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恩来同舟赴法的他帮了那么多院士,为何被邓小平称为"傻王"?
这位王守义,和十三香并没有关系,倒是和周恩来、聂荣臻颇有关系——周恩来和他是同一条船赴法国的。
* 昨日丢失拉杆箱一事虽未有下落,但已通过各方渠道努力寻找,感谢各位的关心和帮助
邓小平叫他马老五
邓小平访问法国那年,他到机场迎接。两人六十年没有见面了,但一见面,邓小平便把他认了出来,大叫道:“哎呀,你不是高阳的马老五吗?”两个人拥抱在一起,让周围的人十分诧异。
第一次看到这段往事,曾经想这个相貌堂堂的老人莫不是个在法国潜伏的余则成?您看,连代号都有,马老五嘛,但不知道马老四和马老三又是谁。
和王老的嫡孙王会卿谈起这段事,他听了直摇头,说只有马老五,没有马老三也没有马老四。这“马老五”是法语散工的谐音,所谓“华工苦,华工苦,最苦不过马老五”便是如此。当初他的爷爷王守义在法国便是打散工的。
▲ 采访王守义的嫡孙王会卿
高阳最有名的是豆腐。辛亥革命前后,李石曾组织了一批中国人到法国磨豆腐,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勤工俭学运动。
这李石曾在法国学的是农业学,当时就喜欢研究大豆,我们现在都知道豆奶的营养价值跟牛奶差不多,当年李石曾专门写了个专著《大豆的研究》,证明这一点。1907年,李石曾“异想天开”地在巴黎西郊创办了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试图把豆腐推销给法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法国人也穷了,吃不到肉,忽然想起了中国的豆腐,于是李石曾先生的推销终获成功。
这期间,李石曾先生开始组织勤工俭学,以便中国没有钱的有志青年也可以到法国一边工作一边可以学些东西。邓小平便是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之一,而王守义,则是他的同学。后来邓小平回国干革命,王守义则留在了法国,并一直生活下来。
▲ “高阳马老五”王守义
向王会卿先生提起这件事,是因为老萨当时正在高阳布里采访赴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渊源。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王会卿先生,说起他的祖父也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而且,起点还挺高——王会卿先生的祖父,当年去法国前是小学教师。
那时候出国打工在当地是件很难接受的事情,李石曾先生要给安家费,才能动员大家出去磨豆腐。勤工俭学就不一样了,颇有人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王老爷子(当时才十几岁,要好久之后才能叫老爷子呢)瞒着父亲偷偷地到“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报了名,学技术,学法语,准备一年后去法国。结果出发前被其父发现了,大发雷霆,把他抓回来关在了家里。王老爷子大晚上地跳窗户跑了,一路跑到了洛阳,跟他在洛阳开布线庄的舅父借了盘缠,又赶到上海,坐上了去往法国的轮船。
这样的人家在布里周围不少,一位在场的纺织厂老板对我说,我的三个爷爷都去法国留学了,还有一个成了飞行家……
等到王会卿先生说他的爷爷叫做王守义,我便想起了开头的那件事。一问之下,那位“高阳的马老五”果然是王会卿的祖父。这位王守义,和十三香并没有任何关系,倒是和周恩来、聂荣臻颇有关系——周恩来和他是同一条船赴法国的。
当年邓小平到法国访问,王守义作为代表,在戴高乐机场迎接他,双方演出了这样一幕。
▲ 巴黎的中国少年们,这其中,你可以找到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只要你眼力足够好
一战后法国缺少劳动力,赴法的勤工俭学人员大多并没有真正去磨豆腐,却做起了重体力劳动。周恩来进了钢铁厂(据说是那里最漂亮的炼钢工人),聂荣臻、邓小平等则去了西门子或者雷诺打工,他们的收入通常是一天十五法郎。“马老五”要更苦一些,却可以挣到三十法郎。
王守义便是一个马老五,他善于修车,在留法人员中属于相对富裕的一员。受当时法国活跃的社会思想影响,并感受工业社会的先进与不同,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很多回国投入到变革之中,成了后来的革命领袖。
▲ 留法勤工俭学生(没准最后是哪位领导人)在爬树
也有一些他们的同学,比如王守义,对社会的变革并没有太多关注,依然留在法国,继续着做工的生活。
一瞬间,有一点迷茫——干革命的,成功的,做了国家领导人;没有成功的,如蔡和森则成了革命烈士,如张国焘则成了叛徒。
而留在法国的这一位王守义……在这板荡风云的时代,已经走到了洪流的核心,却没有一作弄潮儿,这辈子是不是缺少了点儿激情?
