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动“口”又动“手”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沈沪林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古人处事之法、做人之道。古人以“君子动口不动手”自律,讲求以理服人,追求以德服人。
可是偏偏有人动“口”又动“手”,他在台上追求以“口”动人、讲究以“手”服人。他在台上一“动口”,台下听众一阵鼓掌;他在台上一“动手”,台下观众一片喝彩。
动“口”,他一个人唱京剧、唱歌曲;动“手”,他当场挥毫泼墨,一首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丈二尺幅上挥洒自如,一气呵成。这个人,就是曾经供职于上海中国画院、现为龙华古寺华林书画院业务室主任的沈沪林。
以上是沪上著名媒体人秦来来先生看了我个人专场演唱会以后,写的文章当中的一段话。这是他对我的勉励,倒也讲出了我的个人历程。我从一个普通平常的中学生,一路走来,遇见的尽是名师、大家,是他们对我的教诲、培育,使我有了今天动“口”又动“手”的本领。
1975年,我中学毕业了。也许是因为我天生爱好“唱”的缘故,当时主要就是唱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居然被分到了上海市文化局工作。报到以后,首先去了位于奉贤的“五七干校”锻炼。那时的干校里,都是上海文化系统的名人名家,连我们排一个小组唱,指挥居然是大名鼎鼎的何占豪。
干校锻炼结束,我有幸被分配到了上海画院(后恢复原名上海中国画院),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在干校里经常用毛笔在宣传栏抄抄写写,领导认为我有这个潜力吧。
到了画院,我被安排在行政组。当年与我同时进入画院的还有书法大家周慧珺老师,当然了,我是作为学生分配工作进的画院;周老师可是作为专家调入画院,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周老师撰写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1974年,上海书画社版),正在全国发行,发行量高达百万多册。这本字帖也是我的书法领路人,我就是把这本字帖当做我的第一个老师,临摹、钻研。
到了画院,与周慧珺老师有了接触,我发现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我就大着胆子,选了几张自己临摹颜真卿字帖的书法习作,给周老师看,请她指点。那一次,一点不夸张,我心中忐忑不安,双手抖抖豁豁,吃不准周老师会如何“批评”。周老师一点没有架子,认真地看了我的习字,看到过得去的,她还给我在纸上画圈表示赞许(就像小学老师给学生批作文一样)。她说,看得出你蛮用心的。同时,她还给我讲了具体执笔、用笔、行笔的方法,临别时亲切地说,我们是同事,你可以随时来找我。
周老师淳朴、敦厚的形象,温柔、亲切的话语,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对学习书法艺术的信心更足了。爱我的领导见我如此,也支持我,给我创造条件,让我多练练书法。
不但如此,周慧珺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写字认真,这很好;不过,你还是要趁现在年轻,要多读书,不要等到我这个年龄再去读书就晚了。不读书、光写字,欲速则不达!
周老师的话振聋发聩,根据她的指点,《古文观止》、唐宋诗词,成了我的伴侣,我在读书中,与陶渊明、李太白心向神往,受益匪浅。
自此之后,我坚持欧阳修先生概括的“马上学、厕上学、枕上学”,“三上读书法”给我的启示是人们读书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做到时时可读书,处处能读书,使读书完全可以生活化。所以,就是在吃饭时,我手捧着饭碗,面前放着的一定是字帖。一面看字帖,一面想着周慧珺老师说的,线条要浑厚,要形神兼备……
周老师的书法,影响着书坛,也深深感染着我;她对传统艺术、对京剧表现出来的智慧,唤起我对美的敬仰与追求。多年的学艺生涯,使我发现书法艺术与京剧艺术在重气韵、重写意和流派纷呈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1976年,我第一次去乌鲁木齐路的谢稚柳、陈佩秋老师家中,给他在五楼阳台的简易房子进行修缮。中午11点左右,刚刚起床的谢老来到我的身旁,说你是画院的?继而说,你年纪轻轻的“哪能做格种事体”(怎么做这种事),在画院就应该学点本领(他指的是书法绘画)。谢老的话语,也给了极大的鞭策。我不能跟他说,我已经在学了,因为我还很嫩!
