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彩人生|从孔院志愿者到在读博士生:英国讲台上的成长之路

王楚怡 艳君Yanjun
2024-09-04

photo by Aron Van de Pol

艳君注:《七彩人生》这个系列主要是我约身边的朋友、同行老师们写的文章。他们有的在海外奋斗过,目前不一定依然在对外汉语这个行业里。希望借由这个专栏,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正在从事的行业,对过去几年生活工作的思考,给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国际汉语教育在读硕士、以及刚刚入行的新老师们扩展一下思路。让大家看看出路有哪些,怎样到达。

这是本系列的第33篇,来自王楚怡老师。我住在利兹的时候,她正研二,在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当志愿者,因此有缘见过面。硕士毕业后,她到英国的雷丁大学读博士,同时一直没有放弃一线的教学。印象中她是一个文静、认真的女孩,执着又谦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她的故事吧。


艳君老师找我约稿时,还是去年秋天,那时刚刚通过博一升博二的答辩,获得了Confirmation of Registration,意味着学校认为我的研究有继续下去的价值,可以正式开始收集数据做调研了,身份也正式成为了PhD Candidate。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以旁观者的客观视角深入英国高校汉语教学,发现了很多“教、学、考、评”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便多多少少觉得有些沮丧,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莫名其妙就迎来了所谓的 “Second Year Blue”,但即使情绪低落、脚步迟缓,还是得朝前看往前走,还是得憧憬未来不断进取。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的数据收集已经完成。

今年一月,我幸运地得到了在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汉语的工作,新的挑战又出现了,而自己慢慢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对汉语教师身份有了更多思考,对英国高校的运作系统也有了更多了解,在此和大家分享交流。


大学四年


一直以为这个系列叫做“人生七年”,可能是深受那部BBC纪录片的影响,于是就往前数了七年,想总结一下之前的七年做了什么,发觉从大二正式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到现在正好七个年头。 

大二,当时学院的老师给我介绍了一个西班牙留学生玛丽,一对一辅导。2012年,北京的行情是30块一小时,她可能有HSK四级水平,每次辅导会复习她课上学的词汇,不仅量大,还有不少生僻词,记得我当时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词口语里不常用。那时候还没上过专业课,只能算是一个会说汉语的中国人,完全还是个对外汉语教学的门外汉。后来她回西班牙前给我写了“贸大最好的中文老师”的小卡片,并把我介绍给她的西班牙同学朋友,后来陆陆续续辅导过三四个西班牙人,也第一次尝到了西班牙海鲜饭和sangria酒,有点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大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第一门专业必修课上,第一次上讲台试讲,讲的是时间的表达法,还自己用纸板、图钉、橡皮做了个可以转动指针的表盘,当时感觉讲得有点磕磕巴巴,但是同学们互相起哄感觉很好玩儿。下课前吴老师(我的专业启蒙老师)让每个人把心目中讲得最好的人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全班二十个人,我竟然得了最高票,一下子受到了极大的鼓励,想在这个新世界里继续探索探索。 

大四,考本校研究生,完全意料之外,初试考了第一名。当时感觉考场上感觉很多不会的专业课二竟然是最高分,一直不是很自信的英语也是最高分。复试之后总分还是第一名,觉得自己研究生期间要好好学点东西了,不然对不起这成绩。然后就是六到八月的杜克暑期班,第一份正式站在讲台上的工作,第一次面对那么优秀的美国学生,不知不觉累瘦了十斤,再也没有那么好的减肥机会了,可能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知不觉被打造成了“明德模式”。

现在回看,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一些教学原则还在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我,比如备课的事无巨细、课堂上坚持让学生的开口率高于老师、对语法点的操练要给足学生情景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做造句练习、每堂课结束后要让学生带着收获走出教室。也是在那个时候,意识到这份工作能让我有机会接触各种的闪光的优秀的年轻人,被他们的才华惊艳,被他们的刻苦感动,想学习他们那包容开放的心态和自信勇敢的品质,心底慢慢萌生了更大的梦,想走出去,想看世界。

