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高级词汇,让你的论述一秒变高级!!!
在考试过程中,如何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述出来,直接影响我们的答题节奏和最终得分。然而最近很多宝宝跟学姐抱怨答题总是大白话,洋洋洒洒写很多发现都是一个意思等问题,这其实是词汇使用不精准、答题逻辑不清晰的表现。
今天学姐帮大家总结了一些大佬们在论述中高频率使用的高级词汇,包括常用的名词和动词,帮助大家直击题目要害,流畅表述自己观点,提高答题专业性、准确性和速度,还不赶快学习打印收藏!
内容详单
高级名词词汇:
(1)逻辑 (8)奇观
(2)表征 (9)社交仪式
(3)样态 (10)社交货币
(4)范式 (11)赛博格
(5)意识形态 (12)触媒
(6)场域/场 (13)多线程
(7)景观 (14)圆形监狱
高级动词词汇:
(1)祛魅 (5)弥散
(2)宰制 (6)耦合
(3)勾连 (7)辩驳
(4)形塑 (8)叙事
小贴士:
学姐给出的部分词汇虽是“常见词”,但在学术用语中却有特定意义;部分词汇虽然简单,但理论内涵却极其丰富。
大家在记忆过程中要结合所给例句和相关理论理解,加深印象;部分词汇的含义也不完全等同,大家一定要灵活使用。
名词类
1.逻辑
原指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现在泛指规律。在论述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换“规则”、“规律”等词。
例:
1.我们基本上可以想到一个必然的结论:“种草带货”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之下,通过市场力量与政治力量的合谋与博弈,成为一种合法存在的媒体奇观。
2.这种新技术和媒介融合主导的新闻生产,使得互联网引发的互动快速成为影响组织化媒介机构的新闻报道逻辑和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2.表征
显示出来的征象、特征。可与“表现”、“现象”、“样貌”等词替换。
例:
1.在视觉文化时代,意指概念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表征趋势,而图像表征的关键是对意指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视觉“意象”的激活、征用与再现。
2.新媒体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式,使得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为一体。囿于影响身份建构多元因素,新媒体主体身份表征呈现“流动”症候。
3.样态
模样状态。可与“样式”、“样貌”等词替换。
例:
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是图像传播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体现于图像本身以及图像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整个过程。就图像本身而言,网络图像的社交化形式不断更新,带来新的观看方式,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样态。
4.范式
范式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通性的研究理念、价值取向、研究规范以及所遵循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等的总和。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性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与“模式”等词替换。
例:
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 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 以“传媒+”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
5.意识形态
指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不局限于统治阶级思想)。可与“观念”(普遍认知的)等词替换。
例:
当主流传播政治经济学针对新闻传播业的任何研究结论都变成了政治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谋或博弈,传播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6.场域/场
源自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多用来形容经过诸多力量影响的某种体系、网络或构型。
例:
1.媒介场域作为一种横断性的场域,在各个场域中影响深刻,挑战其他场域的自主性。
2.新闻场域就是行动者在他律与自律的两极间进行斗争的领域。
相关的概念还有在场(在其中)、缺场(不在其中,缺位)、退场。当然,也可以广场和飞机场。
7.景观
源自德波的《景观社会》。德波认为,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 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 (spectacles) 的庞大堆聚。
我们在论述的时候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现象。如媒介景观、文化景观。
例:
