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词汇清单总有它,到底什么是“异化”?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后台回复“专题训练营”,夯实基础打好地基后台回复“消息训练营”,直接喂饭冲刺高分后台回复“全程班”,明年此时青云上后台回复“半程班”,带你暑期弯道超车
认知异化、行为异化、交往异化、劳动异化、技术异化……天天把异化挂在嘴边,学界关于异化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可是到底什么是异化?我猜,见了很多次、用了很多遍的你可能还没搞懂!
今天,播播将从异化的基本概念开始,从人的异化到技术异化再到新闻传媒如何应对技术异化,全方位超详细地讲解一遍!快和播播一起学起来吧,包会的!包会的!
真题链接
1.材料为“电子榨菜”相关介绍。1.、简述“电子榨菜”流行的原因(15分)2、“电子榨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种怎样的媒介化和异化?(20分)(论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34,2024)
2.有学者在讨论算法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中指出:在技术进步高昂凯歌时,人们愿意相信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人类的解放,但技术比起解放人类更像使人类回归自然,导致人类的异化。”你同意这一观点么?说明理由。(论述题,复旦大学,440,2022)
3.异化(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824,2021)
4,机器人写作的利弊(简答,中南大学440,2024)
5.算法侵犯人的隐私权(简答,武汉大学440,2024)
6.数字劳工(名词解释,南京林业大学334,2024)
7.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简答,四川外国语大学440,2024)
8.有人认为技术带来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人认为技术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论述,华中科技大学440,2024)
9.机器人写作对新闻业的影响?(论述,西北大学814,2024)
10.算法对新闻生产和分发的影响(论述,复旦大学832,2024)
11.AIGC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意义(10)(简答,云南大学334,2024)
一、异化概念追溯与引申
1
异化概念追溯
最早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用于表述一种宗教活动的状态。即在宗教活动中不同与平常的一种严肃、虔诚的状态。
从黑格尔开始,异化成为了一个中心概念。他在《精神现象学》提出了两个理论:「意识和对象的否定之再否定关系」、「主奴辩证法」。比较简单地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人类劳动的异化。二是黑格尔说,人劳动的概念不是像蚂蚁一样生而有之,而是被教化出来的,是一种外化于人的精神意志而存在的观念,人要先习得自己要劳动的意识,才能够去实现劳动。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论】思想。他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承袭,黑格尔提出异化劳动是人的劳动产物与人的分离。马克思就此进一步解释,这种分离是因为在商品经济中,在资本主义的劳动市场里,人通过被剥削,由此出现了劳动异化,而不是主动的、自然的分离。
后来“异化”这个概念被涂尔干、萨特、加缪、塞林格这些社会学家、文学家继承下来,继续用以形容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其所创造物之间的关系的背离:本来应该和谐的、变成了相互的分离与对抗,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比如今天我们常说的技术异化、算法异化就是如此。
2
异化的基本概念
异化本意是转让、疏远、分离、让渡,“广泛地感到人与社会产生疏离”是其“主轴概念”。现在多指人对本质的违背,人被人所创造出来的事物所支配。简单来说,异化就是指创造主体在生产出了某种客体之后,这个客体反倒成为一种外在力量来控制和支配人的活动,比如:人对金钱的无限追求。当下“异化理论”相关研究包括主体性异化、技术异化、人的物化、新异化。
3
劳动异化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式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哲学,他将黑格尔的异化论与主客体辩证法从精神领域转向了实践领域,从形而上学层面提升到社会现实层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本学预设出发,首次系统论述了劳动异化思想的四重规定性: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他人关系相异化。
4
技术异化
当下“异化”概念引用于技术领域时,认为在人类在创造技术和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反倒被这种技术所控制和支配,导致了人类自由的限制和精神的丧失。
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在其著作《技术社会》中认为,技术已日渐成为一种自主的、脱离于人们存在的支配和统治人们的系统,技术由人们创造出来,但人们却在种种环境下受到技术的限制和支配,技术的水平越发达,人们就会被技术剥夺更多的自由。技术作为人们劳动的产物,却在其不断发展中愈来愈脱离人的控制,日渐成为人们的异己力量。
5
技术同化
法兰克福学派很早就意识到技术同化并统治社会的危险,认为技术不一定会解放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统治论的奠基人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日益增加的自动化因素同化了社会,消除了社会上存在的人与社会、私人与公众等对立形式。技术成为控制社会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于尔根·哈贝马斯提出技术使人对人的统治合理化: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AI治理上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在缺乏有效治理的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帮助人征服了自然,也会帮助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如AI强国统治AI弱国)。技术进步造成的少数国家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强势地位表明技术并不中立,只有通过国际规制,技术才可能帮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公平公正。
