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爱靖(小爱)
儿童教育领域工作18年,贝格尔研学首席课程设计师,自然体验师,奥尔夫音乐培训师,《跟妈妈玩童谣》图书作者,信剧团(一人一故事)成员,4岁女孩的妈妈。
10月21日20:00,小爱将在“半妈”群内做线上分享,三大分享主题由您投票决定哦,收听方式请见文末。
在成为妈妈之前,许爱靖觉得自己会是位“完美妈妈”。那时的她,已经在儿童教育领域工作了十四年,当过幼儿园老师、绘本馆馆长、自然教育营会带领者、奥尔夫音乐培训师,她了解各种教育流派与理念,熟悉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并有着与孩子相处的丰富经验。
“我有技术、有经验、有耐心,怎么可能不是完美妈妈呢?”许爱靖说:“但是生完孩子之后,我知道,我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妈妈。”
做不成“完美妈妈”的许爱靖,却比当妈之前更能理解父母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使得她在职业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换位思考与觉察。而她把在教育上的专业积累,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小爱的妈妈是位小学老师,从初中开始,小爱就经常去给妈妈班上的孩子们上课。在90年代的乡村小学,音乐课、体育课都是不会上的副课,她就把自己在初中学到的体育游戏、歌曲,教给比她年龄小的孩子们。小爱说从很早开始,她的理想就是当一位被孩子们信任与喜欢的老师。后来,她在大学选择了幼师专业,毕业后便进入幼儿园工作。每天跟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游戏,是她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但是,当老师的过程中,她也察觉到一些教育方式以及自身能力上的不足:比如,她并不满足于按照固化的教案去教课,希望有更灵活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在音乐律动、户外自然等方面,她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还不足以给到孩子们好的支持。于是,她每年都会报一个培训班,花一两个月的薪水去学习一门新技能,在这期间,她参加了奥尔夫音乐培训、自然体验师培训、“一人一故事”戏剧工作坊……这源自于她内在自我成长的驱动,也是她对更好教育的一种追求。2010年,她结束了在幼儿园的任职,到一家儿童绘本馆里工作,后来又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自然教育和研学旅行机构。那些先后出现在小爱生命中的音乐、自然、戏剧、绘本、旅行,开始与教育相融,以不同的元素组合,让她具有了更多跨界的身份:她会带领音乐、自然、绘本等主题的工作坊,会研发青少年游学的课程,她还是“一人一故事”剧团的主力成员。2016年,小爱成为了一位妈妈,原本在教育上的探索、积累,此时却成为她的枷锁,使她陷入到深深的焦虑中。在她原本对自我角色的设定里,她应该是一位带着满满的爱与接纳的母亲,应该随时保持情绪的平和,给予孩子最正确的回应。但她却发现自己离预想的差很远:她会情绪失控,会对孩子生气,完了之后又会使劲地“戳”自己:“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做不到?!”身份的转变,也带来深入思考与内在蜕变。小爱说,她渐渐认清“人是有局限性的”,不仅体力、精力有限制,情绪也不可能一直平和。她也慢慢接纳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局限性:再理智的母亲,即便有再多专业的知识,当她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没办法完全置身事外。“当孩子哭泣时,我理性地知道,孩子哭很正常,科学的方法应该如何应对。但我情感上就是很焦虑,就特别不淡定。这让我意识到,当你身份变化时,你不可能永远在那个客观里。”放弃了做“完美妈妈”的小爱,从产后的抑郁里走了出来。她不再强行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什么样,如果情绪失控了,她不会刻意隐藏,而是跟孩子说:“妈妈现在需要冷静一会儿,一会儿再去找你。”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她担心会给孩子带去心理创伤。后来,小爱慢慢发现,每个个体都是会有内在力量的。“如果我确保我这端是通透真诚的,孩子那端也是有能力接收和适应的。”有时,女儿还会反过来安慰她。 