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了!传播学能上130分都是因为背下了这些重点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最近为了缓解大家的焦虑感,方便大家在系统背诵前检查自己有没有遗漏的重点知识,同时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一种信心和信念感,播播已经整理了考前点睛新闻史、新闻学的重点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划重点,传播学(郭庆光版)重点知识来啦!!
本期延续新闻学,重点知识导图+真题考法,并增添了相关重点知识补充(以周年或真题常考点为主要补充内容),希望大家都能稳稳稳稳稳上岸。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补充重点
1.米德诞辰160周年
米德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真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简答,华东政法大学440,2023)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假设 A、B 构成传播双方,他们之间存在ac、ad、bc、bd 四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果 A 选择 ac,B 选择 bd,那么 A、B 之间就会有潜在的矛盾。
真题:简述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简答,郑州大学440,2023)
3.传播障碍
(1)存在: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危害:传播隔阂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
(3)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真题:新闻隔阂(简答,重庆师范大学334,2023)
4.齐美尔 逝世105周年
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社会公化论》《社会学》和《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
他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他也是最早研究群体对个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并且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置,也就是与谁有着信息传播的关系。齐美尔把这个传播网络描述为“舆论的厨房”。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补充重点
1.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出版50周年 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可补充
信息社会特点:
( 1) 产业——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主体——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 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 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 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真题:信息社会特点 (2023 东北师范大学 440, 简答题)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补充重点
1.索绪尔 诞辰110周年
指出了符号建构意义的可能性。认为符号的意义来源于符号组成的系统,来源于符号在 系统结构中的位置, 即与同一系统中其他符号的关系 。提出了“符号=能指+所指 ”的公式,并划分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真题: 能指又称意符还是意指(改错,东北师范大学440,2023)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补充重点
1.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逝世45周年
“五 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1)优点与优势: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2)缺点与不足:1)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这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是常见的。
真题:拉斯韦尔(名词解释,郑州大学440,2023)
2.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缺陷: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适用于人际传播。
3.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60周年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 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包括:
( 1)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人格结构 、 同僚群体 、社会环境 、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 、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 、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
(3) 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 介内容的接触选择;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 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此外,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真题:马莱兹克模式(名词解释,西南大学334,2023)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补充重点
1.库利诞辰160周年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 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库利关心的一个 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一是“初级群体”,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是“镜中我 ”,这个概念说明,个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 ”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 自我 ”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 ”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真题:初级群体(名词解释,中国地质大学642,2023;名词解释,南京林业大学334,2023)
大众传播
补充重点
1.拟态环境的环境化55周年
藤竹晓日本传播学者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问题 。许多“拟态事件 ”,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 很快演化成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 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 ”的特点, 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真题: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名词解释,宁波大学2023,440)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75周年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 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 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 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
真题: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名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685,2023;名词解释,大连理工大学334,2023)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补充重点
1.“电视人”50周年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着电 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 觉人 ”,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 ”。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 的环境,养成孤独 、内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中理性, 重视逻辑思维。
2.电子乌托邦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传播过程更加平等带来社会关系平等;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选举的可能,普遍民主的社会。
历史渊源:布莱士对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理性化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麦克卢汉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种“媒介神化学”基础上;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与“人的堕落”对应。
评价: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真题:简述对电子乌托邦的理解(简答,浙江大学719,2023)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
补充重点
1.卡兹使用与满足(1974)50周年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的因果链锁过程。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1)评价: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2)意义:
a.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否定“子弹论”等观点;
c.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因而被称为适度效果论。
3)局限:
a.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真题: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简答,西安外国语大学440,2023)
传播效果研究
本章节许多概念,例如“信源可信性”“休眠效果”“警钟效应”“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等等都值得背诵,不仅是名词解释,更能够用作论据提高专业水平度。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补充重点
1.第三人效果提出40周年(1983)
现实意义及学术价值:
①明晰媒体责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各种自然灾害 和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风险信息和危机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有日常化的趋势。大众媒体 不仅要及时传达危机信息,履行“环境守望” 的社会功能,还要以谨慎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 防止由不实报道, 炒作式报道引发社会混乱。
②科学制定规则,遵守新闻传播规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暴力,色情内 容以及人肉搜索等极端传播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互联网传播立法管理也提上日程。但 在互联网信息评估过程中也存在“第三人效果” 的现象。立法和传播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科学的 活动,要以民意为基础,但又不能为一时的表层舆论所左右,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这些信息和传播方式带来的实际危害程度, 建立适当有效的法律规制与政策约束机制。
③“第三人效果”研究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作为一种强效果论,不仅从侧面显示了大 众传播的影响力,还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 、态度层面的效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
正如戴维森所说,“第三人效果”不是单一心理倾向的表现,而是一个伴随多种传播类型, 个人特征,环境情况的复杂反应。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我们都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在本书中的知识点属于较为基础的内容且内容较少,考试中多为名解和简答两种题型,建议爱宝们单独整理专题。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补充重点
1.批判学派100周年
基本特征:严格来说, 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 而是对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 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的集合体。
( 1) 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
(2) 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 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3) 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批判 学派的最主要理由。西方文明危机,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反思 。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 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促销文化 ”已 经极为常见,甚至成为了一种倾向,大众传媒是如何表现和强化“促销文化 ”的,成为重要课题。
(4) 传媒以何种方式和手段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 应当成为研究的焦点。
(5) 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使人们被剥夺的基本价值得以恢复, 乃是研究的目的。
(6) 他们更多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集合在一起, 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但它们本身的重要性和启发意义是不容置疑。
(7) 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辩为主, 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不过批判学派并不一般排 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近年来,辩证分析和经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已开始为不少批判学者所接受 。 例如,“文化研究 ”学者 D 莫利进行的关于社会结构与电视释码的“文化地图 ”分析等研究, 就系统地采用了经验调查的方法, 被称为“批判的经验性研究 ”
更详细的请戳:押题!又是一个100周年纪念考点
真题:批判学派特点及发展(论述,云南大学638,2023)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