来的,不要着急,要有耐心,多观察、多思考;
充分借助便利的网络资源,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许你最绝望的时候,就是柳暗花明的前一晚。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七彩人生》系列近期文章
完
对原创的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