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淑:不曾忘却的记忆 (三)
张维淑, 湖北省武汉市人,1968年毕业于“武汉第一师范学校”,69年3月分配到巴东县沿渡河镇堆子场中小学任教师,一年后(1970年)调县广播站任播音员,1982年2月调恩施州科委(后改为科技局)工作,直至退休。
相关链接 ➩ 不曾忘却的记忆(一)
不曾忘却的记忆 (三)
文/张维淑
学校终于放暑假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收拾好回家的行李,在沿渡河中心小学当老师的同学也在等我,我们约好一起到县城坐船回家。
由于正芳同学回去结婚一直未来,这次步行到沿渡河就我一个人,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这35里山路不仅上上下下难走,还要过几道河沟,特别是要过一座铁索桥和一个简易的木头桥。上次进堆子场时,凡是危险的地方都是那个背脚牵我们过去的,这次我一个人走,心里很有些害怕。
铁索桥是由几根铁索和铺在上面的木板组成的,两头挂在岸边的悬崖上,刚上去走的时候还好,再往中间走桥就晃动起来了,越往中间走,桥晃动得越厉害。下面是湍急的河水,我眼睛不敢往下看,生怕掉下去了,两只手紧紧抓住缆绳慢慢地往前移,这样总算过去了。更可怕的是那座简易木头桥,只是用几根圆木头搭建在岸两边的桩子上,上面既没有铺板子,两边也没有扶手,走在上面就象体操运动员走独木桥似的,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被水冲走。我上去走了几步心里发慌又退了回来,始终没有这个胆量一个人走过去,只好坐在岸边等,盼望有人过路将我带过去。等了好久,终于来了个人要过桥,我请求他将我牵了过去。
到达沿渡河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和在沿渡河任教的同学一同登上碗豆角小木船,随着神农溪的急流漂游到长江,然后到达巴东县城。
由于处在暑假期间,巴东到武汉的船票有些紧张,排了一天的队好不容易才买到了船票。第二天上午我们照常登上了客轮,起航向武汉方向驶去。那年长江里的水很大,听说上游下了暴雨,江水在不停地上涨,当轮船开到宜昌后停靠不走了,说是上游洪峰要下来,暂停抛锚,等待通知。这一等竟是三天,我们只能在船仓里睡觉或是上岸到宜昌街上逛逛。到第四天轮船才起航,等我们到达武汉的那天离我从堆子场出发已过去了8天时间,感觉回趟家真难啦!
一个月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我和正芳又启程回到了堆子学校。由于在那里度过了一学期,第二学期就不觉得那么陌生了,时间也觉得过得快多了,一晃就到十一月份。一天谭老师找到我说,区教育站来电话了,要抽调我到沿渡河区里帮忙搞征兵宣传工作,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我当时想区里那么多单位那么多人,怎么从这么远的地方抽调我去帮忙,谭老师也不大清楚,只是叫我听从安排,赶紧收拾收拾到区里去。
到达沿渡河后我才知道,11月份征兵工作开始了,区里为了加大征兵工作的宣传力度,决定在沿渡河中心小学抽调一名教师配合区广播站搞好这次征兵宣传。于是区里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到沿渡河小学找到在那里任教的我的两个同学,希望在他们中抽调一个配合区广播站完成这次征兵宣传工作,然而他俩积极推荐了我,说我普通话说得好,嗓音又好听,在学校期间还是校文艺宣传队的成员,最适合做宣传工作了。于是区里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样我才被抽调到区里来帮忙搞征兵宣传工作。
— 未完待续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