小爱曾很认真地跟先生探讨过在养育孩子上的期待和要求,他们最后达成的一致观点是:“只要孩子安全,善良,惜物,对自己负责,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在这个底线之上,她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能可以接受。”想清楚了这一点,她在育儿中的心态也变得轻松起来。就像她不强求自己是个完美妈妈,她也接受孩子去选择自己的人生。“我现在很少刻意用力去做什么,也很少去要求她必须做什么。”当有一个新的要求冒出来时,她会先问问自己,真的有必要吗,如果没有必要,就统统拿掉。但有两点,是小爱在育儿中很有意识去引导的,一是情绪的处理和表达,二是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在小爱看来,情绪是一切的根源。整个童年,孩子的情绪波动都会很大。因此,无论她正在做什么,只要孩子情绪上需要支持,她都会立刻去支持,直到孩子安静下来。那么父母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呢?小爱说,“帮孩子处理情绪,其实不需要父母特意做什么,听一听她,陪陪她,孩子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的。”她举了个例子:“今天女儿头撞墙了,很响一声,她哭得很大声。我跑过去,抱抱她,安抚一下。等她稍微好一些了,问她,需要我做什么吗?女儿说,你亲我几口。我亲完,问她好点了吗,还需要我做什么吗?她说,没事了,我去玩了。这波情绪就过去了。”如果不去管,孩子的哭声也会停止,但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是需要成年人及时支持的,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平日对孩子细致的观察。“我虽然看似什么也没做,但孩子会知道,当她需要的时候,妈妈在,陪着我,愿意支持我。这一点,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能给到的特别重要的支持。”在男女性别认知上,小爱非常注意避免给到孩子任何定势思维和社会固化的成见。“没有什么事情是只有男生能做,而女生不能的。我们不应该在性别上给予孩子任何限制。”小爱的女儿比较野,爱爬高,爷爷奶奶会说“女孩子要文静老实一点”。但在小爱看来,不允许孩子爬高,唯一的原因是担心安全,而不能因为她是女生。因此,她会这样跟女儿去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爷爷奶奶这样说是担心你的安全”;她也会跟家里人去沟通,不要以性别来对孩子做任何限制。比如,女生就应该穿粉色,男生就应该孔武有力。但这显然不太容易。小爱的女儿一直很爱蓝色,可是上幼儿园后,有一天她回到家,板着脸说“我再也不要穿蓝色的衣服了”,原因可想而知,班里的小朋友笑话她,说女生要穿粉色。小爱说她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去处理“蓝色事件”,直到女儿终于愿意再穿蓝色,并且大胆地反驳其他小朋友“这是我的自由,我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我女儿现在四岁,我很清楚,她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作为妈妈,或者老师,是给予环境,给予引导,但做决定的是她自己,承担后果的也是她。”小爱在成为母亲之后,也更加了然教育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的拐棍,帮助他学会走路,是为了让他离开你,去过好他的一生。作为一位在自然、音乐、戏剧、绘本领域都有擅长,并且从事幼师工作好多年的妈妈,我特别好奇,小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带着女儿玩耍游戏的?是不是会非常丰富多彩?小爱却说,她并没有给孩子太多刻意的安排,比如设置专门的画画时间、音乐时间。她与孩子的互动通常都很即兴,手边有什么,正好在做什么,就以此延展开去。她们最爱做的事情,是讲故事、角色扮演、聊天、画画、唱歌、跳舞……而这些又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给女儿讲故事,讲着讲着,就唱开了。唱什么呢?故事里某个角色的语言换成了唱着说,曲调通常都是随机的。故事讲完了,再分角色即兴扮演,来一出小戏剧。或者,就随着绘本里的情节,画个画,做个手工。而画画的时候,说不定又开心地哼唱了起来……小爱和女儿为《看我看我》的绘本,创造了一段特定的旋律和游戏小爱曾在朋友圈写过一句话:“无尽的生活,便是最好的课堂。”对她而言,生活,并不需要在某个特定时间做特定的事情,也不用把画画、跳舞、唱歌切分成独立的技能去学习,它们本来就自然地融入在生活里,本来就是人们内在情绪的自然流露与表达。