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入围作品:卢承德《世俗生活在南方(苏州记忆)》

人文奖 阮义忠摄影中心 2022-10-02

卢承德

老年摄影爱好者

参展经历:

2011年10月《迎世博十人展》苏州姑苏区市民活动中心

2013年9月《老城厢的苏州人》平遥摄影节《哦》联展

2015年11月《老城新事》丽水摄影节《直视的痛感》联展

2017年7月《苏州小巷前世今生》苏州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个展

2017年9月 《吴语浓》平遥摄影节《市井方言》联展

2017年12月《老城厢的苏州人》宁波中外摄影六人展





《世俗生活在南方(苏州记忆)》及作品简介



苏州是我居住地,因退休前在建筑公司工作,故对建筑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是曾经遍布苏城老宅和古建筑。然而时过境迁,城市如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苏州的老民居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这种变迁,不仅仅是古建筑,老民居的拆迁和消失,而且使得留守在老房子里的老人们过去那种优雅、精致、淡定、崇文的传统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在流失。


几年来我在拍摄老房子的过程中,了解到居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内心还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对传统生活既留恋,又对现实生活有抱怨。


我尝试如何把他们内心活动的状态用影像有效的表达出来,抓住现实生活中仅有的尾巴,记录他们的世俗生活,努力把我对他们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神态记录下来,甚至把他们有点惘然 、有些烦恼、又很无奈的状态表现出来。或许那样才能表现他们对住在老城区 老房子里的真实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本质。


△ 二位老人在弄堂口欣赏自己培植的微型盆景。2008年5月摄于西中市。


△ 女孩在苏州工厂工作三班倒。虽说辛苦,但工作流程简单、环境好,不想从事其他工作。2011年10月摄于齐门大街。


△ 小巷里的居民傍晚喜欢出来乘风凉,站在门口看看报纸,“看看野眼” 。2008年7月摄于五爱巷。


△  小巷深处的老宅里挂了一幅透明的苏州刺锈,映照出含情脉脉的姑苏情调。  2015年1月摄于邾长巷。


△ 平江路上一家小店门前的一块镜子折射出对面扭曲了的老街现状。2014年10月摄于平江路。


△ 平江路是苏州历史文化街区,晚间还是有不少游客居民在街上游览散步。2014年10月摄于平江路。


△ 在大公里跳广场舞的市民。2016年6月摄于大公园。


△ 在老宅居住多年的妇女,有个乖巧、爱学习且省心的女儿,可丈夫开长途货运车,让他时时牵挂担心。2009年4月摄于小石子街。


△ 年轻人因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又没有特别的技能,正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发愁。 2009年4月摄于潘儒巷。


△ 老人子女都在美国,条件优越,但他坚持一人留在苏州祖传老宅里居住。老人告诉我,苏州是他的出生地,老祖宗在这,他也要在这里终老。2010年7月摄于混堂巷。


△ 老人年轻时支援国家三线工程,远离苏州,夫妻聚少离多。退休后回到苏州,妻子已经去世了。我见到他的时候总在独自饮酒,卧室里挂满了妻子年轻时的照片。2011年11月摄于新桥巷。


△ 老先生年轻时是洋行高级职员,现一人独居,日常生活由其孙女每天前来照顾。平时喜欢听京剧,马连良唱的《空城记》是他的最爱。2007年12月摄于北五泾浜。


△ 老宅里的老人们都很友善。老阿姨好奇地问我:你拍这些照片有什么用呀,我说:孩子怕我得老年痴呆症,就学了摄影作为消遣呀。她说:你的孩子真好。 2009年3月摄于大新桥巷。


△ 老阿姨全身心投入广场舞,后面的老人也在认真学着跳。2012年4月摄于大公园。


△ 老哥俩在丁香巷口足膝谈心。2016年12月摄于平江路。


△ 老铺子古董店里写字的老板与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摊贩与行人,构成了一幅老宅与老街的风景画。 2008年3月摄于山塘街。


△ 弟弟和哥哥住在祖传的老宅里。几年后我回访时得知其兄弟俩都因病离世了。2008年5月摄于西中市。


△ 每次去响水涧拍照,总能见到阿婆站在家门囗观望来去行人。我曾向她打听响水涧一家老虎灶茶馆的女主人的事,阿婆记性可好啦,一一向我道来。 2011年9月摄于东山响水涧。


△ 居民晒的衣裳影子。2016年12月摄于平江路。


△ 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喜欢苏州这个地方。经营夜市小食摊,打算长期定居在苏州。2010年9月摄于富郎中巷。


