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语》2024年47卷第1期目录、摘要

分享 语言科学 2024-04-11

目 录

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研究的守正创新

关于翻译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许钧
智能时代翻译之可为可不为
王克非
新技术语境下翻译文化研究何为?
宋炳辉
当下翻译批评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刘云虹
语言研究

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及其研究
戴曼纯
汉语到底有没有冠词?
孙崇飞, 王恒兰
汉语“有”的语义基元“存在”及“领属”义的来源与特征
薛宏武, 闫梦月
汉语“(NP1)对(于)NP2之N<X>”格式的第一批用例及其语码复制现象
潘世文
复杂存现句的认知机制——基于提取和激活模型的视角
黄均
政治话语中的趋近化和间离化——对哈萨克斯坦2022年国情咨文的批评认知分析
高鑫, 孙冬阳
语义—语用接口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等级形容词的习得研究
徐彤, 冯硕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路径探索
石欣玉, 黄立波
形象学视阈下德译《浮生六记》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研究
付天海, 赵轩
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的伦理归途
胡作友, 彭九州
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网站读者书评的考察
龙晓翔, 胡牧

摘 要


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及其研究
戴曼纯

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在发生重大变化,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本文试图阐述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状况,厘清数字与非数字语言生活两种概念,分析数字语言生活的主要特点,如语言主体、群体的动态多变,语言形态的创新迭代,语言生活场域的拓展等,探讨研究方法的优化,指出问题与挑战。数字语言生活对语言的使用、发展和规范产生难以估量的冲击。数字语言生活研究能助力语言治理,构建数字空间开放包容、和谐高效、多元平等、规范的语言生活模式。
汉语到底有没有冠词?
孙崇飞, 王恒兰

针对汉语有无冠词的争议,本文在考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从六个方面论证,汉语里弱读的“这”和“个”并不符合冠词的跨语言定义标准,进而不支持“有必要把冠词单立为汉语的一个词类”的主张。
汉语“有”的语义基元“存在”及“领属”义的来源与特征
薛宏武, 闫梦月

文章从概念基元“存在”在汉语里的词汇表达、“领属”的原型特征及其来源出发,通过个体与系统发生学、句法语义及认知等维度,证明了“有”的“存在”义先于“领属”义是内在的绝对的,即其语义基元是“存在”而非“领属”。在此过程中,文章深入挖掘了“领属”的概念语义及“有”字领属句的特征:“领属”是人类自我中心的体现,主观性显著,是基元“存在”的次范畴化的产物,其次范畴化方式是对“存在”的经验或文化构型。“有”字领属句的显著特征是一定以“存在”句作为它的底层。此外,文章还简要说明了“存在”是“有”的基元的价值,可经济、直观、与语感相宜地刻画或解释相关事实或现象。
汉语“(NP1)对(于)NP2之N<X>”格式的第一批用例及其语码复制现象
潘世文

一般来说,以口语(包括双语社区)为对象的研究通常无法找到语法化的真正“源头”。“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所诱发的书面语的语法化,却存在着发现某一语法化项直接“起点”的可能性。基于这一理念,本文对“(NP1)对(于)NP2之N<X>”这一格式的来源进行了专题考察,确认了其真正“起点”(第一批用例),并尽可能详尽地描写其“语码复制”现象。文章认为,这一格式是对日语“(NP1)NP2ニ对スルN<X>”格式的语码复制,其最早一批用例出自《日本国志》(1895)、《论强权》(1899)及《译书汇编》(1901)等日译汉文本,并在文言文本中完成了其语法迁移过程。由于译者采取的语码复制策略有所不同,所以在目标语言中形成了大同小异的两种次类。本文可以为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案例。
复杂存现句的认知机制——基于提取和激活模型的视角
黄均

汉语中的复杂存现句较为特殊,表现在其内部成分的限制性,句法和语篇上的特殊性。前人主要从句法的角度探讨了上述三个层面的特征,但未能很好揭示其相互关系和内在动因。本文从概念结构和认知处理的相互关系出发,有利于将各种特殊性纳入一个统一的解释方案。本文提出复杂存现句的各种特征背后反映了提取和激活这一认知机制。在该机制下,复杂存现句的结构、加工处理和语篇三者并非相互分离而是相互协作。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汉语的“二元共享”现象以及英语中的“融合现象”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政治话语中的趋近化和间离化——对哈萨克斯坦2022年国情咨文的批评认知分析
高鑫, 孙冬阳

