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没灵感?案例不会用?这份宝典送给你!
讨论什么、如何谋篇布局展开讨论、怎样理顺论证逻辑进行有效论证,是大家在进行论述和评论时经常遇到的“老大难”。
在一篇优秀的论述or评论中,话题、立意、论据三者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可在实际操作时,恰当契题的案例、新颖出彩的立意、直击心灵的句子成为每一个新传er拿高分的拦路虎。
本期学姐为大家盘点了2020下半年人民时评、中青评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新京报等优质评论,从中提炼出5个热点事件及3个热点话题,帮助大家打开思维、扩展案例库,在论述和评论中拿下高分!
热点事件
●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与反全职太太风波
●最美护士、超级神童、暖心地铁——“真善美”的粉饰与专业主义精神的博弈
●张玉环冤案平反,没有真正赢家
●公交坠河、调侃洪灾——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
●狗绊倒老人致死——恶不总是存在
热点话题
●老年人与数字化
●家长:“我要退群”
●年轻人丨从“打工人”到“糊弄学”
热点事件一: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与反全职太太风波
立意角度一: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复杂原因和深层矛盾。
例句:
1.在抽象层面争论“有无权利当全职太太”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质感。
2.不要把“支持还是反对全职太太”当成一个抽象的命题……而要进入张桂梅所生活和面对的那种环境中,进入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具体语境中理解“反对女性当全职太太”这个命题,看到它的条件性、矛盾性、语境性和问题针对性。
《我为什么不忍批评反全职太太的张桂梅》
立意角度二:跳出是否选择做“全职太太”这一层面,将问题提高到女性的自主性及其权益保护。
例句:
1.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部分女性没有选择不做全职太太的自由,而做不做全职太太这应该由女人自己说了算;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价值难以受到《劳动法》保护等因素,全职太太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包括但不限于稳定的经济回报等),其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2.我们需要关注的,一是保护女性有选择不做家庭妇女的自由,二是保护自由选择做家庭妇女的女性受到公正合理对待的权益。
《“全职太太值不值得提倡”是一个伪问题》
立意角度三:不该讨论全职太太和职业女性孰优孰劣,而要深入“全职太太”这一现象的根源去讨论夫妻双方对家务劳动的分配。
例句:
1.让张桂梅愤怒痛心的,可能不是全职太太这份工作本身,而是这份工作在当下意味的家庭困境和社会困境。
2.过分贬低全职太太,是忽视了她们的付出与牺牲,也低估了她们创造的温暖与爱意;过分颂扬全职太太,则会变成无形的道德绑架,逼着女性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被迫承担家庭责任。
《“全职太太”没错,张桂梅也有道理,错的是谁?》
热点事件二:最美护士、超级神童、暖心地铁——“真善美”的粉饰与专业主义精神的博弈
事件概述
①“最美援鄂护士”翻车(这件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就不再赘述)。
②六年级小学生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在全国青少年青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
③西安一女士乘坐地铁时向工作人员要创可贴,却被作为地铁站工作人员关爱乘客的宣传素材。
例句:
1.这个全媒体热议、热捧的完美人设,绝不只是一个人“编”出来的,这之间的需要与满足、迎合与配合、制造与塑造、投其所好与暧昧诱导,非常值得反思。
2.警惕投其所好的佳话,谨慎先贴正能量标签再去做报道,专业既是让一个职业赢得尊重的基础,也是避免翻车尴尬的基础。
《完美人设崩塌时,没有一个美容师是无辜的》
3.在“好人好事”的宣传中,工作人员习惯于进行“拔高”,夸大事实。“为宣传而宣传”的思维惯性,会导致对事实真相的漠视,使得相关报道与事实相去甚远,造成不良影响。
《西安地铁“创可贴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形式主义》
4.我担心的是,腐败已经不是单纯的,背后可能形成了一种学术腐败、评奖腐败、加分腐败等多重腐败合流的腐败生态,多种权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对公平资源的巧取豪夺。
