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40周年,背到就是赚分啊!|专题保分变简单02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夯实基础打好地基后台回复“评论训练营”,直接喂饭冲刺高分后台回复“全程班”,明年此时青云上
大家好啊!「专题保分计划」已上到“传媒生产创新案例解析”,主讲人是舟舟老师。而这篇文章主要围绕“融合新闻”的概念界定、叙事特征、情感转向、伦理问题,相比于舟舟老师的课程,这篇文章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播播搬着小板凳旁听了,随即伴随着专题保分课程计划开始的:「专题保分变简单」系列推文同步来到大家面前!让保分计划使你的专题更简单!
注意
「专题保分变简单」系列推文专题内容是基于文献和课件做的基础专题,包含部分典型真题、基础概念、速记版等板块哦!关于专题的深度解读和真题详解,建议参与我们的「专题保分计划」课程哦!
全文概览
真题导向
1.结合实例,谈谈媒介融合转型的现状,传媒组织应该如何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论述题,334,2022)
2.融合新闻中,受众思维与用户思维的区别。(简答题,武汉大学440,2022)
3.深度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价值如何呈现?(简答题,华中师范大学440,2022)
4.短视频的社会影响与媒体融合。(简答,华中师范大学440,2023)
5.融合新闻的价值标准有无变化,有的话如何评价?(论述,北京师范大学723,2023)
6.融合新闻生产的平台思维(简答,武汉大学440,2024)
7.赛博格的内涵和它对媒介融合研究的意义?(简答,同济大学440,2024)
概念界定
(一)媒体融合
媒介融合的概念由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提出,他在1978年首次提出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正在趋向融合。
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普尔(Pool)教授最早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发生聚合,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普尔的基础上,詹金斯又将媒体融合定义为“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受众行为的转移”。
因此,媒体融合是人类传播活动诸要素内部界限模糊的一种状态,这些要素包括技术、经济、主体、内容、规范等。而媒介融合中“媒介”所代表的对象应是客观、独立的,细分起来,如果是指在传播活动的手段、方式或载体,那么一般就用“媒介”一词,其不断融合的过程就是“媒介融合”。
例子
1.澎湃新闻《数说两会|1978年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盘点》
这就属于典型的“媒介融合”。澎湃新闻用大数据盘点了中国政府网上1978年至2023年共计46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青词汇,比如发展、经济、企业、社会、政府、建设、改革、工作等,其实就是换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去呈现1978年到2023年关键词的变化和实际生活中的变迁。
2.上海报业集团与东方网联合重组
这就属于典型的“媒体融合”。此次联合重组,旨在媒体间加强整合、突出重点,实现资源集聚;而这种利用资本、合理布局,实现资产盘活的方式,往往可以突显“1+1>2”的改革效应,着力打造拥有强大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二)融合新闻
当前,人类信息传播跨过了马克·波斯特所说的第一媒介时代和第二媒介时代,已经进入第三媒介时代。第一媒介时代是在“以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单向性播放型模式占主导的时代”;第二媒介时代是“以媒介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为一体的双向型、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为主导的时代;而第三媒介时代是“以泛在(即‘无所不在’)网络为物理基础的、以沉浸传播为特征的泛众传播时代”。
融合报道是第三媒介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样式创新,它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超链接、H5、AI、VR等多媒体元素灵活运用、综合体现,是在新闻内容和叙事呈现上进行深度整合,注重提升用户体验品质、增强新闻报道服务意识的必然结果。
例子:
1.两会新闻
第三媒介时代,两会新闻往往包括以创意短视频、微纪录片、动画、沙画、Vlog为主导的“短视频新闻”,以移动直播、实时传播为主导的“直播新闻”,图片直观形象、冲击力强的“长图新闻”,通过3D虚拟数据、MG动画设计、三维数据模型处理的“沉浸式新闻”等。
比如,今年南方+客户端“两会明信片”栏目推出《守护绿水青山,总书记嘱咐我们“一步步往前走”》等微视角述评;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长图《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南方+客户端精心制作动画视频《两分钟,读懂新质生产力》;湖南红网推出“00后观两会”;川观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手绘SVG《四川,到底是啥“性格”?》……
2.《爱上非遗,“桂”在传承》
广西云数字媒体发布了《爱上非遗,“桂”在传承》,将手绘、动画、文字结合在一起,自作品发布以来,百度、腾讯、新浪、搜狐、今日头条、澎湃新闻、川观新闻、九派新闻等100余家媒体进行转发,覆盖千万+传播人群,并参评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中“融合报道”类奖项。
(三)用户生产内容
用户生产内容即UGC,意思就是说作为媒体的用户,而非专业媒体记者原创的视音频、文字、图片等内容。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最初的含义是指用户把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它用户。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内容生产机制,使得用户自己生成内容成为一种可能。
而“用户”也与“受众”不同,具有主动话语权,打破传统信息接收的被动局面,集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角色于一身,在选择信息时主动性更强,可直接选择自身感兴趣、对自身有利的信息,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实现UGC传播。
例子:
1.《湖南新闻联播》防汛抗洪报道
