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暮春过草庵寺怀弘一法师》浅析
曾齐禄
原词作者:熊东遨
几点微红,几杵疏钟,把吾侪,引入空蒙。摩碑辨字,倚石观松。对一山云,一池月,一亭风。
当年佛寺,曾住诗翁。大光明,顶上圆通。纷繁世道,简约行踪。在竹溪旁,梅峰下,菊园中。
上片写意象,起拍静写,“几点微红”道明暮春时令,“几杵疏钟,把吾侪,引入空蒙”虚实间动中妙通禅之意境。“摩碑辨字,倚石观松”是近写,一个“辨”字可谓力透沧桑,煞拍“对一山云,一池月,一亭风”是远写,虚实间飘飘渺渺,境界悠然。至此这幅草庵追怀诗翁图不仅有了立体感,而且加深了禅意和诗情。词换头写情,“ 当年佛寺,曾住诗翁”,弘一法师晚年三住草庵,或度岁,或养病,其“夙缘有在”,确非偶然。而弘一法师在此留下的足迹,使草庵的宗教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作者信手拈来,借古拓情,“大光明,顶上圆通”此云与佛理契合,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此言弘一法师晚年不被世象所惑,正因为有了这种无尘的心境,方能在草庵那种清净、祥和、恬淡中潜心修行,悟以圆融。佛语言“境随心转”当如是也。由此道出“纷繁世道,简约行踪”而来的当代词人对古朴草庵的深切流连,只缘那诗翁之足迹“在竹溪旁,梅峰下,菊园中”,结言尤觉远尘嚣而襟无尘。
此词读来,如入兰若之谷,淡淡幽香清心明目;细细品味,如饮甘茗,一释浮躁之所烦。全词修辞遣字严谨,禅意贯穿自然而无雕琢之痕,倍感语尽而禅味犹甚也。
注:
草庵寺:泉州市南13公里有一万山峰,又名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云:华表山“两峰角立如华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明太祖朱元璋以明教夺权,并用明教之“明”定国号,但“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故明初盛极一时的明教又转入秘密活动,且融于道、佛教为民间崇拜。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作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该寺现为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也是世界现仅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