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元洛 || “矛盾成文,语奇意深”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矛盾成文,语奇意深”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当我读诗坛前辈臧克家纪念鲁迅的名作《有的人》,总不免想到明末固守江阴八十日死难的抗清将领阎应元,他有一首《题七里庙壁》:“露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这首诗又传为一无名女子所作,但不论如何,其结句使世人警醒。臧克家的诗虽然并不一定从中得到过启示,但“活”与“死”的矛盾对照与反衬,却贯串在《有的人》的整个艺术构思之中,使得这一诗作尤其发人深省。


“矛盾逆折”这种诗艺,在我们当前的诗歌理论和批评中几乎没有论及,在诗歌创作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运用。矛盾逆折,西方文艺理论称之为“矛盾语”,又称“抵触法”或“反论法”。莎士比亚最善于运用这种艺术,“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他在《雅典的泰门》中关于黄金这一段曾经得到马克思的盛赞的描述,就是最著名的例子;而俄国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名句“你又贫穷,你又富庶,你又孱弱,你又强大,亲爱的母亲俄罗斯”(《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也是因为运用矛盾语而不同凡响。西方现代派诗歌更是普遍运用了矛盾语这种艺术手段。我以为,所谓“矛盾逆折",可以作如下解说:在同一行诗或连贯而下的两行诗句中,或在全诗的整体艺术构思中,将正反矛盾的两种意念或情景紧密地组合在一起,使两方构成顺逆相荡的富于张力的碰撞与冲击。而意象中矛盾力量的相反相成,语言视觉的相反相激,就使得读者在感受上产生强烈的印象,并获得新颖警策的美感。


同一诗句或连贯而下的两句诗之间的矛盾逆折,往往直接地运用矛盾修辞法,也就是在极短的语言距离中运用反义词或字面意义相反的词,让它们在不和谐的状态下构成新的和谐而美的秩序,新颖而劲健,具有强大的张力而强烈地刺激读者的想象。如杜甫《江汉》中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泊岳阳城下》中的“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每句之中前后矛盾而逆折翻腾;白居易在杭州时的诗作中也曾有“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江楼夕望招客》)之句,其中“晴天”之于“雨",“夏夜”之于“霜”相反相斥而生新意。艺术鉴赏力很高的苏东坡都称之为“高妙”而叹服不止,赞为“白公晚年诗极高妙。……如‘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宋赵令畤《侯鲭录》),而李贺的“今朝香气苦,珊瑚涩难枕“(《贾公闾贵婿曲》),“香气”之后居然接上“苦”,深刻地抒写了所咏人物的心理,笔致十分奇诡。这种范例在古典诗歌中不胜枚举,至于将两个互相对立矛盾的意念贯穿于全诗的整体艺术构思中,如王昌龄《闺怨》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陈陶《陇西行》的“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都可以说是诗家之绝唱。宋之问的《渡汉江》也是这样: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全唐诗》同时也把它归到李频的名下,但考李频的生平,他从未贬谪岭南,而且他的家乡是在寿昌(今浙江省建德市),生平与籍贯均与诗意不合,所以还是应该认定是宋之问的作品。宋之问(约656——约712),一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武则天时因谄附权贵张易之等而于神龙元年(705)贬官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次年他就从岭南贬所私自逃归洛阳。这首诗,就是他逃归途中经汉水时作。