可是谢老记住了我这个小年轻。1994年,我们画院与日本墨滴会举办交流展,按照领导布置,我去谢老家组稿。展会结束以后,我去谢老家送还先前借用的展品,并且还送去汇编成册的画册。谢老在同一本画册中发现了我写的一幅书法作品,那是苏东坡《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他看了后十分惊喜,鼓励我说,你的字写得很流畅、有个性。后来的举动让我措手不及,谢老说,你今天来还我的作品,我要把它送给你,作为对你的奖励。我赶紧说,这是领导派我来归还你的,我怎么能收下呢!谢老不容置疑地说,今天有人证明,这是我送你的。他还风趣地说,陈佩秋的东西我不能做主,她人在昆明,我的东西我可以做主。
陈佩秋老师对我也是爱护有加。今年7月25日,我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个人演唱会。本来我很想请周慧珺老师为我的演唱会题词,可是不巧的是周老师摔伤了,我不能去麻烦她。
我来到陈佩秋老师家,登门向她报告我的演唱会筹备情况。陈老师看了我的节目单以后很高兴,说唱的全是经典。我说,我的目的就是要重温经典,追寻我小时候的梦想。陈老师兴致盎然,拿起一张四尺整张,提笔挥毫给我题写:“重温精典,追寻旧梦—沈沪林先生演唱会”。并且主动提出,我要买票去看你演出。我说能请到您光临是我的荣幸,怎么能让您买票!陈老师风趣地说,我不仅要买票,还要给你一只红包祝贺你演出成功。说罢,真的给了我一万元的一个红包。
望着陈老师慈祥的面庞,我不禁想起了当年谢稚柳老师“给我奖励”的情景……
再说,我现在能在龙华古寺,也是陈佩秋老师推荐所致。1998年,陈老师让我给当时的方丈明旸大和尚送画,遂与照诚法师结缘。照诚法师知道我经常在外面讲书法课,就热情相邀,到龙华寺来讲课。照诚法师升座以后,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也是十分热爱,找到我,希望我能到龙华寺来工作,建立华林书画院。我被照诚大和尚的热情感染,被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动,于是就从上海中国画院“跳槽”,来到了龙华寺。照诚大和尚本着佛法精神,每年举办慈善拍卖,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影响很大。特别是2008年抗震救灾时,照诚大和尚亲自在寺庙广场,顶着烈日挥毫,广大信众纷纷认捐,以实际行动支援了汶川灾区。
我从小喜爱“唱”,那个时代,唱的最多的就是现代京剧,也叫“样板戏”。后来到了上海中国画院工作,那些书法、绘画的大家、老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院长程十发(发老),京剧、昆曲十分内行;陈佩秋老师对京剧谭富英、余叔岩、马连良的流派稔熟于胸,年轻时都看过他们的演出;周慧珺老师更是痴迷京剧,有阵子在睡以前,都要哼两段才能入睡,用她的话就是“甜蜜地入睡”。
那时候,画院每年春节都要聚一次。1990年,我们在南伶酒家聚会,光是聚谈、吃喝,没有气氛;我也是年轻胆大,也算是有一条好嗓子,就自告奋勇上去唱了,唱的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得到了唐云、朱屺瞻等众多老艺术家的赞赏。
1993年,我们画院为了广交朋友,弘扬传统艺术,在胶州路上开办了“博士茶艺馆”,实际上是一家画廊。开张那天,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家们,包括那时刚刚调到上海的尚长荣先生,都来贺喜、献唱。可是我们画院是主人,没有人上去唱,蛮煞风景的。那天在场的林曦明、毛国伦、张桂铭等老师也说,我们画院应该有人唱。于是,我就大胆上台,当着那么多专业的京剧演员,不知高低的亮开嗓子唱了一段《红灯记》。现在想想,那时连板眼也肯定不对。
第二天,画院开会,院长程十发(发老)说,听说昨天茶艺馆开张,我们画院也有人上台唱了?我当时一听,有点紧张,是不是因为上班时间,我不应该唱?是不是发老要批评我了?谁知发老把我拉到他的身边,当着大家的面对我说,你昨天唱了,很好;胆子大,老好。但是,既然要学,就要与懂戏的票友、特别是专业的演员多交朋友,向他们好好学,才能有进步。
周慧珺老师更是要求我,不但要唱现代戏,更要好好学一些传统戏,谭富英、余叔岩、杨宝森的,只要是经典的,你都可以学。
