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吧,周年纪念考点你都不看的吗?送分题啊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夯实基础打好地基后台回复“评论训练营”,直接喂饭冲刺高分后台回复“全程班”,明年此时青云上



周年性事件一直是出题老师们偏爱的宝藏考点,经常有重要性不那么高的知识点作为考题出现,就是因为“偶遇”了某个周年,而之前就重要性很高的考点,恰逢周年更是考题翻倍。


今天播播就为爱宝们整理了周年性知识点相关内容的清单~


快来看看今年又有哪些特别注意的内容吧!


01

 传播学  理论

信息素养 1974年

沉默的螺旋 1974年   

卡茨使用与满足 1974年  

信息素养 1974年

框架分析 1974年   

02

 传播学  人物

库利 诞辰160年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逝世120周年

塔尔德 逝世120周年

爱德华·霍尔 诞辰110年

詹姆斯·凯瑞 诞辰90年

帕克 逝世80周年

李普曼 逝世50周年

西奥多·阿多诺 逝世55周年

阿多诺 逝世55周年

罗杰斯 逝世20周年

03

 中新史 

徐宝璜 诞辰130周年

范长江 诞辰115

梁启超 逝世95周年

史量才 逝世90周年

《循环日报》150 周年

《时报》120 周年 

《劳动周刊》100周年

中央通讯社100 周年

1924年北京燕京大学创办新闻系100周年



传播学理论


信息素养50周年   ▷


信息素养,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


从横向上看,信息素养可以接收信息认知信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其中,意识信息是自己信息知识的来源。这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


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识别信息的作用,对有积极的内在需求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了解信息的基础,是指对信息学的和对信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从狭义上系统说起,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使用和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获取信息的核心。


除了上述能力之外,还应该包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重大能力。信息准确把握自己信息传播的指导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坚定一定的道德规范,绝不伤害社会或侵犯个人的权益。因此,当事人的信息意识很强,知识渊博,信息能力强,如果他会不会用在犯罪上,那么他的信息制造是非常低下的。


沉默的螺旋 50周年   ▷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提出。该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下,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强势观点大声疾呼弱势观点保持沉默这样的现象不断自我循环,一方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沉默的螺旋的过程”。


三个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害怕被孤立而趋于优势意见。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优势一方大声疾呼,弱势一方越来越沉默。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四个假设

“沉默的螺旋”理论暗含以下四个假设:

(1)社会向有偏差的个体施加被孤立的威胁;

(2)个体能不断感受到被孤立的恐惧;

(3)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个体不断努力估计意见气候;

(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沉默螺旋出现的条件

沉默螺旋的出现,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

(1)群体对个人的排斥,只有涉及道德评价和价值评价等极具争议的问题时才会出现,从而引发沉默的螺旋;

(2)大众媒体的意见要具有共鸣性,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媒体的意见不一致,公众无法明确地感知到“主流意见”,也不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

(3)如果个人所在群体或参照群体能够为少数意见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会减少沉默螺旋出现的机会。


理论变化

(1)少数派意见表达的公开化

新媒体的普及和匿名化,使劣势意见得以公开表达,会使得优势意见的影响越来越小,劣势意见的影响则会越来越强,甚至改变优势意见的原有地位。比如在人肉搜索事件里,持有劣势意见的少数派是敢于在“优势”的大众意见中发表自己意见的。


(2)“反沉默的螺旋”的出现

网络舆论的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面对同一事件,意见的表达也更加多元化,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内容。“沉默的螺旋”可能形成观点,反“沉默的螺旋”可能形成观点,而观点和观点之间可能是完全相反或相对的。


使用与满足息 50周年   ▷


"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传播效果的先河,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论缘起

“使用与满足”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40年代,1974年卡兹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正式提出“使用与满足”的概念,并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根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满足与否;

(5)两种结果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理论变化

新媒体时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理论本身也发生变化,受众角色和媒介接触的过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受众“使用媒介”实现新的“满足”上。


这种“满足”不仅在传统媒体满足形态的基础上延伸了满足的范围和程度,还开创了新的“满足”类型:

(1)使用新媒体发布信息以满足受众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2)使用新媒体构建公共领域以满足受众参政议政的需求;

(3)使用新媒体本身使受众娱乐和参与互动需求的满足得到延伸。


需求的社会根源

卡茨等人也提出,我们使用大众传播的需求与满足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有5方面的需求都来自于社会情境:

(1)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导致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

(2)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

(3)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

(4)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人们使用媒体;

(5)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人们使用媒体。


使用与满足的预期—价值理论

它强调了受众期待对动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受众的使用行为基于过去经验所产生的预期,它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该模型区分了追求的满足和获得的满足。


前者是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期,而后者则是受众实际使用媒体后所感知到的满足。如果获得的满足等于或高于追求的满足,那么受众的满意度就会较高,媒体接触行为将会重复发生。相反,受众就会减少甚至放弃现有的使用方式。


满足的三个方面

人们从媒体获得的满足一般来自三个方面:(1)媒体内容。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常常把媒体内容给人的满足与媒体接触给人的满足混同起来,研究发现,人们会因不同的需要而接触不同的媒体内容。

(2)媒体接触和使用过程。媒体接触本身(而不是特定的内容)也会给人带来快乐,在贝雷尔森的报纸使用满足研究中发现,有时读报本身也会给人带来满足感,与阅读内容无关。

(3)导致接触不同媒体的社会环境。有时我们仅仅因为接触一部流行的电视剧或某个娱乐节目而获得满足,有些需要本身来自于特定环境。一个新闻系的学生会逐渐养成从观看新闻时事中获得满足,否则人们就认为他不像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


