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风险因素「临床必备」
大话精神「小程序」
让服药更简单,
让治疗更有效,
让生活更美好。
大话精神pro , , ,
一个简单好用的慢病服药提醒和打卡工具
小程序
大话精神pro , , ,
一个简单好用的慢病服药提醒和打卡工具
小程序
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复发性疾病,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治愈后2年内复发率为40%~50%,5年复发率能超过90%,反复发作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以及家属治疗信心,如何控制复发率已成为研究的重点。那我们今天先来看一看影响复发的因素有哪些?
1、维持治疗的疗程不足和剂量不足。研究显示,迅速停药者(界定时间为1-7d))和坚持服药时间<3个月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因患者或家属的主观意愿导致药物维持治疗的时间和剂量的不足是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或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该问题较为普遍。
2、初次发病年龄。双相障碍初次发病年龄多在13-19 岁,为青春前期或成年早期。在一些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初次发病年龄越小,疾病复发的风险就越高。Carlson 等的研究也显示,双相障碍患者复发的预测因素包括病前社会功能较差、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抑郁症状及首次住院年龄较轻等。
3、既往发作次数。Meyer等报道双相障碍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既往发作次数多、诊断为双相II型障碍以及接受心理治疗次数偏少。De Dios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既往发作频繁可明显增加双相障碍的复发风险,是否工作与复发也密切相关。
4、合并睡眠障碍是双相障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节律的改变与双相障碍的复发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有学者提出睡眠节律紊乱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内源性机制的一部分,睡眠紊乱可能是抑郁或狂躁发作的前驱表现。
5、物质滥用。Kessing回顾20350例双相障碍研究发现,酒精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病程和复发有一定风险。Perlis等对1365例双相碍受试者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结果发现会增加双障碍Ⅰ型和Ⅱ型患者的复发风险。
6、负性生活事件和阈下症状。De Dios等对225例门诊双相障碍患者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应激及基线时有阈下症状是双相障碍患者复发的预测因素; 伴有阈下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较基线期无症状患者更易复发。还有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量表(LES)>80分是抑郁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负性生活事件越严重,疾病越易复发。
7、患者的情绪、认知及个性。Ka等认为,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及轻躁狂个性量表( HPS) 更高评分可作为双相障碍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
8、医疗支付自费者复发风险更高。一方面可能因其考虑经济因素自行缩短了药物维持治疗的时间或剂量导致复发风险上升 ;另一方面,痊愈后因担心再次入院造成经济负担而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当中,甚至出现复发恐惧,这些不良情绪也可能加快复发。这也提示我们,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后复发或症状残留是患者多个社会功能、心理领域受损造成的结果。
综上所述,双相情感障碍复发与初次发病年龄、治疗的充分性和依从性、物质滥用、睡眠、季节、家族史、生活事件、延误首次治疗及躯体疾病等风险因素有关。此外,双相情感障的复发风险因素与神经生物因素,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理等方面也可能有关。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孩子在学校焦虑怎么办?试试这个短期认知行为治疗「研究速递」——大话精神
儿童新冠7日病程图,几乎没有潜伏期!如何居家护理?——大话少年
1. 冯飞,梁炜,张斌.双相情感障碍的睡眠研究进展[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8,31(4):57-59.
2.叶嘉恩,林莲琴,山赟,等.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88-91.
3. 职彦敏,严芳,吕洪飞,等. 爱随访在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2):156-158.
4. 宫鹏, 张济鹏,毕见好.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危险因素 [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2):248-250.
5. Carlson GA,Kotov R,Chang SW,et al.Early determinants of fouryear clinical outcomes in bipolar disorder with psychosis[J].Bipolar Disord,2012,14:19-30.
6. Meyer TD,Hautzinger M.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and supportive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s:relapserates for treatment period and 2-year follow-up[J].Psycho Med,2012,42:1429-1439.
7. Post RM,Leverich GS,Kupka RW,et al.Early-onset bipolar disorder and treatment delay are risk factors for poor outcome in adulthood.J Clin Psychiatry,2010,71:864-872.
8. Marangell LB.Current issuses: women and bipolar disorder.Dialogues Clin Neurosci,2008,10:229-238.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