国庆阅兵作为盛大的媒介景观, 聚集了多种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情感和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促使大众信念中的感情流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以提高积聚民意的效率;另一方面如同一块巨大而干燥的海绵,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民意之泉中流淌出的政治认同, 从而提高获取民意的效率。
8.奇观
翻自道格拉斯·凯勒的《媒体奇观》。“媒体奇观是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媒体奇观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具体表现一般为“盛大场面”、“名人文化”、“娱乐经济”。可用来论述娱乐综艺节目、戏剧化的媒介现象等。
特征:媒体聚焦、名人化、表征权力冲突。
相较于景观,奇观更强调戏剧性。
例:
在娱乐经济的全面冲击下,中国社会文化娱乐化程度以及公众的娱乐期待都越走越远,媒体文化依凭其连接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轴心势力”的优势地位,使媒体奇观得以迅速蔓延。
9.社交仪式
源自互动仪式链理论,可用来形容当下社交互动形式如点赞、斗图、抢红包等。
例:
不能用手机支付也意味着,当年轻人在手机里忙着抢“红包”时,一些老年人被排斥在这种新社交仪式之外。
10.社交货币
这里的货币指有助于提升人们价值的信息。“我们总是乐意传播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彰显和提升价值的信息,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赞美和更积极的形象”。
社交货币经常与“谣言”放在一起论述。”
例:
1.谣言在社交网络传播时有时会扮演社交货币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分享表明自己是一个“懂得很多”“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进而赚取更多的社交货币。
2.在“从用户到用户”的价值分享过程中, 以信用值为代表的社交货币起着关键作用……共享经济重构了社会协同价值的游戏规则, 用户通过价值内容的主动分享与流通形成社交货币, 从而推动内容价值分享链条的良性循环。
11.赛博格
美国学者堂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指出,赛博格意味着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人类与动物)与机器、身体与非身体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相关的概念还有赛博空间、赛博人。
例:
1.今天,与人的身体相关的设备(包括手机)和智能传感器,正在共同促进人的赛博格化。
2.当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快速迈向智能化,人类也将实现从人到赛博格的转变,不仅新闻业的发展迎来“拐点”,新媒体研究也正迎来“拐点”。
12.触媒
触发作者产生灵感和创作冲动的媒介。可理解为“灵感来源”。
例:
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 事件是创伤情感的凝结点, 也是记忆的起点和触媒。
13.“多线程”模式
多线程是指从软件或者硬件上实现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多道任务的并发处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他们常常处于“多线程”模式。
例:
“多线程”、“并发性”的行为特征,必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
14.圆形/全景监狱
由边沁提出,福柯发展。其核心概念围绕权力和控制,强调权力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理性的心理暗示得以实现。多与“隐私”、“被监视”等联系在一起。
例:
数字化信息在时间上的延续与在空间上的扩散,也可能带来永恒的圆形监狱。数字世界里个人的“黑历史”很难完全抹去,个体间相互的监视、机构对个体的监视,也会因这些数字化记录变得更简单、持久。
动词类
1.祛魅
祛魅(disenchantment)由马克斯·韦伯指出。现可用来表示“去神圣化”、“解构话语权威”的含义。
例:
1.尽管“种草带货”的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网红也并没有想象得那样成功,而且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种草带货”的神话一定会袪魅并让位于下一个来自5G时代的消费神话。
2.传统媒体时代严肃、线性和静止的“说服型”政治话语体系在新媒体时代被公众以娱乐化处理、置换解读语境等解读策略所取代, 从去权威性、严肃性及变更事实性信息两方面进行着“视觉祛魅”。
2.宰制
可一定程度上替换“控制”、“主导”、“统治性”等词。
例:
1.这种框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即:传播业受到政治与经济权力的宰制。
2.那些米德曾注意到的引发代沟的技术——如电视、人造卫星、计算机等信息传播技术 (ICT) ——狂飙突进, 已然升级为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介化社会的“宰制性”力量。
3.勾连
主要指“结合”、“联系”。
例:
我们撰写此文重提新闻专业主义,这其中有对它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进一步阐释,更有对它的提倡和弘扬,并进一步提出它如何——可以并且应当——与新技术时代的公共生活(civic life)的重建相勾连。
4.形塑
塑造,使……呈现
例:
和媒介理论动辄从媒介视角进行文明的历史分期不同,媒介化理论试图回答的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媒介逻辑对社会实践的形塑。
5.弥散
扩散,普遍存于......