△ 阿姨沉醉于单人独舞,回往过去的年华。2012年11月摄于大公园。


△ 阿婆看着眼前这位穿戴入时的年轻女子,或许想起自己也曾经年轻貌美过。2008年5月摄于宝林寺前。


△ 阿婆眼睛高度近视,但每天坚持读报纸。我说:你这样看报纸很吃力呀!她说:习惯了。 2009年9月摄于侍其巷。


△ 阿婆对我说:她出生在这幢老宅里,平平淡淡走过了自已的人生,就像这杯白开水。 2008年7月摄于西中市。


△ 窄弄里,新老苏州人擦身而过,都有着自已的生活取向。花窗的影子映在墙上。2009年11月摄于东麒麟巷。


△ 通常老宅里的客厅还是几家邻居共用的厨房,各占一方小天地,而画面中三户邻居和睦相处,把小小客厅统筹了一下,各家的厨房日用炊具归类统一放置,这样节约了场地,增加了生活活动区域。 2011年6月摄于宝林寺前。


△ 卖花阿婆为买花的小女孩儿带上腕花环。2016年8月摄于平江路。


△ 苏州人家的孩子,会玩耍也会思考。2015年6月摄于蠡墅老街。


△ 苏州人过去传统的早点,大饼油条。 2006年3月摄于双塔菜场。


△ 苏州大公园是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2017年1月摄于大公园。





摄影师问答



Q1: 你的作品《世俗生活在南方(苏州记忆)》入围了2018年的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你现在的感受是怎样的?


入选后主要还是激励我在有生之年要把这个专题坚持做下去,争取为周边普通人群多留下点影像资料,或许给后人会有所启迪和回忆,这也是我学拍照的初衷。



Q2: 你是什么时候,怎样接触到摄影的?


我70岁(2005年)开始学拍照的,当时孩子们主要怕我得老年痴呆症,然而通过十多年的拍摄实践后,已不单纯是防病健身了,更是其乐无穷了,而且接触了广大人群.了解了社会,进一步感悟了人生,拍照已成为我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Q3: 这组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你为何选择这个题材?


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让我们只能看到为生活而涌动的人潮,但如果仔细看去,特别在苏州老城区里却还是保留了不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我有着太多的留恋,面对变化我有着更多的惋惜和无奈,因此我用影像留下了这些记忆。


尝试把老城厢里苏州人的生活样式和他们的内心活动状态,用影像表达出来.我记录了对他们既熟悉又有点别扭的瞬间,或许那样有可能表现他们对住在老房子里的真实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本质。这也是我十多年来坚持选择拍这个题材的主要原因。

 


Q4: 《世俗生活在南方(苏州记忆)》的创作持续了多久?在创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从2005年开始学拍照就拍身边熟悉的人、事、物至今已有十多年了, 在拍摄过程中老宅里的主人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会热情介绍老宅的过去和现状,对室内的摆设、生活用具都会津津乐道逐一向我介绍,有时他们还会取出家中珍藏的文物或家谱、房契等向我展示,并讲述其中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这些无一不显示了苏州老宅里的人们特有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唯一遗憾的是最近我去回访他们时有的老人去世了、有的屋空人走了、有的干脆老宅已变成一堆废墟了.这使我茫然也使我无法跟踪拍记下去。



Q5: 这组作品会继续创作下去吗?有其他作品的创作计划吗?


这组图片肯定会继续拍记下去的,我想把过去拍过的这个专题中几百家苏州老宅人家中选出100家再去逐个回访,现已回访了七十多家,然而为每家人家编一组照片送给他们,有可能的话自费、自编一本影集小册子回送给每户人家留念。今后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有可能去拍些苏州近郊古镇上的乡土人文片子,或许可以城内城外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Q6: 你如何理解“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的“人文”二字?


阮义忠老师的摄影人文涵意很深,一时还无法深刻理解,或许”人文”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15组获奖作品的完整介绍与摄影师问答。


如果你对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获奖作品等等有什么想说的话,都可在下方留言。截至下一篇推文发布时,留言点赞最高者将获得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画册一本,下一次推文中将公布结果。


截至本篇发布时,上一篇推文点赞最高者为:允许,请私信后台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我们邮寄画册。





编辑 | 进化  王闹闹



【赛事详情】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揭晓 15组作品获奖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征稿启事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推荐委员会成立

往届回顾 | 如果你不知道拍什么,看这篇


【评委访谈】

阮义忠:我希望对象会觉得被我拍到是幸运的

布莱恩·坎贝尔:我对第二届人文奖的期待很高

严志刚:阮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老土”吧

傅拥军:如果觉得流于表面,那就去里面看看


【获奖者访谈】

冯君蓝:现代人绚丽的表相下,是精神与灵性的废墟

钱海峰:春运路上的苦难与浪漫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凌飞访谈


感谢人文奖支持媒体(及自媒体公号):新浪图片 看见 大众摄影 头图会 数码影像 头条图片 色影无忌 谷雨计划 图虫 快拍快拍网 摄影之友 影像视觉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理想国



▽ 戳“阅读原文”,进入赛事官网了解更多赛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