诗中的汉江,就是今天汉水中游的襄河。唐代在五岭之南设立岭南道,岭外即指五岭以南。首两句平平而起,前一句回叙自己流放的地方和家书断绝、音讯杳然的情况;后一句交代时间,经冬而复历春,可见在异地羁留的时间之久。这两句虽然不是什么十分精彩之语,但却为后两句作了叙事上的必要交代,以及情绪上的蓄势与铺垫,如果没有后两句,这首诗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打动人心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运用的正是矛盾逆折的诗艺。照一般常情常理而言,在交通与通信均十分不便的古代,久客他乡的人万里归来,越是接近家乡就应该越是兴奋越是期待,在途中见到家乡来的人,总是要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人和家乡的消息,以让自己悬念吉凶的心有一个着落。可是,诗人却一反常情,而且也一反平常的写法,在“近乡”之后,忽然逆折一笔,出之以“情更怯”,在“问来人”之前出人意外地修饰以“不敢”。这些矛盾的意念和词句便构成强烈的冲突,相摩相荡,无单调之弊,而有新奇之趣,无直率之病,而有警动之神,它新颖而富有力度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人及其消息的怀想殷切深至!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此诗说:“(后二句)即老杜‘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意。”而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也认为:“此亦逃归时作。隔岁无书,近乡正宜问讯,今云‘不敢问’者,思之之深,忧喜交集,若有所畏耳。”他们都赞扬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的巧妙,但却都未能指出它巧妙的奥秘正在于矛盾修辞的整体艺术构思。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在《论美》中说:“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须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宋之问这首诗是“美"的,它不仅在艺术上引起读者的惊赞和美感,而且“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语),其形象内涵已经超出了作为逃犯的宋之问那种特定的比较私人化的感情,而在读者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游子怀乡的普遍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讲话不能自相矛盾。《韩非子》所说的同是一人卖矛又卖盾之事,成为“自相矛盾”这一典故之源。然而,诗却可以享有自相矛盾的特权,因为诗歌中的矛盾逆折的构思,既是由生活中种种矛盾的事物和人物、种种矛盾的感情状态所决定,也是诗人主观上力求奇创所致,它反过来艺术地表现了生活和情感。南朝梁王籍的《人若耶溪》,早已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矛盾成文的妙句。晚唐诗人裴说《题怀素台歌》,歌咏唐代草圣怀素在湖南零陵所居之台及其墨池笔冢,其中有“笔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浅浅深如海”之句,正是高低深浅之矛盾语,独到地表现了这位“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星”的草圣之功力与笔力,可谓语奇而意深,远胜那些中规中矩的直叙。南北朝庾信有“络纬无机织,流萤带火寒"奉和赐曹美人》之句,明诗人兼诗论家谢榛对此颇为欣赏,他在其《四溟诗话》中说“诗中言’火‘言‘寒’者罕见”,但虽然“下句甚奇”,“借其不对称尔"。他终于足成一联,见其《雁门》一诗:"昔年雁门路,霜气逼征鞍。野望天何惨,徒行老更难。人烟隔水静,鬼火照沙寒。战伐空悲感,风凄戍角残。”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在谈到老杜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时,赞赏说:“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他所意会而说得不明确的“顷刻变化”,便是指矛盾语的变化,清代刘熙载《艺概》在理论上则有了明显的进展:“篇意前后摩荡,则精神自出,如《豳风:东山》诗,种种景物,种种情思,其摩荡只在‘徂’、‘归’二字耳。“我徂东山,滔滔不归”,“徂"与"归”正是以矛盾修辞构思的结果。



英国19世纪名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其开场白乃世人公认之经典:“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人们面前有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奔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一开篇之所以闻名,其艺术奥秘也是在于矛盾修辞。矛盾修辞,西方现代文论称之为“矛盾语”、“矛盾法”、“抵触法”,希腊文原意是“违反一般说法的意见”,或“似非而实是的意见”,或“自相矛盾的说法”。矛盾语,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屡见不鲜,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更为常见,当代美国学人勃鲁克斯与华伦合著的《现代修辞学》甚至强调说:“矛盾语法是适宜于诗的,甚至可以说是诗中无法避免的语言。只有科学家们的真理才要求一种丝毫没有矛盾迹象的语言;很显然,诗人们所要抒写的真理只有靠矛盾语法始足以获致。”(转引自香港学者黄维樑编著《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矛盾语在单一的诗句中,多呈现为修辞的状态,而以之贯彻或统驭全篇,就上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艺术构思的高度了。而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中的民歌,一千多年前的六朝诗与唐诗,早已为后世的我们传递了矛盾逆折诗艺接力的火炬。


作者:李元洛  著名诗评家、散文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审核:吴艳红  

编辑:章雪芳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精彩点击:

立足现代,神游古今‖读李元洛《诗国神游》

李元洛||诗性思维的奇葩异卉 ——论蔡世平的词

李元洛:君在江南挥彩笔

李元洛 ‖ “典型瞬间”与“期待视野”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章 旭 || 召唤与留白 ——读李元洛先生《诗国神游》

李经纶:与天地精灵共舞初评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

李元洛 ‖ 生命品格与高远襟怀 ——刘禹锡《秋词二首》

李元洛 ‖ 在杰作中寻幽访胜——漫谈诗歌的欣赏

吴艳红  || 古典诗词,吾与子之所共适 ——读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

李元洛 ‖ 诗性思维与“活法”

桂宫流影光难取 ‖ 从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谈起(原文版)

李元洛 ‖ 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杜甫《登岳阳楼》

余光中 || 楚人赠砚记——寄长沙李元洛(附手稿)

解放日报 || 李元洛:惟凭明月吊光中


李元洛 ‖  常字新用与“陌生化” ——陈与义《巴丘书事》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作者 | 小楼听雨  图片 | 小楼听雨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小楼听雨

戳它会是什么样.......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平台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