第一个正儿八经的课堂教学,杜克暑期班,上面是结业合影,下面是第二节课前天晚上为第二天上午的课写的板书。现在看照片才发现当时已经快八点,第二天八点就要开始听大课,十点开始上自己的小班课,十二点开始上一对一口语课,下午集体备课,然后写板书,晚上轮流值班给学生辅导晚自习。周五有文化活动,周六还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

记得那两个月赚了一万两千块,好像包括挺多的奖金,又给了自己很大信心。大三大四那段时间,也尝试过了出版社、公关公司、新东方、文化机构,差不多每个工作干了两个月左右,基本就确定了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很适合,就开始一心一意往对外汉语方向发展了。还好没有在毕业后找工作时经历这个过程,还好很早就认识到自己这辈子也就是个老师了,还好自我满足于三尺讲台没有更多追求了。

毕业后我还是很感谢贸大中文院的老师们,他们在我选择这条路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指点和鼓励。他们不经意间说过的某句话,可能对我后来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大学同学里还在从事对外汉语的人很少很少了,每个人大学四年的不同经历,遇到了什么人,尝试了什么事,可能真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之后从事的工作吧。


硕士研究生


研一,考汉办志愿者,又是很意外地考了高分,志愿者处处长看到我的分数后觉得高得有问题,于是调来看了考场录像,然后就联系我去汉办志愿者工作处实习,当时可能是想好好培养我来着,我自己还是一心想当老师,很遗憾让他失望了。

在南开培训过后 ,还接受了孔院的培训,然后就顺利派出了。但是觉得很遗憾,除了上专业课写期末论文,感觉没有受到多少学术训练,那个时候对专硕培养方式的失望,可能也隐隐成了我后来想要出国读博的原因。 

研二,在利兹孔院整整一年,上了三百多个小时的课,办了三十多场文化活动,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是改变我人生道路的一年。经历了那一年的成长,我之后的人生规划也随之改变,不想立刻在北京安定下来,想继续在汉语教学的领域内深耕,想一边探索世界一边认识自己。

利兹大学的经历,两张都是书法活动,书法活动是当时办得最多的活动了,在大学里、利兹城市博物馆、皇家军械博物馆、哈罗盖特文法学校等等办了十余场,很荣幸我能做主讲人,但是因为工具繁复,每次都要很多同事和志愿者来支持。上面是面向东亚系学生办的活动,下面是面向整个大学办的活动(很喜欢照片里大家的笑容)。

当时在利兹大学东亚系上的是Chines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的辅导课,学生非常可爱非常努力,那些知识点对我来说都很难啃,讲过的主题包括价格、交货、支付、海运、保险、包装、租赁……板书的内容我已经看不懂了,学生真的很棒。

当时还给利兹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上了两个学期的初级汉语,过年前后还协助组织了EAST MEETS WEST的时装秀,在利兹市政厅和皇家军械博物馆表演了两次,现在看来也是一个神奇的经历了。 

研三,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申请博士。课题是从英国教学经历里发现了问题,想继续探索研究,想有一天能为英国汉语教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就是心怀着这个理想,才走到了今天,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也还能走下去。这一年的心路历程都放在这里了:https://www.jianshu.com/p/62aa9499f340(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赴英读博


博一,来雷丁的第一个星期就意外认识了雷丁中文学校的一位老师。雷丁中文学校属于community school、weekend school的性质,四十年历史三百多名学生七八十位老师和助教,算是规模很大历史很长了。

这位老师几年前通过了PGCE的学习拿到英国教师资格证后在雷丁一所私立女校教中文,周末在中文学校做义工。她把我推荐给中文学校校长后,我就去参加他们的新学期第一次例会了,直接就给我排了成人班的课,每周日,两小时,学校的性质是慈善机构,但还是会给20磅作为交通补助,但是来去都是搭老师或家长的车。

后来小学四年级班的老师临时有事,我就接替了她的班,当时成人班的学生还非常不舍得我走,还问我可不可以给校长写信让我别走,但我更想尝试一下挑战一下教八九岁的孩子,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的教孩子的机会,第一次需要应付课堂管理,第一次和家长打交道,当时对我的挑战很大,有成就感,但也觉得有点累。从那以后,我就更敬佩教中小学生的老师们了,他们各个都得有两把刷子,从内到外都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爱。

