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利火了,这个20多年前的门童来给它起起底

2016-12-27 萨苏 老萨有发现

这几日,保利俱乐部的事情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于是有朋友接踵而至来问老萨相关的情况。为啥问老萨?难道老萨是知情者?非也非也,因为老萨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保利大厦——二十多年前,那腰间的一抹闪动的白皙,在凛冽的寒风中,就此冻结在了一个不称职门童的记忆中。



给保利大厦起起底


因为某个怪异的原因,这两天保利的相关消息火了,有朋友甚至来问兄弟当年在保利啥感受,网上流传的那个俱乐部的照片是真是假?


都离开那地方二十多年了,怎么可能说出有啥感受?


不过,网上那张流出来的照片,我认为可能是真的。原因是它反映出了保利大厦天然的毛病。这毛病一般人注意不到。要真给这座大厦起起底,恐怕非当年在这儿干过的兄弟们,很难说清。


保利大厦最初并不叫保利大厦,那是1992年保利集团把它买下来才改名的。它原来的名字叫天地大厦,属于一家“天地集团”。如今似乎已经找不着这家公司了……等等,它最初的名字也不是天地大厦,而是“北京对外(也许是“国际”,记不大清楚了)文化交流中心”,属于一家官办的中外交流机构。


这个机构在保利大厦还留下了一点儿影子。各位有没有注意保利大厦的建筑,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中间是空的,这样子不是很浪费空间吗?


原因是,它最初的设计是仿照中国一种传统乐器——笙,来构思的。



笙,中国的传统乐器,也是我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您想啊,作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这样的设计是很有深意的——当语言不一定能够通畅地交流时,音乐是地球人都能沟通的手段。



有这样的想法,说明开始想在这儿建座楼的主儿还是蛮有想法的


不但如此,还专门招了一批学员,从中学就开始培养,意思是楼修好了,职员也准备好了。所以,我在这里见到的祁、武、潘等几位楼层主管,竟然都有一口流利的外语,对于对外礼仪十分熟稔。前台领班的几个小姑娘都漂亮得不像话,而且家里不是教授就是高干。以她们当时的素质、水平,说实话后来什么人间的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庸脂俗粉”。


有人说老萨你是不是吹牛呢?


你见过饭店服务员出去以后,到一家500强企业作首代的吗?天地大厦的某领班就是。


这不奇怪,当初是冲着中外文化交流招收的学员,涉外工作,那根子里就是从好学生里面挑的,连家庭都得查三代,要过政审,然后经过几年专业训练的。如今混小姐,怎么可能经历这般程序?在成年人看来,光有脸盘其实什么也不是,那气质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后来这里的熟人大部分都走了,他们是带着梦想,掉进这家饭店的,本来并不是来当服务员的。是社会的不负责任,让他们学的本事失去了用武之地。


问题是,这楼,和笙相比多少还是有些区别。



这座楼完工的时候,改昵称叫“二环路上的一顶王冠”了


也没错,这造型,还真有点儿像,至少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好像略作变通也很正常。然而,作为在这里工作过的一员,听到的却是另一个故事。


大楼是作为文化中心开工的,中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盖楼的钱花完了,楼还没有建起来。“北京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这个名字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大厦还在建设期间,这个项目便被叫停,改成了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酒店了。等大楼完工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叫天地大厦——这名字意思是大厦有两个楼,一个天,一个地,倒也合适。


不过,这座大楼的暗伤也在这里。


保利大厦刚建成的时候,星级很寒碜,理由第一是没有游泳池(废话,人家文化交流中心设个剧院很正常,设计游泳池干嘛呢);第二,便是楼层遭到了压缩。


据说是为了尽快完工,贷了一笔款子,年息……10%算高还是算低?这个我不大清楚,反正是再不把楼建起来开始赚钱,有人要被抓起来了。于是,楼便比设计的矮了半截。这一方面是没有修设计的那么多层,另一方面呢,便是我看那张照片,推测有可能在这里拍摄的原因了。



这张照片本身实在没什么好评点的


值得点评的是,注意到没有——一伸手就能摸到屋顶了。


保利大厦的先天问题就在这里——为了节约预算,它的每层楼都比较低,在里面办公时已经多少有一点压抑之感。如果再这么一吊顶,可不就是只手擎天的布局了?


当然,我的看法只是说可能,别的地方,楼顶低的也有的是,也没准儿是用别的地方照片冒充的,这咱不能保证。


有人问了,您真在保利干过吗?去那儿干嘛呢?


大学毕业以后,是在保利拉过俩月的门,那时候一米七五以上算比较高的了,搁现在,这买卖肯定和我们这号儿的没什么关系。



九十年代初全京城最精神的门童是建国饭店的,基本能达到这个水准,我们的服装可没有这么好


去那儿,是因为不想被分配,想自己找工作,还专门为此向学校交了一笔培养费。


如果现在哪位大学毕业有国家部委或者院校的工作不去干,非要去找个酒店拉门,那肯定被怀疑是精神上有某种缺陷。


但在九十年代初期,这事儿一点儿都不好笑。那时候大学包分配,并不大存在没地方去的问题。只是,同学们另有比较头疼的问题——社会变了,以前认为好的职位已经不那么吸引人,学校也没能力给你包一个满意的工作,只好让学生们自谋出路,实在没地方去,只好任人宰割,随便找个学校去当老师了。


随便……随便找个学校当老师!学校老师就这么不值钱吗?别说,在九十年代初期,教育这一行,还真就这么不值钱,实在是待遇太低了,国家财政拨款死工资,一个月收入能过百就很不错很不错了。


今天,会不会有人羡慕那个时代呢?


其实没什么好羡慕的。那个时代找工作容易不是政策好,而是经济的大发展超前了,而人才的培养一时还没有跟上来。此后,才有了北漂。北漂的到来,引来了职位上的激烈竞争,但也带来了北京真正的发展。


来自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建设了北京,也造就了今天北京这个大都市,他们的孩子,如今都得算是地道的北京人了,只是和皇城根的老北京人不大一样,他们属于国际大都市的这个北京。


这几乎是一个史诗般的过程。



假如没有霾,那就更好了,孩子们会多么感谢上一辈人在首都的征战啊


在保利大厦还叫天地大厦的时候,记得已经有一座夜总会了,叫做“天地豪斯”。我在这里拉了两个月的门,一直也没有去看一看,里面到底是怎样的,也无从介绍,只记得是个消费不低的场所。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冬日飘雪的夜晚。那段时间我晚上在前台值班,无论离大门多远,寒风依然会从门缝里钻进来,直入骨髓,让你无从躲藏。


但那天夜里,一个奇景却让兄弟吃惊而且难忘——午夜已过,一个女孩子从天地豪斯走出来,竟然穿着一身肚皮舞的清凉装,大摇大摆地从写字楼的大门前走过,仿佛冬天只不过是一个传说!


嗯,对于一个跳High了的女孩来说,可能,冬天真的只是一个传说。


只是那腰间的一抹闪动的白皙,在凛冽的寒风中,就此冻结在了一个22岁不称职门童的记忆中。



那种记忆,便叫做青春。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建设了北京,也造就了今天北京这个大都市,他们的孩子,如今都得算是地道的北京人了,只是和皇城根的老北京人不大一样,他们属于国际大都市的这个北京。这几乎是一个史诗般的过程。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老萨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