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千恩:农村消失的那些事儿-石臼

陈千恩 硒园雅吟 2021-10-27

陈千恩,笔名竹生,湖北巴东金果坪人,媒体工作者。人生偶像是鲁智深,粗鲁,耿直,但有底线。

相关系列阅读

1、农村消失的那些事儿-石磨




如今不闻石臼声   舂米已成稀奇事

文/陈千恩


   

                                                         

今年“五一”小长假,恩施市盛家坝马鹿农庄增加了一个游客互动项目:石臼舂米。如果哪个游客将稻谷在石臼舂成熟米,农庄就将米无偿送他作纪念。农庄总经理唐甫介绍说:“还没有哪一个游客拿走纪念品,原因是所有的游客踩不了几下,就气喘吁吁了。”

有人说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电普及以前,人们的谷物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现在,石臼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人们怀旧的对象。

曾几何时哪家有石臼,哪家就有“面子”

“我记事的时候,村里只有一户姓田的人家有臼。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去借,有时碰上借的人多了,就要按先后次序排队。”今年57岁的小区保安魏长平回忆道。

魏长平是巴东县金果坪乡人,家住二高山。他回忆说,他们那个地方本来不产水稻,只是在过年时,用高山的洋芋种到低山有水田的地方,换一些稻谷回来,让一家老小在腊月三十吃上一顿米饭。“那时候,哪家有亲戚住在河下,好多人都羡慕啊!”魏长平老家的方言将低山称之为“河下”,高山称之为“高荒”。

魏长平说,他们家也有住在“河下”的亲戚,那是她小姨。住“河下”与“高荒”的亲戚,地位是不平等的。“河下”的亲戚到“高荒”的亲戚家做客,肯定有酒肉招待,“高荒”的亲戚到“河下”的亲戚家做客,招待一顿米饭就行了。于是,许多亲戚间也不大来往。但是,每到过年,“高荒”的亲戚不得不硬着头皮到“河下”换几升米回家,让孩子们一饱口福。

魏长平居住的那个村子,有臼的那户人家三辈都是木匠,打得一手好嫁妆,于是在“河下”与“高荒”都吃得开,过年时自然也就有谷子舂,也就有米蒸团年饭。久而久之,他们家就添置了一副石臼。魏长平说:“那个时候,哪家有石臼,哪家就有面子。”

大米可以随处买, 石臼退出历史舞台

魏长平回忆不起来,石臼究竟是哪天被人忘记的。不过,在他的印象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街上的商店就有大米供应了,“高荒”人过年,也不必再恬着脸皮,到“河下”的亲戚家换稻谷了。

直接可以去商店买米,石臼自然也就被冷落了。就是住在“河下”的人们,也用不着石臼了,因为脱米机已慢慢走进了农村:先是一个村里有生意头脑的人买了脱米机有偿服务,接着每家每户添置了小型脱米机,石臼渐渐被人遗忘了。

随着石臼被冷落,“高荒”与“河下”人的地位也拉平了。由于高山适宜种植各类经济作物,相对而言经济收入更丰厚,“高荒”人不仅可以买米吃,而且可以买外国进口的优质大米。

石臼被人遗忘了,但大米却成了农村人的主粮。相反,原来的主粮苞谷、红苕成了喂猪的饲料。大米的做法没有原来那么精致了,大米淘干净后往电饭煲里一放,只等跳闸就万事大吉。魏长平说:“现在到农村吃顿苞谷饭,反而是稀罕事了。”

2013年春节,魏长平带着孙子回乡祭祖。路过田木匠家时,只见那石臼的臼窝还在,不过臼窝上长满了青苔。孙子问:“爷爷,这块石头是做什么用的?”魏长平说:“以前舂米用的。”孙子又问:“什么是舂米呀?”魏长平回答孙子说:“以前爷爷及爷爷的爷爷,吃米就是用这个东西舂的,不晓得用了多少辈人。”孙子说:“那你现在还想用这个舂米吗?”魏长平说:“怎么会想呢,那活路苦呀……当年爷爷舂臼时,刚刚有你现在大呢!”


— 未完待续 —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莫吟儿:我在这里等你

杨琼:童年的三岔沟

杜雪平:土豆姑娘冬铃儿

谭德锦:悔不孝外婆

柳茂恒:青龙河印象-地理篇

野夫:记忆中的花园

谭功才:粟 谷 坝

陈千恩:农村消失的那些事儿

龚先群:掌 墨 师

郑远宏:大支坪赋

龚若飞:童年旧忆-糗事篇

李宁艳:一个巴东山里女孩的成功逆袭之路


富硒美食     酌诗下酒山中岁月容易过

感谢你的关注,我在这里等你

投稿微信:f350304872

关注公号点击阅读原文,文章不错点击好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