离开高阳之前,我带着好奇对这位马老五的身世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大吃一惊。
王会卿讲他的祖父一生勤奋,后来凭积蓄开展了自己的事业,在迎接邓小平来访的时候,他已经是法国华侨俱乐部的副主席了,是以侨领而不仅仅故交的身份来迎接这位中国领导人的。
从一个穷工人奋斗到一国侨领,这应该说可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
但王守义的一生不仅于此。他居然也是一名飞行员,是有飞行执照的。
这份飞行执照,获得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在异国的王守义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学习飞行,并和其他法国华侨一起购买飞机,试图组织飞行义勇队回国参战——这件事因为一次爆炸事故而被迫中止,王守义也因遭到追杀而一度被迫迁居瑞士。这起爆炸的背景,至今没有搞清,但与日本在法国的特务活动密不可分。
在新中国建国后,大庆石油钻探遇到一定困难,需要购买当时西方不允许向中国出售的高压钻头,是王守义出面,以一家瑞士公司购买的方式瞒天过海,协助将其转交中国。
王守义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
但,邓小平似乎记住的只有“高阳马老五”,其中必有道理。
王会卿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邓小平当年不仅叫我爷爷“高阳马老五”,还叫他“傻王马老五”,这是王守义在勤工俭学同学中的外号。
说他是“傻王马老五”,原因是他非常勤奋,吃苦耐劳,挣来的钱,却都资助了同学。他自述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理化基础薄弱,深造比较困难,所以不如用这钱帮助有能力的同学。自己辛苦挣的钱不花,却给同学当学费,有人便称他为“傻王”。
二十年代多位在法国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我国学者,都用过这位“马老五”的血汗钱,而他却乐在其中,其忠厚若此。
▲ 兴隆国家天文基地的程茂兰先生像
1978年,王守义回国访问,我国天文学泰斗,北京天文台第一任台长程茂兰先生身体已经很差,仍然拖着病躯一定要见他——为了能让程先生与王守义见面,他的汽车轮胎特意被放了气,以保证路上的平稳。程先生便是王守义当年资助过的学者之一。聂荣臻元帅宴请王守义,席间有八位院士,大多是王守义帮助过的人。
世间有几个这等忠厚之人?精明是一件好事,但今天我们中的精明人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 与王守义合葬的,是被称作“画魂”的潘玉良,两人相交四十年,厮守十八年。两人的墓地在巴黎Montparnasse Cemetery墓地,编号:143PA
墓地是王守义买的,当初只是为潘准备的,王守义为她风风光光地办了后事,但却忘了给自己买块墓地。他去世后,朋友们选择把他们葬在了一起。
▲ 潘玉良为王守义塑像,而她一生仅做了三个塑像
没有那么多辉煌头衔的一生,也可以同样精彩,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本来这篇文章还可以多写一些,王守义的一生有着很多传奇。
晚年,王守义与被称为“画魂”的潘玉良厮守,并依潘的遗嘱,诚信地实施将潘的遗作运回祖国的工作,这个过程中王守义几乎耗尽了资财,但自己没有留下一幅,也没有卖掉一幅。
这是因为王守义深知潘玉良极不愿意卖画,自云每幅画都仿佛自己的孩子一般。然而,这批画的命运却十分坎坷,潘玉良舍不得卖,王守义舍不得卖,别人看来,却不过是几张画而已。
▲ 潘玉良其实一点儿也不好看,但她用艺术的魅力超越了无数花瓶美女
潘玉良一生挚爱这片土地,却无法回来,而当她离去的时候,王守义信守然诺费尽心血把她的画运到可以回国的地方,自己却不幸早逝,从此,这些画便开始了飘零的生涯。
也许有人可以作一幅画,画出两个痴情的傻子遇到了一群狼一样的精明人,会是怎样的情景。
看了这批画的命运,我写此文的兴致便到此为止了。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完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 老萨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