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禧要是没造这条船,甲午战争我们怎么会败呢?

2016-09-10 萨苏 老萨有发现

谈到石舫的历史,便有朋友说起了一句感叹——“这个慈禧太后啊,要不是她造这么个跑不动的石头船,甲午战争怎么会败呢?”



一舟看兴衰——颐和园石舫竟是条轮船


前几天,和朋友去颐和园,走到荇桥对面的咖啡厅坐下歇息,从窗口往外看,便看到著名的石舫。



▲ 资料照片:颐和园石舫


这条船造型优美,雕饰精雅,从来都是到颐和园的朋友必看的景点,几十年前便是如此。



▲ 清末民初拍摄的石舫


石舫是古代造园的时候很风雅的一种景点,北京保存下来的石舫,一共有三处,但其他两处早已被兵火毁坏,仅存船身。只有颐和园的石舫,保留了整体的景观。


▲ 另外两条石舫,一在北大未名湖畔


▲ 一在圆明园遗址之中


谈到石舫的历史,便有朋友说起了一句感叹——“这个慈禧太后啊,要不是她造这么个跑不动的石头船,甲午战争怎么会败呢?”


1886年,16岁的光绪皇帝即将亲政。为了给自己寻找停止垂帘听政后的颐养之地,慈禧授意耗费巨资整修颐和园。面对虎视眈眈的外敌,不去买军舰却去修园子,千古兴亡,难免令人叹息。甲午之败,跟慈禧修颐和园大有关系。


然而这个话有点儿问题。这条石头船,可不是老佛爷造的。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这条石舫颇有些怪异。


首先,这条船的船头是冲哪边儿的呢?



大家会说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朝外这一边了,高高翘起的船头乘风破浪嘛。


很不幸,这个答案是错的,您仔细看——



▲ 在这一边,可以清晰地看到船舵,您见过把船舵装在前头的船吗?


这不是老萨的见识,而是上次遇到“京味儿专家”陆元先生,老先生也这么让我出了一回洋相。对这事儿老先生做过考证,原来,这条名叫“清晏舫”的石舫是有原型的。它的原型,便是乾隆下江南时乘坐的安福舻。



按照一比一比例制作的安福舻复制船,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尾部比头部高得多的船。



所以石舫是一条正在靠岸而不是正要远航的船,这一边才是船头。


那么,慈禧怎么会修了一条乾隆用过的船呢?乾隆是慈禧老公咸丰的曾祖父,难道说西太后对这位曾祖父有特殊的倾慕情结?而且,这石舫上头的建筑,和安福舻似乎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正是石舫的怪异之处,如果您细细端详它,还会发现这居然是一艘轮船!



在石舫中部两侧,各有一个圆圆的轮子,这是什么东西呢?看一看保存在颐和园中的另一艘船,可能会让我们明白。



▲ 永和号火轮船,清末曾担任为慈禧拖带游船任务的明轮汽船,依然保留在今天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昆明湖水师学堂旧址


永和号的两侧,也各有一个大轮子,这便是当时蒸汽机轮船使用的动力装置——明轮。


在蒸汽轮船刚刚诞生的时候,螺旋桨还没有发明。汽船的主要推动方式便是明轮——在船体腰部安装两个巨大的转轮,在蒸汽机的作用下转轮带动叶片划水,船只便可以前进了。我国由徐寿和华蘅芳试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便是明轮船。



▲ 黄鹄号绘图


确切地说,慈禧为这条石舫所作的贡献,便是加上了一座西洋式的上层建筑和一对汽船使用的明轮,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老太太挺有开放性的,但船上又没加烟囱,只能说她对科学仍是没有什么了解——除非慈禧能想出核动力石舫这样瘆人的概念来。


完整的故事是这样的——颐和园并非新建,仍是在乾隆年间所建清漪园的遗址基础上修复而成的。清漪园本为乾隆为供养其母钮钴禄氏而建造的园林,1860年为英法联军与圆明园一同焚毁。不过该园毁坏不似圆明园那样彻底,因此慈禧便选中此处进行重建,形成了今天的颐和园。这条石舫也是乾隆所建,故此有安福舻的格局,只是上层建筑被烧毁了,慈禧将其重建,因此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 被烧毁后的颐和园石舫,可以看到当时两侧并没有明轮


▲ 另一张石舫被毁后的照片,可以看到其上面荒芜一片,令人感叹


其实关于这座石舫,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重建之后的清晏舫上层建筑,是石头的呢?还是木头的呢?


这似乎是个不该问的问题,从题图来看,石舫的每根柱子上都有清晰的大理石纹路,显然是石头的嘛。


不幸这个答案又是错的。由于资金拮据,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没有足够的石料(为了获得石料,连英法联军没有烧的治境阁都拆了),所以只能用木头来做石舫的柱子。


说来这也算是一种寒酸吧。


其实与清漪园相比,颐和园的很多建筑都有山寨之感。



▲ 清漪园的文昌阁,1860年被烧毁



▲ 颐和园的文昌阁



▲ 清漪园的昙花阁,同样在1860年被毁



▲ 重修颐和园时在其原址建造的景福阁


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我们是不是误解了慈禧太后,这位“老佛爷”修颐和园和乾隆相比,多少有点儿凑合事儿,和鸦片战争之后艰难的国运似乎相辅相成,说她修园子造成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否过分?


从建筑规模来看,好像有些道理,但如果算一笔细账,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


慈禧修颐和园,花了多少钱呢?根据现有档案文献资料,颐和园可见工程经费为8145148两。其中出自海军衙门的经费7375148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经费770000两。


那么,乾隆修颐和园,花了多少钱呢?内务府的记录为4482851.9两。


当然,这里面两位主子暗藏的花头,比如家具的费用、种树的费用、造船的费用,等等,都没有计算在内(有人估计慈禧花在颐和园上的资金实际达到两千万两),姑且认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手段大抵相同吧。



▲ 清漪园被毁后照片,可见其基本格局仍在,修缮费用怎么也不应该比重建一个更贵吧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乾隆建造清漪园的费用,只有慈禧整修颐和园费用的大约一半。但从工程量上说,乾隆要挖出一个昆明湖来,再堆出一个万寿山,可比慈禧的修修补补大得多,这费用好像有点儿对不上啊。


也许,这之中便可以窥见清朝乃至很多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了——到了慈禧统治的时期,帝国暮气已深。所谓暮气,便是指贪腐之风气如同蔓延的病疮,使这个帝国如同缺少润滑油的机器,作任何转动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乾隆时期和绅的贪污已经触目惊心,但还得掖着藏着,而到了晚清,内务府的规矩便是二八开——任何开支,只有20%会被用在办正事上。这才是“奴才”们抢着办差的原因,哪怕是慈禧,也无法阻止手下人去贪修园子的钱。


纵观历史,一个朝代开国之际,大抵会有向上的朝气,朝政清明,大臣们也能够奉公律己,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然而,如果不能对贪腐进行有效的制止,国家的正常运作效率便会因此大大降低,形成所谓“暮气”。而如果任其发展,到了暮气已深的时候,便会形成国家机器无法转动的艰难局面。修个园子其中的水分可以这样大,办别的差使,无论陆军海军又会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张之洞的汉阳钢铁厂年年亏损,总办们却个个肥的流油。


前两年总结甲午之败,固然是败在社会和技术层面,又何尝不是败在清王朝的腐败上呢?这一点,从颐和园的一条船上,大概也可以看出些端倪来了。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萨苏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