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苗怀明整理:2019年新出中国古代小说论著要览(闭门说书之五)
说明:
本文编写目的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学术信息,凡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曾介绍过的新书,不再重复,参见文后链接。
1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编,主要内容为包括:小说的孕育、传奇小说的诞生和发展、白话小说的兴起、传奇小说的演变、明代章回小说的成熟和发展、明代话本小说的发展清初小说的繁荣、清代前期小说的变迁和艺术高峰、清代后期小说的衰落、清末小说的转型。这部专著从秦汉志怪讲起,至清末小说转型结束,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类型和特点,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作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时,不仅从文学本身寻找其进行的线索,而且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进行分析,并从其相互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阐明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
目 录
导论第一编 小说的孕育第二编 传奇小说的诞生和发展第三编 白话小说的兴起第四编 传奇小说的演变第五编 明代章回小说的成熟和发展第六编 明代话本小说的发展第七编 清初小说的繁荣第八编 清代前期小说的变迁和艺术高峰第九编 清代后期小说的衰落第十编 清末小说的转型参考文献后记
2
该书介绍了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等六本重要的小说作品,每一部都是中国白话文学五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著作,而在夏志清教授结合比较文学与新批评学术训练的分析之下,处处饱含洞见,启迪深思。夏志清教授此书对这些作品的探讨重在阐释。围绕着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常常存在许多版本和历史问题。夏志清教授不求一一澄清这些问题,而是从这样的研究中提取最需的资料,为对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赏服务。
目 录
经典之作 白先勇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三国演义
第3章 水浒传
第4章 西游记
第5章 金瓶梅
第6章 儒林外史
第7章 红楼梦
附录 中国旧白话短篇小说里的社会与自我
注释
中文版校订余话刘绍铭
3
该书主要介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经魏晋六朝发展,到唐代走向成熟和繁荣的背景下,晋唐时期文言小说作者的思想和行为深受其影响;宣佛小说作为这期间文言小说的一大类别,表现出明显的随时代奉佛风气不同而演变的轨迹;仙道类小说随着道释交融的进程,表现出不断释家化的倾向;魂游地狱故事和三生轮转故事,表现出向结构小说框架和叙事世俗化方向发展的轨迹。深入探索这期间文言小说的嬗变规律,对于深入认识小说发展规律、重构小说史意义深刻。
目 录
导论第一章 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及佛教与士人的关系范式第二章 晋-唐时期宣佛小说的演进之迹(一)第三章 晋-唐时期宣佛小说的演进之迹(二):时代奉佛风气与宣佛小说的演进第四章 道释交融与晋-唐仙道类小说的释家化第五章 魂游和轮回:晋-唐文言小说两种故事叙事模式的演变参考文献后记
4
内容简介
汉唐小说在文体构成上“杂糅众体”。目前学界多关注史传、诗歌、辞赋等与汉唐小说之关系,公牍文、书牍文、祝文等文体则较少关注。该书在对融入汉唐小说“众体”统计、分类的基础上,考察其融入汉唐小说的具体方式;以叙事学和文体学交融的视阈,剖析各“文体”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揭示其融入汉唐小说的原因、规律;最后比较“众体”在汉唐小说中的组合方式,探讨汉唐小说文体建构的特点,及汉魏六朝小说过渡到唐传奇的深层原因。该书的价值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将学界甚少关注的多种文体纳入汉唐小说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可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演变规律;第二,公牍文、书牍文、判文等对汉唐小说的渗透,影响了小说文体的嬗变,甚至新文体的衍生。考察汉唐小说对诸文体的“跨界借镜”,有助于推动古代文体研究的深入。
目 录
绪论第一章 史传与汉唐小说第二章 论说文与汉唐小说第三章 书牍文与汉唐小说第四章 公牍文与汉唐小说第五章 祝文与汉唐小说第六章 诗赋、骈文与汉唐小说第七章 碑铭文与汉唐小说第八章 词、判文与唐代小说第九章 唐代小说对汉魏六朝小说的吸收第十章 “文本”的会通与汉唐小说的生成和演变结语主要参考文献
5
该书以唐代传奇《板桥三娘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解析和比对欧洲、西亚、印度等相关古代传说,探究《板桥三娘子》的故事原型;通过考论其作者,剖析故事内容及细节,综合论述了故事的写作背景和史料价值;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板桥三娘子》的传播及变迁,分析了中国、日本变形故事及其背后的变形观,是一部集可读性与研究性于一体的学术作品。
目 录
总序一总序二序第一章 故事原型第二章 《板桥三娘子》及其故事背景第三章 中国的变形故事第四章 日本的变形故事结语附论一 《出曜经》遮罗婆罗草、《毗奈耶杂事》游方的故事及其同类型故事附论二 《板桥三娘子》校勘记附论三 浅谈古希腊的变形观
6
该书以明清小说在当时的接受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古籍版式、插图风格、文人阅读习惯与收藏风尚的变迁,分析明清世人的小说认知和阅读行为。本书的讨论也并不止步于书籍,还力图以小见大,素描中国历史文化的复杂肌理,为读者提供了更绵长的思考空间。
目 录
中译本序原版序第一章 小说和语境第二章 作为文本的小说第三章 作为工艺的文本第四章 作为艺术的工艺第五章 作为文本的艺术结语 新情境,新文本参考文献附录致谢译后记
