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平:老屋记忆

陈平 硒园雅吟 2021-10-27


陈平,70后,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村民。现为恩施市英才学校老师,教书育人闲暇,以读书写作为乐,有新闻、小说、散文等作品散见报刊、杂志与公众号上。


老屋记忆

文/陈平



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母亲说乡下的那几间老屋垮掉了。母亲的声音有些异样的伤感。我捏着电话久久没说话,心头悄悄地掠过一丝冰凉。

那几间装满我童年故事的老屋就这样消失了吗?说是老屋,其实算起来也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老屋是父母自己动手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是他们一根木料又一根木料搭起来的。尽管只是三间两层的土墙瓦房。可它却见证了父母清苦中的坚守,见证了我们童年生活中那份苦难里的亲情,忧戚中的幸福。

四十多年前,我的父母为他们简单的爱情筑巢。在那个年代,在家乡这个穷困的山村,要自己盖几间那怕是简陋不能再简陋的土墙瓦房,也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决定要自己盖房子时,父亲花了一百多元钱,把远在十里山路外母亲娘家生产队里两间旧木房买了下来。他要用拆下的旧木料盖新房。那时,父亲白天在生产队里劳动,每天收工吃了晚饭后,父亲要去把拆下的木料扛回来。近十里的山间小路,回程全是上坡路,父亲扛一根木料回来往往要花费几个小时时间。母亲在家喂好了牲口,磨好第二天要吃的玉米面,就打着火把沿着那条他们不知用脚丈量过多少次的小路去接父亲。两人抬着长长的檩木,楼条,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从火把照亮的山路上走过,象两只衔枝筑巢的喜鹊。

父亲和母亲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后,所有的木料运回来,就连拆下的旧木门,旧窗格都运到位后。母亲把自己亲手摸大的一头猪卖掉,请来了筑墙的土匠。父亲除了加入到土匠的行列中扛夯筑墙外,他还要负责土场里挖土备土。每天晚上,土匠师傅们休息后,他还要把第二天要用的土挖好备足。母亲则要准备第二天工人们要吃的饭菜。那时的生活多简单啊,可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所需,第二天十几个工人要吃的玉米面,母亲要一个人推动那笨重的石磨磨好,还要一个人把成筐的土豆刨好皮。往往做好这些就已经是半夜了,她还去土场里看看父亲。帮他举一下灯,收拾一下工具,接他回来。

夯筑土墙不容易,劳动强度大,工序多,工期长。每筑好三圈后得歇工一段时间,要等下面的墙体干后才能继续往上续筑。歇工期间,工人们都回到各自生产队,父亲没有时间休息,他除了要在生产队正常出工挣工分外,只要有空闲,他就要用特制的木拍平整墙体,要在墙体干硬前把内墙外墙拍打得平整光滑。夯筑土墙过程最难的还是每天都要用树皮,塑料布来遮盖墙头,防止下雨淋坏新筑的墙体。那时家里根本没有成块的塑料布,父亲只好用树皮充当遮盖物,一块块树皮叠放顺着墙头铺开,上面还得用石头压住,压得稍轻就会被风掀翻。特别是夏天,碰上暴风雨天气,天说变就变,狂风暴雨常常让人猝不及防。父亲和母亲为抢在暴风雨前盖好墙头又急又累。多年后,母亲和我们说起这些危险,这些艰辛说得轻描淡写,但已懂事的我们是能体会背后的不容易,也能体会到父母艰辛中的幸福。

我的父母用艰辛与汗水浇筑的房屋竣工的那天,他们把屋里简单地夯平后,母亲请她的大哥帮她筑好一个土灶。就把几件简陋的行李搬进了他们的新家。后来,母亲回顾起搬家,脸上依然还是那种富足的表情。尽管只有两床被子,一口木箱,一口大铁锅,几只土碗。他们还是买来一挂鞭炮,在鞭炮的爆响声中,日子仿佛隆重地掀开了新的一页。那天,在他们的新屋里,父亲就着母亲为他炒的一盘土豆丝,喝了满满一碗苞谷酒。

那时候,山村里很贫穷,我家也不例外,可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老屋总是塞满温馨。院坝前,不知母亲从哪里找来了那么多的各种花草,没有精心砌成的花坛,花圃,野花们就那样随意地,自由散漫地开放。离院坝稍远的地方,母亲也会种上几株黄瓜或者芸豆,每到夏天,那些绿色的枝蔓就顺着搭成的架子攀沿而上,郁郁葱葱的在老屋前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修长的黄瓜顶着一朵小花,芸豆的红花一串串,像点缀在绿墙上的风铃。夏天放学后,我们总爱搬张小木桌坐在院坝里做作业,只要一抬头,就可看见夕阳返照在院坝前的花墙上,整个老屋也就罩着一层温暖惬意细纱一般。