框架分析 50周年   ▷


社会学家戈夫曼于1974年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对“框架”做出了如下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传播学理论



库利(1864-1929):诞辰160年

提出“镜中我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的主要动机和源头。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指出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作品对杜威、帕克、米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互动论、戏剧论、符号学和自我传播论、人际传播论的直接源头。


主要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

逝世120周年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均做出卓越贡献。塔尔德曾对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作过程作了详细分析,特别是对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概念做了严格的界定。


主要著作:《模仿律》《传播与社会影响》


爱德华·霍尔(1914-2009):诞辰110年

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根据语境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突出倾向,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此外,霍尔还提出“延伸省略”。


主要著作:《无声的语言》、《超越文化》


詹姆斯·凯瑞(1934-2006):诞辰90年

詹姆斯·凯瑞,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杰出的媒介理论家、媒体评论家和批判家。伊利诺伊大学俄巴那香槟分校传播学院院长,曾任美国《传播》杂志主编、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美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转变时代观念》、《电视与新闻》


帕克(1864-1944):逝世80周年

罗伯特·帕克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被誉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成就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科学。


主要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逝世55周年

西奥多.阿多诺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主要著作:《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1903-1969)逝世55周年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理论,并对文化工业视角下的流行音乐进行了批判。


主要著作:《文化工业再思考》《启蒙辩证法》


李普曼(1889-1974):逝世50周年

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提出“两个环境”理论,并指出“拟态环境”的存在,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提出“刻板成见”的概念。1958年获普利策新闻奖,其著作《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主要著作:《新闻与自由》《舆论学》


罗杰斯(1931-2004):逝世20周年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传播学界的一位重量级学者。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创新扩散、传播学史、娱乐教育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罗杰斯对于创新的扩散做出了极其详尽的研究。从追溯其缘起,总结现状到将扩散定义为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他主要关注与观念相关的扩散。大体来看,创新的扩散过程可以被描述为一条“S”形曲线。


主要著作:《传播学史》



中新史



1


 徐宝璜(1894-1930)诞辰130周年  

《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主任,与蔡元培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他的新闻学研究会讲义《新闻学大意》于1919年付梓出版,更名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2


范长江(1909-1970)诞辰115周年

曾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重要领导职务。1991年“范长江新闻奖”设立,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是表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范长江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日期)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3


梁启超(1873-1929)逝世95周年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师从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并有“言论界之骄子”的美称。维新运动期间,先后主编《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8年戊戌政变后逃亡海外,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梁启超一生有27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或支持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他以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成为“报章文体”的集大成者,又称“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都有很大影响。


主要新闻思想:

1、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寒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引导国民;

3、办报的四条基本原则是“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健全舆论的“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5、报刊的宣传方法有浸润和煽动两种


4


史量才(1880-1934)逝世 90周年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师从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并有“言论界之骄子”的美称。维新运动期间,先后主编《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8年戊戌政变后逃亡海外,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梁启超一生有27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或支持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他以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成为“报章文体”的集大成者,又称“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都有很大影响。


主要新闻思想:

1、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寒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引导国民;

3、办报的四条基本原则是“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健全舆论的“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5、报刊的宣传方法有浸润和煽动两种


5


《时报》120 周年 

《时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狄楚青创刊于上海,狄葆贤任经理,罗普任主笔,1939年9月1日终刊。


其命名取义于《礼记》的“君子而时中”一语,意谓该报要合于“时”,随“时”而变。创刊始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判顽固派又批判革命派。在新闻业务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后发展成为上海民营大报。


6


劳动周刊创刊100周年

《循环日报》150 周年,1874 年 2 月 4 日 ,《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被认为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一位报刊政论家。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7


中央通讯社(100 周年)

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8


1924年北京燕京大学创办新闻系(100)

新闻学教育方面,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一些大学在这个时期办起了新闻学系科,包括上海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办新闻系。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新闻系,聘请当时的《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毕德生(D.D.Ptterson)担任系主任,这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最早开始的“移植”。


1924年,燕京大学设立报学系,后改称新闻系,1929年正式建系,完全效法美国密苏里新闻教育的模式,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起步、发展提供了参考坐标。1929年复旦大学成立的新闻系。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E

知知

小S 

卷卷

胖胖



往期推荐:

鞠婧祎或被雪藏?资本游戏里谁是赢家?

杨幂发C扩?老师,我们新传怎么真完了?

新传到底是个啥?李佳琦79元眉笔事件也能写出论文?

我们是专科,不是有前科。

好的笔记长什么样?拿捏新传专题只用这几步

信我,这么背书,倒计时7个月没有拿不下来的专业课

姜萍疑似抄袭?勒庞:我还是骂你骂少了

刘亦菲美得轻而易举,女性形象建构却负重前行

新传排名大变天!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某传播排第一!

睡前看看“大佬”,真!的!有!用!

真正减负的2024最新新传考研热门专题.PDF

别慌!现阶段备考6个月也能上岸的新传院校它来了!

2024上半年学界热点,集中在这6大专题(附精选论文包)

新传考研的半边天,这50位大佬不仅要脸熟还要牢记!

超全实务模板奉上!这么写实务题小白也能轻松拿高分~

不是蹭,是新传知识真能答高考作文题

如何用21天搞定新闻评论?评论训练营给你答案!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

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传播新传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