5.信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变现哲学,热衷于对资源进行变现,靠科研吃科研,不是传给孩子知识和专业素养,而是直接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署上孩子的名字……
《小学生写博士论文,我不信评委都瞎了眼》
学姐的话
这三个案例表明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关联,但无论是“最美护士”完美人生的崩塌,还是小学生写出博士水平论文的荒诞,亦或是西安地铁的创可贴摆拍事件,都为我们呈现出在社会对“真善美”高度褒扬阴影下的“黑暗面”。
大家在整合自己热点案例的时候也要善于从不同的事件中找共性,达到一个素材多种用法的效果。
热点事件三:张玉环冤案平反,没有真正赢家
立意角度一:网络喷子对张玉环前妻宋小女的“污蔑”引发“全网保护”,是一种公众的进步。
例句:
1.互联网上没有什么感动能超过两天,再单纯的善良和柔软的温暖,也会遭遇角度刁钻的键盘恶评。某种情感一旦形成热度,总会有一种反噬的力量通过“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去消费热度。
2.公共良知从沉默的多数中走出来,化为一种看得见的多数,把恶评、恶逻辑、隐藏在匿名面具之后人性之恶的气焰压下去,这是一种让人欣慰的进步。
《保护宋小女,乐见公共良知成功碾压恶评》
立意角度二:在“沉冤得雪”的喜悦背后,指出张玉环和死者家属都是受害者,将关注点转向受害者家属。
例句:
1.面对悲剧,任何有同理心的人都会表达同情与悲愤,但是,只有找准悲剧的成因,才能“化悲愤为力量”,切实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防止类似的悲剧在今后重演。
2.张玉环一家的悲剧与受害者一家的悲剧,虽然表现形式有异,本质上却并无不同。对此,我们不该只看到一方的痛苦,而忽略了另一方,更不能把枉法办案者造成的悲剧化成一口“黑锅”,扣在冤狱受害者的头上。
《冤案面前,张玉环和死者家属都是受害者》
立意角度三:从网友“迟到的正义”这一说辞入手,强调“正义”不能脱离受害者语境,要站在受害者视角看问题。
例句:
1.不要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原谅,莫名其妙地释怀,新闻和案件不能这样烂尾,“迟到的正义”这种话还是留给受害者去说吧。
2.正义的交代,首先需要受害者视角的确证,不放过每一个作恶者,不让生者绝望,抚平受害伤痛,然后才有属于旁观者的正义感受。
《对张玉环案,别急于替受害者说“迟到的正义》
立意角度四:从“冤假错案”这一个点入手,讨论冤案错案背后的追责问题
例句:
“冤案平反后如果不严厉追究当年制造冤案者的责任,那么这个平反将失去社会意义,同时也无助于防范、减少新的冤假错案。”
《冤案平反还不够,更应该严厉追责》
立意角度五:对“张玉环们”如何融入社会,再度开始新生活表示疑问和担忧。
例句:
顶着“疑罪从无”的名义获得无罪,张玉环们依然要承受许多无端的怀疑和指责,无法真正从案件中解脱。
《张玉环案,冤案平反只是真相的一部》
学姐的话
越是具有争议性、涉及多个主体的事件,我们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要学会转换思维,从不同的故事主体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张玉环事件的另一个关注点便是对于其前妻宋小女的讨论,有兴趣的宝宝们可以自行了解一下哦~
热点事件四:公交坠河、调侃洪灾——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
立意角度一:媒体进行灾难报道时要学会共情。
例句:
1.想起埃德蒙•伯克在《崇高与美的理念之起源的哲学探索》中谈到的“崇高”,他认为崇高起源于任何“可怕类”的事物,只要观察者处于远离危险的安全情境下,他就能将其他情境下是痛苦的惊骇体验为“愉快的恐惧”……可是,处于远离危险的安全情境中的人们,能不能克制一下这种“愉快的恐惧”,压抑一下那种自私的审美愉悦,稍微有些悲悯,对他者“痛苦的惊骇”有一丝同情的理解。
2.这种自我感动的灾难美学,显然也带着美颜和远景视角。站在远离灾难的地方,用宏大的视角看灾难。语调貌似充满激情,实质是一种冷漠,眼中没有人。
《看待洪灾别带美颜远景视角,别丢悲悯良心》
立意角度二:对在灾难事件中一味埋怨媒体不作为的批驳。
例句:
1.南方洪灾也是如此,洪灾需要的是知情、关注和救援,而不是刷屏的热度
2.以流量主义为导向的舆论热度机制,是严重失灵的,需要以救援救灾为中心、跳出互联网盲区的公共视野。
3.热度,是以舆论、媒介和围观者为中心的想象,是一种景观神话,是一种流量欲望,而非以受灾者为中心。受灾者不需要热度,需要的是预警和救援。对于灾难的报道,最重要可能不是灾难呈现,而是平静时的灾前预警。
《洪灾不需要被不三不四的热度消费》
立意角度三:针对公交坠江后人们对司机“报复社会”的揣测,提出不要有“魔鬼逻辑”。
例句:
1.该调查真相,查清每一个细节,但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同情这种恶,悲剧反思中不能进入魔鬼逻辑和所谓“冤情框架”。
2.泛责任化的抽象“归因”,只向滑向“报复社会有理”的魔鬼逻辑。“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众生有罪论,对无辜遇害者有一点点公平吗?