我也参加了不少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活动,也访谈了一些老师,也旁听了一些汉语继承语学习者(heritage learner)研究的学术讲座,越来越觉得中文教学这个领域里值得研究亟待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目前现在还处于刚刚在国际学术界里崭露头角的阶段。我投过的三四个会议(摘要)都是一投就中,这说明人们开始关注汉语教学的问题了,虽然有一些研究还处于验证英语教学理论的阶段,但汉语本体的研究也开始逐渐获得国际影响力,汉语习得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获得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这是中文学校四十年校庆时的活动,这些老师们都很优秀,坚持做义工很多年,为雷丁华人群体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疫情期间,积极为国捐款捐物,很令人敬佩。

后来二导帮我介绍了一个一对二的辅导,一对英国退休夫妻,他们的儿媳妇是中国人。2018年,英国小镇,30磅一小时,很长一段时间下来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他们和儿媳妇以及亲家沟通的时候还是说不了太多中文,但多多少少自信舒服了一些。后来大学语言中心的中文老师休病假,需要找人替课,很意外地我就得到了语言中心中文老师的工作机会。 有种自己的幸运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上的羞愧感,但这个经历确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规划,感恩很多人。

博一后半年以临时讲师的身份在语言中心带了三个年级的课,学生是选修汉语作为一学年、20学分、包括听力口语和卷面笔试作为考核的module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大概欧洲和亚洲各占一半吧。春季学期就是马不停蹄地备课上课、夏季学期就是复习、监考、口试、阅卷、moderation等一些列过程,从中也有幸认识了一些学生和老师做了我自己的pilot study,大家都非常乐于助人。那半年过得明显比前半年快乐,可能我还是在教学中更能找到存在感。 

这是去年那个班的学生写的卡片和去年春节活动时的自拍,和欧洲学生(英国比其他欧洲国家还是多不少),穆斯林学生(包括中东和南亚),亚洲学生(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为主,日本韩国也有,还有尼泊尔裔英国籍学生)的合影代表了学生的背景构成。我一直觉得学生母语和成长背景不同带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表现的不同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期末评价的时候收到了“Wang Laoshi has been a real gem!”这样的评价,当时觉得这些学生真的是我的希望之光、灵感之源、幸福所在了。

那个夏天去巴斯、剑桥、兰卡斯特参加了几个会,认识到因为自己的出身,是不可能做认知语言学等高大上的研究了,也算是静下心来就准备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里踏实做了。过去走的每一步路、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显示出它的威力来,当初选择了读专硕,就放弃了打造扎实研究功底的机会,当初选择了做汉办志愿者,就放弃了接受系统培训的实践机会(和读PGCE考QTS比)。以前还抗争,是因为无知无畏,当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其他人从怎样的背景走出来做着怎样的事,当务之急就是想清楚自己的优劣势、给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患得患失和妄自菲薄都是不可取的。 

参加会议真的是非常好的经历,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研究也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东西,拿出去分享,接受批评建议,慢慢建立个人在领域里的知名度和口碑,再和其他人合作,让研究不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能为practitioner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影响policy maker, 是在学术界谋生存的必经之路吧。

博二,开学的第一个月顺利通过答辩,确实是一种肯定,导师的肯定、学院的肯定、博士生院的肯定,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课题的肯定、对自己研究能力的肯定,于是身上好像多了很多的使命感。我算是比较早比较快通过这个答辩的了,多亏了导师的严格要求和节奏把控,导师的指导方式以及和导师的关系,对任何一个博士生的学术生涯都至关重要,而这又是在申请时和入学前很难知晓的,有时候只能是赌一把。我听到过的导师退休、生病、换学校、离开英国等等各种情况有很多。想想人生真是在和各种不确定抗衡,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同时获得安全感的过程。

联系雷丁学院想做课堂观摩,那边回复他们这个学期还没招到老师,让我帮忙推荐在雷丁的中文老师,我说我就是呀,他们连简历也没要,立刻让我去面试,很意外又很顺利地,又得到一份工作,于是每周二晚上又有了一份牵挂,像极了我在利兹上晚班课的感觉,只是班里学生年级普遍较大,最大的那位老先生85岁,需要带着助听器和特制的坐垫来上课。