山村里的火塘,就算是农家的会客厅了,尽管农活再忙,母亲总是把它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童年的记忆里,火塘屋经过岁月炊烟的抚摸,土墙早已失去了它的本色,屋内的木板装成了隔墙上父亲总是别出心裁地还要用木板钉上搁板,上面摆些他在山沟里捡来的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或是在山岩上挖回的树根。母亲是个干什么都爱好的人,总是反对父亲在屋子里钉些不好看的钉子,搁上木板。母亲嘴里总是不停地嘀咕父亲不爱整洁。逢上过年过节,母亲就到村里小学校去要回好多的旧报纸,调上些浆糊,把柴火熏黑的屋子糊得亮堂堂的。等我们兄妹大些后,这个活就成了我们每个年节前的必修课了。我们也十分乐意去做,撕下旧的报纸,把墙壁上的灰土扫干净,弟弟妹妹们忙着打浆糊,一间屋的四壁都换上新贴的报纸,满屋顿时亮堂起来,我们一家子也就换上一种崭新的心境。记得那时候,我们兄妹三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认贴在墙壁报纸上的字。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出题,谁找字词,出题人,报出一个字,或是一个词,一个成语后,另外两人就满墙壁找。找到后的欢呼雀跃,满屋的欢乐。

老屋的那间紧挨着火塘的房间,是厨房,我们当地一直习惯称作灶屋。我大舅用筑墙的土筑了一个很大的灶台。长年的烟熏,灶台早已失去了它的原色。童年时,我们最爱坐在灶门口帮母亲往灶膛里添柴,记得那时母亲告诉我们最多的一句话:“火要空心,人要忠心”。把柴要架起来,这样的火才旺才有力。这些最朴实的话一直存放在我们大脑,时时回响。母亲还说,火是可以笑的。让我们观察,柴草真的在灶堂里欢快地燃烧,火苗高兴地舔着锅底,发出滋滋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兴奋起来,高兴地冲着母亲喊:“火笑了,火笑了!”因为母亲说过,只要听到灶火笑,就会有客来,就会交上好运了。

我们爱守在灶台前还有一个原因,母亲常常不是在灶膛里埋几颗土豆,就是把刚从地里扳回来的玉米棒子烤在灶膛里,那种诱人的香就是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撩拨着我们的味觉。况且还有母亲从灶膛里用火钳夹出透香的棒子后,捧在手掌里,拍去了柴灰,随手用根筷子插在玉米芯,递给我们时那一脸喜悦,我们跳着蹦着就象得到一份至高的奖赏。另外青辣椒和新鲜的茄子埋在灶膛里,翻动一圈后,夹出来,母亲把热腾腾的烧辣椒烧茄子撕在碗里,撒上盐拌了酱油,洒些葱花就成了父亲最好的下酒菜。到了腊月,灶火头上就变得热闹起来,腊肉、干豆腐、刚做的柿饼都挤挤搡搡地站在灶台头上的木架上。它们父母一年辛勤的收获。木架上的东西越沉,父母们心里就越踏实。而我们却眼盯着父亲在某个赶场的日子里为我们买回的一封鞭炮,几个炮仗。父亲怕它们受潮,就用绳拴着高高地挂在灶门口的墙上。这些东西在墙上仿佛就那么望着我们笑,我们就扳着手指头计算过年的日子。

记忆中的这一切,都在母亲给我的一个电话声里又重新鲜活起来。那些清贫中的欢乐又象潮水般地在我心底涌了上来。可是,老屋却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一片废墟。我多想再一次回到那糊满旧报纸的火塘,听母亲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们出一道道谜语;我多想还守候在灶膛口,再听听柴火欢笑的声响;我也想回到我和弟弟住的那间小房里,看看板壁上我们用木炭随手的涂鸦;兄弟俩再一次挤在那张小床上漫无边际的梦想。然而这一切都永久在留存在记忆的深处,任由时间去发酵……

故乡的老屋完成了它的使命,母亲说,请个挖机平整后又是一块好田,到时她会种上玉米,种上蔬菜。我的眼前立即就又一遍生机盎然的景象。


—END—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莫吟儿:《硒园雅吟》投稿事宜

张仁贵:错过(组诗)

龚若飞:与青春同行

野   夫:讲故事的手艺人

乔紫叶:我们的爱

张正宿:父亲的手艺

谭功才:词语的秘密-老鸦子

邱令钟:且饮巴东一杯茶

黄   永:窗户向北开

郑远宏:烟酒茶之酒赋

向清华:大山深处是老家

陈  平:赴一个盛夏的绿葱坡之约



喜爱美食点击阅读原文不错点击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