从《湖南新闻联播》防汛抗洪报道样本用户生产内容的信源来看,近9成的素材来自正在遭遇洪灾或防汛抗洪的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来自自媒体的报道,来自不知名的路人等,极大地拓展了采访内容的广度和宽度、丰富了新闻内容采集的主体。在呈现方式上,既有手机拍摄图片,又有手机拍摄视频;既有实况,又有人物同期声采访。在内容方面,用户生产内容不但涉及了湖南的汛情动态,防汛抗洪的工作场景,各方支援情况,还有湖南本土发生的暖心防汛故事等。
2.抖音短视频
抖音主打的就是“随时随地分享新生活”,于是,2022年它推出类似“联投”的共创功能,并作如此界定:“多人联合共同创作内容,由投稿人添加共同创作者及共创身份,通过共创使得不同类型创作者之间梦幻合作,突破创意和涨粉瓶颈。”这种共创本质上就是“用户生产内容”,主流媒体联合自媒体,如果能发挥各自优势,将大大提升内容产品制作效率和品质。
叙事特征
1
融合新闻是复合叙述体系
传统新闻叙事依然依赖于平面的、线性的、单一空间的叙事语言,故事有开始,也有结尾,整个认知活动所遵循的是经典叙事学的行为框架。融合新闻则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的、层级式的、多空间并置的复合叙事体系,用户可以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叙事语言总体上体现为一种非线性逻辑和结构。
如同“梦的语言”中没有“开始”一样,意识流成为一种反抗经典叙事的“语言形式”。因此,当新闻叙事的“开始”和“结尾”被推向一个次要命题时,融合新闻实际上重构了一种新的新闻叙事观念。
2
融合新闻是融合思维的产物
传统新闻叙事延续的依然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传”与“授”的关系主导了新闻产生的核心逻辑,但融合新闻是新媒体思维的产物,更是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思维的产物,交互性成为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重要特征。
借助一系列界面响应、路径选择等交互式操作,用户可以自如地控制新闻叙事的节奏,并且积极参与新闻叙事,甚至建构完全个性化的新闻故事,这都深刻地影响了融合新闻叙事的语言系统。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具有探索与发掘的隐喻之意,即参与并发掘隐藏在时空“褶皱”中的诸多叙事可能。相应地,新闻“讲故事”的方式由“基于事实逻辑的上下文式线性呈现”逐步转向“基于事件本身的情景式互动体验。
3
融合新闻是灵活的新闻形态
传统新闻叙事总体上共享了一些经典模型,但融合新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由不同的技术逻辑驱动,最终表现为 H5 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数据新闻、新闻游戏、短视频新闻等不同的新闻形态。融合新闻总是在选择最合适的媒介形式,以最恰当的形式讲述故事内容,完成新闻叙事。不同的媒介形式往往具有其相对独特的叙事语言,这便决定了融合新闻叙事研究必须立足于既定的新闻形态,结合其媒介语言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情感转向
(一)强化共同在场
在国际在场研究协会的网页上,“在场”被视为“远程在场”的缩写,并被定义成一种心理状态或主观感知。在这种心理状态或主观感知中,即使个体当前的部分或全部体验是由人造技术产生和/或过滤的,个体的部分或全部感知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技术在体验中的作用。
共同在场,旨在强调在同一虚拟空间或环境有在一起的感觉与空间在场的某些属性有关。另外有学者则认为,共同在场不仅仅是在同一个地方,还是一种个体间的相互意识,并且强调虚拟环境的感知属性。也就是说,共同在场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其他个体的感觉,即感知他人;二是感觉到别人在积极地感知自己,并且感知到作为某群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新闻产品愈发重视“情感”因素在新媒介环境和社交传播网络中的重要意义。
(二)凝聚情感共识
情感共识是社会成员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形成一致的看法和情感,但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成员达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流动。社会共识不仅是价值性的问题,更是情感性的问题,强调的是价值与情感的统一。
在《融合新闻的社会价值》一文中提到,融合报道作为正在兴起的主流新闻报道模式,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比如,做好新型信息管家,促进认知升级,实现思想引领,构建社会共识。
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下,社会处于一种共识分裂、意义多元的状况。那么,作为主流的融合报道,它的责任必须是可描述的和明确的,那就是它需要构建社会意义共同体和构建经验共同体,最终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为社会舆论的良序运行提供信息保障。
(三)形成互动契机
传统媒体往往只具备单一化传播渠道,只是把消息传递给大众,群众难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传播的重要作用就是双方的相互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传播,只有从群众的意见中得到有效回馈,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媒体工作的价值,从而朝着群众希望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媒体致力于搭建一个双向交互的平台,为群众提供表达的空间,更好地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让民众拥有互动的契机和可能。相较于传统的报道形式,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超链接、H5、AI、VR等多媒体元素灵活运用、综合体现,往往能增强用户的互动感,进一步从“媒介融合”到“交往融合”。
(四)增加情感认同
“我们”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一系列复杂社会实践的结果”。这套社会实践在网络上表现为两种机制,一是集体情感的形成,二是连接个体的语言、符号系统。
数字媒介时代的融合新闻实践发展,将情感问题推向一个更为重要的认识位置。随着数字化、互动化、个性化的新闻形式的出现,情感获得了巨大的关注,新闻报道中的情感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闻学领域的“情感转向”呼之欲出。
伦理问题
1
边界模糊化和信息价值弱化
一方面是新闻边界模糊化的问题。在部分融合新闻产品中,社会议题、社会事件往往作为产品制作的背景而被一带而过,并非叙述的重心。相反,娱乐设计才是产品的核心内容。在娱乐内容“喧宾夺主”的情况下,产品的本体是什么?如果从产品制作的出发点来看,将事实信息视作产品主体仍然可以理解。那么,这些泛新闻产品对事实的呈现是否处于合理尺度之内?