和我在利兹教晚班课时不同,这次我非常注重汉字教学,想试试看能不能做行动研究。但没想到从第四周开始,他们已经基本养成不依赖拼音的习惯了,我很惊喜,很受鼓舞。

班里有在职的咨询师、建筑师、神经科学家、某私立女校英语系主任、退休的西班牙语法语老师、以及一对退休很久的老夫妻,七个人的温馨小班,各个都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学习态度和年轻人还真是不一样,这里面可挖掘的研究角度也很多。大家提前半小时就会到教室,分享学习资源、练习口语对话、讨论书面作业,纸质作业更是从来没有一个人缺过。

他们很喜欢看我在白板上写汉字,也很喜欢在本子上练习、回家继续练习,我就鼓励他们也来白板上写汉字,玩汉字bingo游戏,发没有拼音的练习纸,做一些完全用汉字的创造性作业(比如做日程安排表)。在学到新词的时候他们不仅要记下来拼音,也要求我把汉字写在白板上,他们一笔一画抄下来,再在字典里查一遍。他们还喜欢一起编故事,比如“姐”和“妹”的区别是姐姐是在城市里的高楼里长大的,妹妹是在乡村大树旁长大的,从而帮助记忆“且”和“未”的字形。目前大致情况看来,我在汉字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多了,他们在课后练习写汉字的时间也多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是比利兹晚班课的学生高,口语表达能力也高一些。

他们觉得我一个人在英国学习工作不容易,常常会带各种好吃的好喝的来课上一起分享,我仿佛被当成孙女一样被投喂各种面包蛋糕。苏格兰纪念诗人Robert Burns传统节日Burns night那天,来自苏格兰的学生带了一种把三文鱼奶酪柠檬莳萝放在某种饼干上的小食,大家一起讨论美食讨论家乡讨论不同的口音,顺便学一些食物的词汇,真的很幸福。我也曾把一套便携茶具带到教室,展示了中国茶道,给大家泡了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英国人果然还是最喜欢红茶。

这里想谈谈师生关系问题。西方国家中小学里对师生关系的界限有明确的规定,学校的厕所都是师生分开的,我教孩子的经验有限,但我相信积极友好、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至少会让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快乐。成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联结(各种培训和论文里常看到的词是bond)就更重要了,尤其是这种自愿报名来学习的兴趣类课程,学生信任老师、享受课堂、能和老师分享学习中的困难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能感受到老师的耐心和鼓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愿不愿意继续学中文,至少从我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是这样。

英国人际距离很远,人们要么高冷、要么害羞、要么不擅长敞开心扉交流,这些特质都是语言学习的大敌。和南欧、美洲相比,在英国教外语的老师都需要调动非常大的精力去创造舒适的交流环境、用自己的热情和幽默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并不吝赞美及时鼓励、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我自己本身性格不算外向,在集体活动中都是比较安静的那种,而一到了课堂上,我常常能立刻换一种状态,一面对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地换一种精神面貌,我有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一定是这些年其实并不算多的教学经验积攒的结果。


现在的我


现在我在做什么呢?博二已经过半,数据收集也算进展顺利,正面的负面的,动态的静态的,老师的学生的,认真的好学生的和混学分的不认真的学生的,纯英国人的混血的华裔的,年轻的年长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尽量都没放过,但是数据收回来却有点无从下手,数据分析迟迟没有开始。 

那我现在到底在做什么呢?很幸运地,很幸运地,很幸运地,感谢很多人,感谢命运,感谢各种机缘巧合,我得到了一份雷丁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的fix-term合同的工作。虽然还是学生签证,每周只能工作20小时,拿一半的薪水,教两个年级三个班,但是我已经慢慢融入这个新的学院,受到了很多同事们的关怀和鼓励,和学生们磨合地越来越好。很多学生并不吝啬赞美之词,学生的认可和肯定,真的是疲惫生活里温暖的光和热。有的时候是课下的一个拥抱或一句感谢,有的时候是一封邮件或一条信息,有的时候是可爱的小礼物甚至还收到过冻干榴莲,更多的时候,只是大家课上认真的表情、课下工整的作业。