3.无论是拆迁还是公租房申请,暴露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一个都不能少,但寄望于从某个莫须有的、不确定的、不可控的“源头”去终结魔鬼的产生,可能是徒劳无力的,当务之急能做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置公众生命于魔鬼掌控之中。
《别跟着魔鬼逻辑去反思,别滑向报复社会者的帮凶》
热点事件五:狗绊倒老人致死———恶不总是存在
立意角度:在舆论都围绕担责问题展开时,提出“法律与人情、坏人并不总是存在”的观点。
例句:
1.人们习惯了一个新闻中有好人有坏人,同仇敌忾地骂坏人,能形成某种共情,释放某种情绪,也在归因追责、让坏人受到严惩中凝聚一种正义共识。但现实是复杂的,也要接受某些意外中没有一个可以供我们鞭挞的恶人、贱人、敌人。
2.法律只问近因,不问远因,此事可能无关养不养狗,无关人害和狗患,没有一个与震惊的死亡和无辜的受害对应的罪魁祸首,经不起“狗奴不除狗患无穷”式过度阐释。
《狗绳绊倒老人致死,你能否接受没有坏人恶狗》
学姐的话
在热点话题这部分,因为大家的立意比较多,学姐就不再列举,主要给大家展示一些精彩的评论佳句,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有选择性地学习哦~
热点话题一:老年人与数字化
1.从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到网友评论,潜台词普遍为“应当帮助老人融入便利的数字化生活”,预设其学习者、追随者的身份,将其置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却未曾反思,所谓“便利”可能是一厢情愿,与其要求老人加快脚步,不如主动等一等他们。
2.数字化的过程不可沦为一场“多数人的暴政”,医院取消现场挂号、公交车仅接受扫码乘车等改革措施只是迎合了年轻人所定义的便利,却可能以摧毁老年群体的便利为代价。
3.对于数字社会中徘徊的老年人,人性化并不意味着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额外创造服务,而只需做到在“立新”的同时不彻底“破旧”,让冰冷的机器取代有温度的人工服务的速度慢下来,在为年轻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尊重老人眼中的便利。
4.是让老人“适应”年轻人,还是年轻人去“适应”年轻人,就是一种文明,数字文明,应该包含一种“包容慢”的文明,而不是让一切按下快进键,用快的文明碾压、抛下那些走得慢的人。
《数字化的话语权力,不必强求老人适应你的“便利”》
5.是技术抛下了这些人吗?不是,技术的初衷是友好的,逻辑中带着增加人类福利的亲近性,但必须看到,每个技术本身都有一道鸿沟,将那些缺乏接触能力的人排除在外。
6.评价技术的文明友好度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不是看那些精英人士的生活如何方便和高级,恰恰要看对老人、孩子、弱势群体是否友好。如果最弱者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这样的社会肯定坏不到哪里去。
7.什么是文明?就是一代人为另一代人考虑,掌握资源的人替曾经呵护他们的人考虑,文明才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8.“一个人”总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的关怀。让我们安心而不是寒心,当自己可能成为那“一个人”时,不会被抛下。
《你我都可能是那个被公共汽车抛下的人》
9.尽管如此,公共服务还是没有任何理由将“跟不上”的人排斥在外,公共服务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将“均等化”问题置于重要位置,否则便不符合公共逻辑。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实际问题是一些服务机构的效率和成本考量压过了“人性化”考量。
10.现代社会的标志,首先应当是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而非技术。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公共服务没有理由排斥“跟不上”的人》
热点话题二:家长:“我要退群”
1.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如何使用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人。
2.或许有人发现了,这一场景与最近流行的“内卷”概念很相似。在某一领域,人们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增加的产出却非常有限。也有人用“剧场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在一个剧场内,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后排的人就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导致整个剧场的人都只能站着看戏。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成本,但是谁也没有得到更好的体验。
《退出家长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