另一方面是信息价值弱化的伦理问题。信息价值是最为核心的新闻价值。所谓信息价值,指的是新闻文本具有以准确传达新闻事实来消除受众认知不确定性并满足其社会生活与生产需要的价值。诸如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等其他新闻价值都依附于信息价值而存在,“如果忽视了新闻的信息价值,其他价值看上去可能实现了,但却可能偏离了新闻的价值方向”。
2
失实风险与隐私侵犯风险
基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等要求,新闻行业对数据的要求颇高,若未能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环节加以严格规范,可能会引发相关的数据伦理争议。
目前,尽管透明的数据源和算法被认为是数据新闻的标准,但许多报道并未公开其数据处理方法,这增加了公众监督的难度。如何在保护受众隐私和确保信息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数据新闻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也涉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核机制,以规范媒体在数据新闻报道中的数据使用,同时不增加媒体的运营成本,这无疑是融合新闻中一个难以实现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
“中介化事实”的视觉逻辑反思
进入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的可视化表征和数字化再现成为视觉伦理集中讨论的问题。
可视化表征:可视化主要指的是数据新闻创作中调用视觉符号以展现数据内容及其关系的环节。数据可视化新闻的新闻事实包含了两个层面——客观世界中的“原型事实”和以数据形式出现的“中介化事实”。这意味着数据可视化新闻的真实性标准也存在两个层次:第一,“中介化事实”要符合“原型事实”;第二,视觉呈现要符合“中介化事实”。
数字化再现:新闻场景的视觉呈现能直观地向公众还原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有助于公众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实际情况。但对于一些突发的新闻事件来说,关键瞬间稍纵即逝,新闻记者未必能够及时捕捉。为弥补画面不足和满足故事化叙事的需求,传统的电视新闻有时会采用重演补拍的方式再现新闻场景。这些场景再现方式因为本质上是虚假的,所以往往不受认可。
4
技术的人文向度与价值反思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以算法推送和机器人新闻写作为主:前者引发了新闻分发机制的重大变革,但也面临着算法权力滥用、“信息回音室”等伦理争议;后者为新闻生产提供了一套更高效的生产模式,同时也隐藏着著作权侵害、新闻失实等伦理风险。
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认为社会因素、科学实践两者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同一进程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在新闻伦理的重构上,我们需要采用后人类主义的立场,将技术也视为新闻伦理建构的主体,予以平等对待。对技术、设备等非人类主体来说,它们无法言说但是可以通过代言者如算法工程师、科学家等主体来实现其利益的诉求,参与新闻伦理的建构。
对比文章,舟舟老师的专题课程更为深入丰富哦,比如在“融合新闻”小节内容中,舟舟老师还会结合具体案例来做阐释分析,甚至给出了“融合新闻”该有的创新策略,主打的就是真题考哪,我们讲哪,一杯奶茶前就能入的精品课程性价比超高!
福利来了
后台回复:“融合新闻”,即可获取本专题的所有论文哦!
参考文献
[1]崔林,陈昱君,林嵩.“互动”与“亲民”:融合发展背景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语态变革——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11):22-28.
[2]池里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途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4,(02):83-86.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2.018.
[3]刘涛,刘倩欣.融合新闻伦理的“问题域”及其内涵[J].新闻与写作,2020,(06):67-73.
[4]刘涛,薛雅心.技术何以“赋情”: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语言及修辞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4,(01):14-25.
[5]时晨.编辑桌的“转角”——新闻编辑在媒体融合中的角色变革[J].新闻文化建设,2024,(08):38-40.
[6]李金凤.媒介融合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与改变:以移动互联网为例[J].采写编,2024,(04):17-19.
[7]史安斌,郑恩.迈入“融合性真实”: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J].传媒观察,2024,(04):27-36.DOI:10.19480/j.cnki.cmgc.2024.04.007.
[8]刘涛,曾宪博.可能世界中的“现实”:融合新闻的互动叙事形式及语言[J].新闻与写作,2024,(04):96-109.
你没有看错!只需要19.9元!🔥
仅一杯奶茶钱,就能够将为期5个月、共计25课时的课程收入囊中!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get~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知知
小S
早早
卷卷
胖胖
小E
往期推荐:
姜萍爆火、杨幂C刊、Manner咖啡…| 六月的热点真的都是考点!
胡友平挺身而出,如何避免了一场国际形象灾难?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
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