我也是第一次认识到教授学分课承担着多么大的责任,和以前所有的教学对象都不同,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面临着找工作和申请研究生的压力,考试成绩里的每一分他们都看得很重要,英国大学毕业证上的成绩等级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出题、试卷外审、复习、下发考试大纲、口试、阅卷、同行评估、成绩核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千万谨慎。

承担了越来越多责任的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他们常常来和我分享学习感受,很多时候是对考试和分数的焦虑和担忧。常常聊完以后听到学生一句“You made me feel so much better”时,我也会松一口气。英国大学生群体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我想象得多,我没有资格给出专业意见,只能尽量倾听、理解,给他们关心、鼓励,这应该是任何教育工作者的本能吧。而我能做的更重要的,是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高效,让他们在中文学习中感受到更多快乐。

我现在还是一个新手老师,青涩,不熟练,容易紧张,一进教室如果学生已经黑压压坐了一片,会紧张,一进教室如果看不到学生,也会紧张。我还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教学还是比较死板,有时候不能化繁为简,轻松上阵。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应该就是在更加游刃有余之后,信手拈来,春风化雨,让教学内容充满启发,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做一个幽默的、灵活的、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对每一节课充满期待的老师吧。

总有很认真写作文的学生,虽然只学了一年,虽然借助了翻译软件,但还是很让我欣慰很感动,作文里传达出的积极的价值观也很值得我学习。有时候看到学生交的美好的作业的感觉比收到工资单时的感觉还好。

我打印了10张格子纸,上面加上了一张白纸订在一起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自己写上名字、设计封面,作为每周一篇的写作练习本,总有认真的学生。写明信片的练习里也收到了学生的暖心问候。

入职雷丁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后,左边是全院的教职信息,我在最下面,title是sessional tutor,右边是我的办公室,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非常温暖,会分享各种好吃的,会讨论教学方法,一个阿拉伯语老师,一个法语老师,一个德语老师,一个西班牙语老师,除了我以外的老师都有Dr. title,对我也算是一种激励,所以我每天去得最早回得最晚。

忙的时候的办公桌和窗外的景色

春节时我们布置了学院的楼道

纵然生活艰难压力巨大,但是因为这份工作,我感觉自己时刻被爱围绕,感觉自己有价值有贡献,感觉自己的博士生活不再单调、感觉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个身份让我更自信了,之前博一时我一直有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觉得自己不配当一个博士生,觉得自己做的研究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大意义。而现在,我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是属于这个学校的,脚下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虽然常常是又饿又累地奔波在各个教学楼间,但能有一群支持我的学生和关心我的同事,常常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幸运,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语言学院可能是最能感受到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从厨房微波炉里飘来的味道就可见一斑,bring and share活动就更像是美食节了。学院目前开设了十种外语,虽然汉语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但我们都很有信心,相信学习者人数会增长,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在未来和中国打交道。 

英国大学里汉语专业(中国研究或东亚研究)的学生在逐年下降,而把汉语作为选修课的学生人数却在逐年增长,这是我的研究和我的工作能够开展的基本盘。我时常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也时常感恩带我入行、给我机会、助我成长的前辈们。真的希望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汉语教学事业在英国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和别的行业的朋友聊起这些的时候,他们会不以为然,会觉得我动不动就上价值、动不动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感觉。是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而对于薪酬不高还很辛苦的中文教师这份工作来说,如果不是怀着大爱怀着理想,就很难在这一行长久下去的。而为数不多的坚持下来的人,往往都看到了希望,愿意为这希望之光添柴加火。 

另外想谈谈对英国高校系统的粗浅认识,正式入职以来,我参加了几次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大会。

一次是期中阅读周时,语言文化学院的全体大会,议题是讨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竟然是大学的正校长来主持会议,他没讲了几句,老师们就开始直接对他发起质疑,对政策、对预算、对教师福利、对工作量、对网上评阅论文的系统……那个激烈的场面当时就把我看呆了。

另一次是学院工作的工作总结和近期安排的会,由院长来主持,基本上平均三句话就会被台下老师打断提问,我后来问国内的家人,国内大学里开全院大会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打断院长,得到的回答是发完言后会留出时间专门让大家提问,但基本鲜有声音。