说来也是我的运气好,我在学唱传统戏的过程中,认识了京剧名家童祥苓老师的公子童孝天,我们两人很投缘。于是,童孝天安排了让我与他爸妈见面的机会(他妈妈张南云老师也是一位京剧名家,青衣、花旦都内行),童祥苓、张南云老师来我们龙华寺喝茶,和我相谈甚欢。我见到了原来只能在银幕上才能见到的偶像,梦寐以求。他听我唱了一些唱段,有《洪羊洞》、《捉放曹》、当然还有《智取威虎山》。
今年5月4日,童祥苓、张南云两位老师生日,同时庆祝他们喜结连理60周年的钻石婚,我也被邀出席。我赠送了我自己撰写的“嵌名联—祥地南山添福寿;苓风云树送清香”。庆祝宴上,大家不仅欢谈,还要贺唱。张南云老师居然点了我来唱《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我是又紧张又兴奋。《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是童老师的代表作,早就家喻户晓,已成了经典;而且在座的很多是京剧行家,我这不是“关老爷面前耍大刀”吗?再一想,张老师让我唱,是对我的鼓励,更是让我当面向童老师请教的好机会,唱!我这个人本事不大,胆子比较大,我就不管深浅,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童老师听了以后,认为我嗓子还可以,声音也有,特别是如此痴迷京剧,孺子可教。我激动地对童老师说,你的“打虎上山”,我已经听了N遍了,我知道你唱“气冲霄汉”时的拖腔是一气呵成的,中间不换气。童老师听了很兴奋,认为我学的很仔细。
后来有几次我跟童老师外出,在途中,童老师还跟我讲了《沙桥饯别》的唱腔,并告诉我练气的方法。孝天兄更是友爱,他把他父亲在家里练功、练唱的情景拍成视频给我,让我跟着学。
今年7月25日,我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童老师因为正好时间冲突,不能出席,但是他认真地录了一段视频,预祝我演出成功。
中秋佳节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童祥苓老师收我为徒,圆了我学习京剧的梦想,这是童老师首次招徒。9月10日,在闵行本木苑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是日新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共同见证了我这美好时刻和神圣殊胜因缘。相声演员高龙海主持,戏曲专家秦来来老师见证了我的拜师,并做了精彩发言,以《智取威虎山》、《群、借、华》和《春秋笔·杀驿》等童老师的剧目为例,分析、概括了我师父的艺术成就,使在座的每一位倍感亲切,又领略了童老师当年舞台风采。
童老师在拜师会上说,我一生没有收过徒弟,今天收了,收的不是我们伶界的徒弟,而是票界的徒弟。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振兴京剧不仅在舞台上,我们的观众热爱京剧的人多了,我们的京剧也就更有希望了。同时,收徒弟还要看徒弟的人品,以及师徒之间有没有缘分……
我目前学习尚浅,享受这个过程是幸福的,我向老师叩拜鞠躬,以此为起点,好好向师父全方位学习,包括博大精深国粹艺术的丰富内涵。
师父和师母对我欣喜厚爱,我不由以拙句记胜:“金秋本木苑中晖,今日层层叠翠微,从此追寻精典故,朝阳伴我拜师归。”
回望自己一路走来,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在中国画院供职期间,有幸聆听和目睹当代大家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以及程十发、刘旦宅等诸多艺术家的艺论和创作,一福也;能够拜在最仰慕的周慧珺老师门下,是她引领我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二福也;继而又逢佛缘,来到千年古刹龙华寺,在照诚大和尚身边参禅学佛的同时,得以在华林书画院从事艺术工作,三福也;如今,又蒙京剧大家童祥苓老师关爱,收在门下习艺,更是福事一件。
动“口”又动“手”,修身又养心;京剧、书画、诗词、佛缘合一,我徜徉在宣纸上散步,潜心于旋律中解读,境界将会更加从容和宏阔。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我在艺术道路上遇到最好的老师,授给我从艺的真法,得到了人之大宝。
我深深作揖,感恩给我智慧、给我能力的老师们!
见诸 新民晚报2017年1月15日 星期天夜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