例:
新闻的功能从呈现经过核查和筛选的事实性信息、为公共生活设置议程,蜕变为碎片、弥散、时时微更新的醒觉系统(awareness system)。
6.耦合
物理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可代指“结合”、“联合”、“融合”。
例:
1.媒介技术、话题事件与结构情境能否在特定事件活动中实现关联耦合, 并催生一种新的互动模式, 是解释网络社群形成与维续能力差异的主要机制。
2.认知是一个系统的动力涌现,同时涉及大脑、身体和世界之间相互复杂作用,而不仅仅是大脑中的一个孤立事件。具身心智的认知活动同时和情境相耦合,动力系统即是探索此类耦合情况下认知发展进化的动力机制。
7.辩驳
新闻评论用语,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反驳对方的论点。
常与“理由”、“根据”、“进行”、“有力”、“反击”等词语搭配。
例:
新技术开启的“短路性的颠覆”使得包括普通公众( 如微信用户) 在内的新的阐释单元介入到以往职业记者有关什么是新闻、谁来报道及如何报道新闻、新闻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究竟如何等一系列针对专业信念、行业边界、工作常规、管辖权的协商与讨论当中,围绕新闻专业主义及其话语实践而展开的辩驳因此注入了大量全新的元素。
8.叙事
叙事学界对“叙事”的认知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为核心的认知,可形容“编排方式”、“结构”等。
例:
1.这或许代表了移动新闻视频应用的另一个方向,即以无人工控制的慢直播、长直播形式来完整呈现新闻现场与过程,让用户成为新闻事件全程的目击者、在场者。“无叙事结构”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模式。
2.无论是短还是长,移动时代会推动新闻视频的思维与叙事方式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需要基于对新媒介特征及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层认识,这也是电视媒体变革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40(12):83-103.
2.黄月琴.大屠杀的事件性与后创伤主体——记忆、媒介及其文化省思[J].国际新闻界,2019,41(03):151-167.
3.陈世华,刘晶.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流变[J].国际新闻界,2017,39(09):71-87.
4.彭兰.人-机文明: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文明[J].探索与争鸣,2020(06):18-20+157.
5.潘忠党,陆晔.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J].国际新闻界,2017,39(10):91-124.
6.周裕琼,林枫.数字代沟的概念化与操作化:基于全国家庭祖孙三代问卷调查的初次尝试[J].国际新闻界,2018,40(09):6-28.
7.苏涛,彭兰.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9,41(01):41-57.
8.彭兰.移动视频:一种手段、多种表达[J].传媒观察,2020(07):5-12+2.
9.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3):9-15.
10.刘涛.意指概念:环境传播的修辞理论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2):54-58.
11.杨萍.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社交中的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从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说起[J].新媒体研究,2018,4(05):29-31.
12.宋凯,袁奂青.后真相视角中的网民情绪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8):146-150+156.
13.段淳林,吕笑.“大数据+”与IP内容运营及价值分享[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4):114-118.
14.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6(04):53-60+109.
15.胡翼青.透视“种草带货”: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5):29-36.
16.胡翼青.论时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J].新闻记者,2020(08):67-72.
17.胡翼青.媒介视角与传播学的想象力: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04):1.
编辑:小可
主编:羽生生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新传人の书店
点击下图找本好书
↓↓↓
蓝皮书专题
扫码看大佬押题
↓↓↓
全年热点合集
扫码查看不错过
↓↓↓
全年考点干货合集
扫码get硬货
↓↓↓
本月好文👇
背了这份新闻学考前必看知识点清单,至少稳住70分 | 考前复盘
阅卷老师告诉你:什么样的答卷是高分?(内附21个专题合辑!)
《姜子牙》评分从 7.4 到 7.0,中国动画电影路在何方 ?
清华大学这道题竟难倒一片人?解困式新闻明明很简单啊!
重磅!媒介融合又出新考点!10大政策+10大论文助你一举攻克!
赠书福利 | 北大教授限量签名新书免费送?知识和追星我都要!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