趋近化是在话语空间中实现符号距离缩减的话语策略,间离化是增加或维持符号距离的话语策略,它们都可在语篇中实现自我合法化和他者去合法化等语用目的。本研究将趋近化和间离化同时融入符号距离调节的理论框架,以哈萨克斯坦2022年国情咨文为例,分析两种话语策略在政治话语中所依托的词汇语法表达,阐释与之相关的认知机制,解读话语意义,并尝试揭示它们的意识形态效果。本研究丰富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也为政治话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语义—语用接口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等级形容词的习得研究
徐彤, 冯硕

本文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语义—语用接口上等级形容词的习得情况,以及伤面子语境如何影响形容词在否定句中的推导,旨在丰富对语义—语用接口上二语者语用推导能力的认识。本研究采用两个可接受性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二语者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实验一)表现出与母语者相同程度的否定语义加强和极性不对称性。然而,在伤面子语境中(实验二),二语者出现了与英语母语者不同的表现,且此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伤面子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期望为语义—语用接口上的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者语用推导能力研究带来新的借鉴。
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路径探索
石欣玉, 黄立波

本文在翻译学与形象学的跨学科研究现状基础上,明确并完善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路径,阐释其研究内涵,确定其研究范畴、对象及焦点,并提出该路径的具体研究方法。作者指出,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路径是以描写翻译学为基础,以翻译与形象的互动关系为核心,以文本分析为手段,借鉴形象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从形象学视角对相关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探究翻译本质的一种方法论。在该路径中,研究对象可包含文学及非文学文本,研究焦点可包括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研究方法涉及分别以阶段研究、主体研究和产品研究为导向的方法,既关注形象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也关注翻译对形象建构、传播和接受的作用。
形象学视阈下德译《浮生六记》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研究
付天海, 赵轩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自传性散文随笔,文笔古雅简练,内涵丰富深邃,兼具高度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德国汉学家赖内·史华慈于1989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德译本完整详尽地展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同时补充了丰富的副文本信息。从形象学视阈出发阐释德译《浮生六记》副文本和正文本内涵,对于探究译著所构建的中国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文化价值。
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的伦理归途
胡作友, 彭九州

翻译研究在由规范到描写的转向中,出现了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的分野,两个世界的内涵与研究侧重呈现明显的矛盾。学界对这一矛盾研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人们往往注意到两个世界的对立性,却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对两个世界的简单切割或机械叠加都可能带来错误的认识,无益于翻译研究的良性发展。应然世界在规范性研究中追求翻译标准的理想化和普适性,实然世界在描写性研究中意在提炼翻译理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两个世界是动态持续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道德和价值作为理性伦理和实践伦理自然促成了两个世界的连接与互动。借助翻译伦理,两个世界联手走向价值归途和实践归途,完成道德与价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使命。
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网站读者书评的考察
龙晓翔, 胡牧

为了从读者视角考察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英语译介作品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通过Python收集海外网站上读者评论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其一,海外读者评论主要集中在《青铜葵花》和《马燕日记》两部作品上。其二,包含家庭、教育、爱等全球性永恒主题的作品较易获得读者共鸣;而叙事性、价值观及写作技巧等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其三,译者越来越“显形”。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价值与重要性日益受到读者关注。基于上述数据分析,从必然与偶然、题材与内容、作者与译者三个角度探析了两部作品成功的原因,并从创作、翻译及传播等层面为中国儿童文学译介提出建议。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来源:外国语
1.语言学书单
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成果速递
国外语言学研究速递——神经语言学及临床语言学书单
语言学研究成果速递:语言学联合书单202311
语言学研究成果速递:语言学联合书单202310
语言学国内研究成果速递:语言学联合书单202309
语言学国内研究成果速递:语言学联合书单202308

2.语言学期刊
《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5期目录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和论文提要
《外语教学》2023年第6期目录
《外语电化教学》2023年第4期目录
《外语界》2023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语言学SSCI国际期刊投稿指南

3.招聘资讯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年招聘公告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招聘启事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人才招聘启事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招聘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招聘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招聘公告
北京语言大学招聘公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