还有一次是学院的教学质量反馈会,由学院的管教学的负责人、各语种的负责人、各课程的课代表参加,之前的那个星期是各班课代表先收集同学们对课程对老师的评价和建议,再汇总到各课程的课代表那里(比如一级法语有三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的课代表是整个一级法语这个课程的课代表),课程课代表再把收集到的各个平行班的反馈在这个会上向所有人汇报,他的老师和老师的领导就坐在旁边,老师们边听边记,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和负面的评价噼里啪啦一股脑儿地念,期中一个课代表还是一个坐着轮椅来的女生,每个人都底气十足振振有词有理有据地汇报着班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我当时在旁边紧张得不得了,要是学生在这种场合指出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肯定会很难堪,但是在场的其他老师各个都气定神闲,都在微笑地做笔记,算是让我开眼界的一次经历了。 

另外一些经历是参加学校的员工培训,我获益最大的是关于教学技巧和人际关系的培训。比如Create Learning Activities Using Blogs, Wikis, Journals And Discussion Boards;Using Apps To Facilitate StudentEngagement: Ac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Design& Create Engaging Blackboard Courses等,就是在这些培训上我学会了用Quizletlive, Kahoot, Socrative等以小组或个人游戏比赛的方式复习所学的网站,以及如何把blackboard系统的功能挖掘到最大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料。

还有关于网上阅卷的培训:Online Marking And Feedback Using The Blackboard Assignment Tool;EMA Designing And Using Rubrics For Academics等,可能各个国家的高校都开始为未来的线上教学做各种准备了。还有关于大学整个行政体系的介绍课程:Essential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eaching & Learning -Who Is Who And What Is What? 下图是培训前的一个小练习,检测对大学存在的部门组织机构的了解程度,当时我只知道的两三个,其他是旁边一位地理学院的老师写的,入职新岗位的挑战可见一斑。

左图是各种机构组织的名称缩写,右面是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些组织通力合作,就是要为了培养出右图描述的学生吧

还参加过一个叫做Build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的培训,先做了一个职场沟通风格的测试,结果我属于Thinker这一类型 (其他类型是Battler, Helper, Adapter),相应的建议如下,我觉得非常实用,了解自己的领导和同事的类型应该有助于建立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提升沟通效果。


另一个非常有用的培训叫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Doctoral Examiners,成为Doctoral Examiners是今后很远大的目标了,但对我自己之后要面对的毕业答辩很有用。旁边的一个老师说他的经验就是答辩时问学生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得滔滔不绝停不下来,显示出巨大的研究热情并充分地介绍调研过程和思考结论,那这个学生肯定不会错,如果只回答了两三句就不知道说什么了,那结果可能就不尽如人意了。

主讲人说It is the student that gets the PhD, not the thesis ,这启发了我未来两三年除了要写好毕业论文,更要做一个好的研究者。在博士生院一个课上听到过,一个好的研究者要做的事情,除了teaching, researching, 还会有public engagement, commercial engagemen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ublic engagement 里包括的内容有 Getting involved with outreach activates; Getting involved with media including social media; Writing for a lay audience; Getting involved with external bodies such as charities or science centres。

做到这些在博士阶段是很难的,但目标定得高远一些、规划做得早一些,我一直认为很重要。博士阶段所有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都是为以后在学术界谋得一席之地做的点滴准备吧。

这让我想到在博士生院听的一个关于如何写学术简历的讲座,提到的简历要包括的内容很多我目前都是空白经历,但也正是我今后要努力做的事情吧。详细内容包括如下:


另外想分享的也是博士生院一节Why would anyone use social media的课,里面讲到现在读博已经不是能够沉下心来做得住冷板凳就可以了,而是要尽可能地让更多同一个圈子里的人知道你在做什么,发表论文自然是最高追求,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Speaking directly to your own engaged community; Reach niche audience; Meet potential collaborator; Become visible to a potential employer; Join in conversations internationally……

这是我在有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后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也希望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小伙伴能建立更多合作,一起为汉语教学研究在国际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内争取更大的地位、创造更多被关注被听见被重视的机会。 