“我在苗寨、藏区,看到女人们打荞麦,一边劳动,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你会看到艺术的本质就是这样鲜活存在着的,运动、语言、舞蹈、歌唱,本来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她自我的学习成长与工作经历,也印证着这一点。她如今有很多跨界的身份,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是一个“万花筒”:自然、教育、音乐、戏剧、阅读、旅行,都是她人生里的关键词。看似跨领域的不同技能,却被她很自然地“整合”到一起。她最大的体会就是:“把学会的所有技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应用,是最高级的学习和整合。”在小爱创办的研学旅行机构里,他们设计的课程也是以生活为核心。“我们带孩子去苗族村寨研学,跟当地人一起生活,那么,就少不了跟当地人一起绣花,顺便就了解了苗族人的信仰、历史和传说,我们学唱苗族歌曲、跳她们的锦鸡舞、踩鼓舞,就知道了他们如何欢庆节日、表达祝福与爱。我们跟他们一起上山到梯田里劳动,就看到了整个寨子的地势、地貌,看到了不同海拔中植被的变化,我们吃当地的传统酸汤,就需要自己去稻田里摸鱼,了解苗族祖先发明的稻鱼共生的系统;我们住在苗族的吊脚楼里,也就知道了苗族传统建筑的结构、用料、工法、格局。”无处不在的生活,都是随时随地的课堂,而这也在无形中对父母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父母有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能转化成有趣的游戏。成为母亲之后,小爱更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家长的精力有限,也懂得去给予父母们更多具体的支持。“你当然可以告诉父母,家门口的大千世界,随便一个东西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但显然,这并不是换位思考的体谅。她最近主导设计了一个自然课程盒子《叶子博物馆》,清楚地列出了八个任务清单,并给出相应的材料。比如,在“收集叶子”的任务里,制作好了五个信封,每个信封上标记着“收集不同颜色的5片叶子”,“收集3种叶脉的叶子”……父母只需按照任务清单,就可以带孩子去最近的公园,一项项完成。相比之下,后者清楚地标记出游戏任务的材料、过程、目的,确确实实地给予到父母更具体的指导。但这并不是终点,小爱希望,当父母们和孩子玩得足够多时,他们就能自己去延展和转化,也能懂得:原来生活中的科普、艺术、自然,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原来游戏与学习是可以自由转化的,原来亲子时光可以如此有意思。到那时,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单位环境——家庭里,生活才会带给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共同的滋养。是的,教育应该不是单向的传授,老师与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小爱说,“我越来越清楚,未来孩子更需要的教育样貌是沉浸式的、双向的,学习应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发生。而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教育并不止于某个阶段,它是一个人自己的、终生的事情。”10月21日(周三)20:00,
半妈邀请许爱靖来做一场群内分享
三大主题由您投票决定:
投票截止日期:
2020年10月18日
收听方式:
请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半妈小助手"微信,
备注:半妈群,然后入群收听。
彭幽悠,“半妈”创办者。曾是出版社编辑,写作出版过《美食小情书》系列、《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目前是俩娃妈,用喜欢的文字去采访更多独特妈妈的故事,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美育发现。
半妈妈妈成长 | 亲子美育
“半妈”是一种状态,希望你可以放下“做一个完美妈妈”的执念,也放下“必须事业育儿兼顾”的压力,用轻松愉悦的心情与孩子一同快乐成长,一半时间陪伴孩子,另一半时间成长自己。
我们认为,“美”是一种包含了感知、思考、表达的综合能力,家庭是美育的重要场所,美育,应该浸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
我们也相信:爸爸妈妈,在与孩子一起发现、探索、学习美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和培育孩子的天赋才能,又能同时收获美妙的亲子关系,以及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