3.实际上,家长群本来只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平台,本质是通过家校合作更好地为孩子教育服务。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这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4.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必须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校教育应回归本位,做好本职工作,而家长需要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但不能过度参与、监督和代劳。
《谈谈有话说|“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5.这位家长“愤而退群”倒是做得挺好的一件事情,至少让我们看到了矛盾激化事实的存在。同时,这也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焦虑的折射。
6.这个“家长群”问题,归根到底来自于扭曲的家校关系……家长们迫切地想知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是如何度过的?正因为家长不太愿意得罪或者说不太敢得罪老师,“家长群”里面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权力关系。
7.不存在一种理想的家校关系,因为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是个体,他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相对较好的家校关系应该是彼此和谐的,让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价值,在自己的框架之内不越界。
8.在如今的环境之下,家长与老师在情感上的连接是非常薄弱的。它的薄弱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把孩子看成是实现某样东西的工具……孩子变成了一个实现他们目的的物品,不再是一个人,学校也不再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理想的家校关系是怎样的?》
热点话题三:年轻人丨从“打工人”到“糊弄学”
1.“糊弄”二字,表面听起来有些负面,其实未尝不是年轻人洞悉生活智慧、用幽默对抗紧绷的自嘲说法。
2.对于无伤大雅的琐事,“弄弄子”们选择了一种耗费精力较少又相对得体的做法,既照顾了对方的诉说情绪,又给自己留下“放空”的轻松时刻。
3.从与他人的交往而言,“糊弄学”本质是免除社交尴尬、回避正面冲突的“太极”话术。
4.与其苛责年轻人的糊弄,倒不如反思,如何根本避免无意义事务对人的过度消耗。
5.这些看起来像是自我糊弄,其实是践行张弛有度的朴素道理,让人在“小确幸”中放松下来,继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糊弄学”是年轻人生活中的快捷键》
6.无论是糊弄别人,还是糊弄自己,其实更多都是在“放过自己”。其实“弄弄子”们一直都清楚,自己只是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快速解决生活中不重要的小事,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得过且过。毕竟“糊弄学”的终极奥义在于用省下来的精力,做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爱真正值得爱的人。
《让这届年轻人沉迷的“糊弄学”到底是啥学?》
7.仔细剖析就能发现,“糊弄”约等于“丧+偷懒+摸鱼+佛系+反仪式感”。它囊括了当代年轻人的所有小确丧,为反复到有点烦人的生活日常提供了一种快速的解决方案。
8.如果把这些以剥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目的的行为理解为“狗屎”,那么戏谑地说,糊弄也许算得上是一门“后现代生活哲学”,因为它对抗的是资本社会和人情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无意义消耗。
《当代青年,从“丧”走向了“糊弄》
编辑:小可
主编:羽生生
更多热点信息
扫码抢《20天20题》!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新传人の书店
点击下图找本好书
↓↓↓
蓝皮书专题
扫码看大佬押题
↓↓↓
全年热点合集
扫码查看不错过
↓↓↓
全年考点干货合集
扫码get硬货
↓↓↓
这些学校保研没录满!你的考研名额会变多!
别催了!新闻史知识清单来了!中外一站解决!| 考前必备22个高级词汇,让你的论述一秒变高级!!!背了这份新闻学考前必看知识点清单,至少稳住70分 | 考前复盘9月、10月热点分析!你的答题案例库该更新啦
没有一个新传考研er能逃过“打工人”这个梗!必看!彭兰、喻国明、史安斌等大佬的全年论文都藏着啥考点学/业界大佬力挺的网络视听传播,你敢不背?政治如何考到80分?最后三个月这几件事很重要!
高级词语表达大盘点,教你如何摆脱大白话!2020年新传最重要的数据都在这!建议打印收藏
万字热门名词解释奉上!建议直接打印背诵!
关于网络暴力,这篇论文给了满分答案!超精辟!大佬都在用的评论佳句,背了就加分!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关于科学传播这些点你得背!阅卷老师告诉你:什么样的答卷是高分?(内附21个专题合辑!)
川大学生被碰瓷!洗稿也能清新脱俗?关于疫情,新传四大权威期刊重点讨论这几个考点!
清华大学这道题竟难倒一片人?解困式新闻明明很简单啊!
重磅!媒介融合又出新考点!10大政策+10大论文助你一举攻克!
万字干货又来啦!去年我就栽在了这45个概念上······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