7
该书以“明清小说”为研究对象。明清之际,不仅是小说艺术本身日臻成熟,及至巅峰的发展阶段,也是小说家更为自觉与明确地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输出公共或个体伦理意识的时期。无论是章回体小说,还是拟话本小说,抑或是文言小说,在形象设计、结构安排、情节设置等叙事层面,我们总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文学符号以表达伦理观念的倾向与努力,而在模仿说话人声口与文末论、赞等“次级叙事模块”中,这种倾向努力尤为明显。可以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伦理叙事的典型。 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引入古典叙事学领域可令我们在一个新的维度上去考察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实践,进而更为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古典叙事作者与批评者在“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方面的得与失。
目 录
第一章 拟话本小说的伦理叙事第二章 章回小说的伦理叙事第三章 明清文言小说的伦理叙事
8
内容简介
西湖小说以独特的空间地域性在中国古代小说目前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文学地理研究价值。该书从杭州西湖的地域性方面,深入探讨了西湖小说兴盛的原因,“湖山-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西湖小说中放生、泛舟等西湖风俗与杭州城市生活情状,西湖诗词大量融入导致的西湖地域审美特质,西湖祈梦与科举胜地、情爱之梦与江南佳丽胜地、失落之魂与杭州政治中心变迁等诸多关系的论述,令人眼前一亮。
目 录
序一序二绪论第一章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地域因素第二章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题材的地域特色第三章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艺术特色第四章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与科举文化研究第五章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与文学地理研究第六章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局限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一览表二、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梦境与西湖诗词统计分析一览表三、明末清初以“西湖”为名号且与小说有关的文人一览表
9
该书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1842—1948年《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研究语料主要包括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翟理斯、乔治·苏利耶·德·莫朗、弗里德里克·赫尔曼·马汀斯、禧在明、卡彭特、邝如丝和林语堂等人的《聊斋志异》译介,其中相当一部分以前未被挖掘。研究表明,虽然这一时期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各具特色,但也具有鲜明的共性:归化是主流译介策略,且译介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操纵现象。
目 录
序前言第一章 《聊斋志异》英语译介概述及研究综述第二章 《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历史文化语境分析第三章 郭实腊译介《聊斋志异》第四章 卫三畏译介《聊斋志异》第五章 梅辉立译介《聊斋志异》第六章 阿连壁译介《聊斋志异》第七章 翟理斯译介《聊斋志异》第八章 禧在明译介《聊斋志异》第九章 乔治 苏利耶 德 莫朗译介《聊斋志异》第十章 弗里德里克 赫尔曼 马汀斯译介《聊斋志异》第十一章 弗兰西丝 卡彭特译介《聊斋志异》第十二章 邝如丝译介《聊斋志异》第十三章 林语堂译介《聊斋志异》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10
该书运用阐释学翻译理论,在通过对伊藤漱平版 《红楼梦》三个版本(1958全集本、1973奇书本、 1996 Library本)展开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建立了章回 、隐喻等小型语料库,并采取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系统性地梳理与论证了伊藤漱平 《红楼梦》日译本特色以及三个版本的演化过程。兼与金波陵一《新译红楼梦》进行横向比较也是本书特 色之一。另外,该书对“逐语译”与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之间的关系、“逐语译”与日本近代翻译 观形成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做了探索性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第二章 伊藤漱平《红楼梦》回目翻译研究第三章 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研究第四章 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注释研究第五章 文体差异与典型人物阐释策略第六章 “逐语译”与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第七章 伊藤漱平《好了歌》日译研究第八章 阐释间距与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的演化第九章 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翻译特色及接受参考文献【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