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聆听
我们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分享法喜。《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中说:“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这段经文是《法华经》中著名的“醉迷系珠喻”:世尊!譬如有一个人去亲友家,亲友请他吃饭,好菜好酒,他吃饱喝足,醉酒卧于亲友家中。这时,他的亲友有公事要离开远行。亲友临走时,送他一颗“无价宝珠”系缝在他的衣服里后,就离开了。由于他醉卧在那儿,不晓得“无价宝珠”在身上。等到他酒醒后,为了生活,不得不流浪他国。为了糊口活着而辛勤劳作,若稍有所得,能有口饭吃不受饥饿就感觉心满意足。 接着,经文说:“于后亲友会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 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段经文是“会遇示珠喻”:这个人在后来,又遇見了赠送他宝珠的亲友。亲友见他如此穷途潦倒,便问他:哎哟,你为衣食温饱怎会这样的艰辛?我在过去为了让你生活得安乐愉快,能够恣意享受色、声、香、味、触的五欲,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赠送给你一颗“无价宝珠”,系缝在你身上的衣服里。直到现在,你还不知道。每天为了生活,你勤苦工作,忧愁烦恼的活着,真是可怜的痴人一个。现在,你可以拿出身上的“无价宝珠”出售卖给别人,你每天常日生活所需的一切都不会缺少,一切如意富足。 以上是《法华经》中著名的“衣里明珠”喻,大乘汉传佛教“真常系”者视它为“佛种”,解释成“本有佛性”。1995年,笔者阅读学习《法华经》时,对于大乘佛教三系之一的真常系,认为“佛种本有说”,并不认同。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佛陀教法说缘起,阅读《法华经》从上述二段原文就知道,这颗衣里明珠无价宝,是亲友赠送给他的,是缘起的。那么,在《法华经》中,这颗“无价宝珠”到底代表象征着什么呢?
从《法华经》来看,“无价宝珠”,比喻的是“菩提心宝”。菩萨为他说大乘法,令其发菩提心。他从十六沙弥处闻此《法华经》,而种下了大乘善根。经中所说的“无价宝珠”,就是我们自己的发心,在我们内心中所发起菩提心。 经中说:这颗宝珠是亲友给他缝在衣服里的。经中的“亲友”就是“菩萨”为他们说法,他们才发起菩提心,这就好像是菩萨赠送给他们的宝珠一样。那么,为什么宝珠要系在衣服里面呢?因为我们的菩提心一旦发起,就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意识中。若以大乘唯识来说,种子存在于“阿赖耶识”中。 由上可知,《法华经》中的“衣里明珠·无价宝”是十六位菩萨沙弥,生生世世为他们说《法华经》而种下的佛种——菩提心。
关于“佛性”的话题很多,最著名是宋朝茶陵郁禅师的开悟诗: 是啊,一切有情众生,人人具有佛性——菩提明珠,人人皆有成佛的因缘。 为什么说人人皆有成佛的因缘,而不是随顺佛性本有说呢?我们来仔细阅读《法华经》就明白,“衣里明珠”是人家赠送的,并非本有。依《法华经》义,“无价宝珠”譬喻的是一切智愿——愿求佛一切智的大菩提心。下面,引《法华经》卷四(大正九·二九上)为证: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这就是说,佛为菩萨时,教化五百罗汉令发菩提心,但他们忘失了。然而“菩提心”,这个佛种善根,是从因缘而起,并非本有,是依善知识的教化、劝发而生起。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偈颂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就明确指出:“佛种从缘起”。因一切法常无自性,毕竟无性空故,所以,一切法从缘而生起,众生也从缘而发心,依修行而成佛。由此可知,人人皆有成佛的因缘。 通过上面简述,不知大家是不是已认识到自己的“衣里明珠·无价宝”?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凡夫修行中的你,没资格说阿罗汉回小向大的问题。因为阿罗汉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的圣者,唯有三界导师佛陀教化他们。因此,我们在学习佛陀教典时,一定要谨慎:不要执大谤小,也不要执小谤大。 最后,愿人人找到自己的“衣里明珠”。祈愿一切有缘读诵《妙法莲华经》者,深知佛陀一乘法义,如法修行,趋向正法,离苦得乐,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