七年小结


以上是七年流水账,基本都是捡好的积极的来分享,负面的怀疑的悲观的也有很多,对自己 、对行业、对汉硕培养、对汉推事业的都有。但是随着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遇到贵人和伯乐、不断迈向更高的平台,这些不良情绪都慢慢消化掉了。一点一点地,就知道自己努力之后能达到什么,努力之后不能达到什么,对于能达到的,就做加法努力实现,对于不能达到的,就做减法抛之脑后,人生就慢慢在得到与放下之间找到平衡了吧。 

然而,我自己的路走得再顺利再幸运,我也深知,英国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中小学、大学、成人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制约发展的阻碍因素。整个英国社会对中国对中文的认可和重视毫无疑问是在不断提高,每个阶段的学习者人数的上升也比很多其他外语要快,越来越多的校长、家长都极富远见地支持汉语教学、鼓励孩子接触汉语,大学阶段也在努力做着接力工作,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虽然还是占大多数,但中高级水平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

但是,从我自己深入内部观察访谈接触学生和老师的结果来看,师资、教材、教法、课时、配套支持、文化环境、科研方法……仍然有很多问题,尤其是我粗浅地比较了其他语言的情况,尤其是法、西、德语在英国的教学情况,我觉得汉语教学还落后地多得多,我们需要反思、借鉴、改进的地方还多得多,教学如此,研究也如此。 

但是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呢?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布置好每一个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每一个课堂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帮助和鼓励,给每一个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让每一个学生都下课走出教室时都带着收获、成就感以及好奇心、探索欲,给学生挑选最适合的材料和资源,出好每一道考试题,鼓励他们和中国学生交朋友,目光长远地培养长期地汉语使用者、汉语自学者、中国文化探究者。

这种责任感,这种敬畏心,这种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里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是在我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深刻认识到的,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当我再得心应手经验丰富一些的时候,期待又会有新的认识。 


关于未来


那未来的七年我要做什么呢?我希望能为英国的汉语教学研究贡献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吧,而不是闭门造车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的东西,而是实打实地从教学实践包括借鉴其他外语教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能够真正解决英国汉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东西。我有幸认识了很多已经在做这些事情的优秀的老师们,他们给了我巨大的榜样的力量。 

我来英国后确实认识了不少非常优秀的老师,她们都是我未来想成为的人,我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确实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可是也曾疑惑,身边真的没有和我同龄的有同样理想的老师吗?

直到那天去伦敦约见一位朋友,我们大三那年在一个暑期项目的面试中认识,当时只是加了微信就匆匆分别,后来我们都推掉了这个项目各自去了别的暑期项目,就没有再联系。研二那年又都来了英国,在汉办的岗中培训中在伦敦重逢,再后来我来读博那年她又来伦敦了,在UCL IOE中文教学大会上又一次相见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穷学生,她也只是一个普通志愿者老师,但是一月份见面的时候她竟然摇身一变拿着工签成了伦敦一所学校的正式老师,而我也开始了新的身份新的工作。

我们不禁感慨都是在这行坚持了这么多年终于看到点希望的人,聊起各自现在的工作,都是没日没夜的备课,都是为了学生操碎了心,原以为自己在办公室待的时长已经足够能自我感动了,她告诉我她刚入职的那几周里,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备课,备到七点半再去学校,一个新手老师,要想在新环境站稳脚跟,要想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背后的付出可见一斑。

真正想在这行深耕并做出成就的人,对汉语教学都是真爱吧。爱到可以无怨无悔地付出,爱到可以耐心地长期等待,爱到可以放弃其他的东西,然后就会遇到一片赤诚的自己,然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然后就会幸福地享受这小小讲台里的大大天地。

作为对外汉语人,如果你还年轻,还在追梦,那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你脚下的路可以通往所有你想去的地方。你可以站上任何讲台,可以面对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谋得一个饭碗。你可以把教汉语看成你的生存本领和毕生事业,也可以看成你在探索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过程中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份能让你时刻自省、时刻自勉的工作。它能给你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成就感,能让你感受人和人相互信任并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美好,能让你感受到世界真大、新奇的想法真多、不同文化的碰撞真有趣、能够在不同文化里相互尊重和彼此包容的人真有魅力。



《七彩人生》系列近期文章

 

对原创的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喜欢就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艳君Yanju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