二、技术对人“异化”的表征
1
认知异化:媒介再现塑造知识框架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皆媒”的世界,我们所获得的几乎所有的信息、知识和经验都经过了媒介的过滤和筛选,而媒介具有主观性,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片面且带有主观色彩的,媒介再现塑造了知识框架。“媒介再现”是李普曼在《舆论》中提出的观点,所谓“媒介再现”是经过媒介选择、加工、过滤之后向公众展示的象征性现实。
例如:在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中,乡村以一种具有东方诗意之美的“桃花源”的面貌呈现在受众面前,这样“桃花源”般的乡村生活便是被塑造出来的象征性现实,不完全具有真实性。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看到李子柒的视频就会对乡村的认知产生异化,并在自己的头脑中虛构乡村的模样,并认为它是真实的。
2
行为异化:消费主义的狂欢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行为理论,它强调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而不是外部事件本身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也就是说,媒介塑造个体的认知框架其必然也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
消费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在媒介全球化进程中传播到我国,它与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勾连,共同侵蚀我们的伦理道德从而导致个体的道德失范。
例如:“双十一狂欢节”“六一八购物节”以及其他被符号化的节日变成了商家的营销手段,引起消费者的一次次狂欢。面对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平台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大促销”或“剁手价”,大多数消费者很难抵挡住诱惑。那么就更不用说在“算法规则”设计的“陷阱”中推送的大多都是迎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他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地跳进陷阱中去。
3
交往异化:信息断层中的欺骗
自媒体平台塑造的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交往空间,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变成了“虚拟自我”之间的凭空对话。算法技术不仅扩大了“数字鸿沟”,还造成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断层,模糊了交往对象的真实性,建立起非真实的交往关系。
例如:“虚拟主播”与受众通过平台互动的交往方式就属于一种异化。“中之人”(来源于日语“中の人”)是指操控虚拟主播(vtuber)进行直播的人,并非以真实的面貌和性格示人,因此主播和受众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迎合受众口味塑造出的“人设”以及受众自身的想象来建立联系的。实际上,受众只是单向地从虚拟主播那获得情绪价值,并没有建立真诚的交往关系,而是一种“拟社会关系”。
4
审美异化:公众审美的非线性化
(1)日常审美结构发生异化:呈现出非线性化特点
例如:2014年美国Netflix公司在网剧《马可波罗》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就成功的运用了阶段性的非线性制作形式,将网络民意回馈成功地融入到了续集制作甚至是剧情走向的结构中。这种拍摄方法,目前在韩剧中仍然在广泛应用。
(2)碎片化的网络审美结构:感官对想象力的侵蚀
例如:VR技术可以以贴近视觉的冲击表现方式来给人以一种类似真实的虚拟环境带入感,而进一步的生物芯片甚至可以直接将感官作用于人的神经末梢之上。技术服务于人们感官的享受,提供简单粗暴的审美感受,又连接了海量信息构建起的碎块化的网络非线性空间,因此,人们的感官就可以沉浸在碎块化的、通过精准信息营销设计的环境中,去点击能够直接满足感性需求的信息。
三、技术异化新闻实践中的表征
1
新闻生产中的技术异化
(1)新闻从业者:技能降低、被替代风险、缺乏伦理思考
首先,自动化新闻写作的发展使新闻生产对新闻从业者技能的依赖程度降低。记者、编辑、智能机器人、算法、大数据等多元主体的协作式新闻报道成为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从业者放松了对提高自身技能的重视。
其次,智能机器人在数据挖掘、海量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快速按预设模型生成稿件的能力使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记者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增加了他们的失业风险。
最后,在脱离平台和技术便难以生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机构选择改变自身的文化以适应平台规则。比如,优先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并暂且悬置自动化趋势背后的伦理困境就是目前很多新闻机构不言明的发展策略。
(2)算法所带来的技术伦理问题
①大数据算法的意识形态风险
自动化新闻写作涉及的算法易产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本是智能机器人生成新闻稿件所预设的数据模型,但是算法由人编写和设计的,在不同的国家意识形态中必定会有不同的算法设计。
智能机器人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这种功能投射到社会信息生产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在智能时代,随着算法在各个领域的深度运用,算法则转变为技术对人的统治工具,重塑意识形态世界的样貌。
②算法工程师缺乏新闻伦理意识
算法的设计者——算法工程师对于算法异化的表征及伦理问题的忽视使问题更加凸显。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算法工程师对算法伦理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与新闻传播领域之间存在较大隔阂,并且在面对算法伦理问题的时候,没有表现出非常高的积极性进行算法伦理问题改进,因而被称为“局内的外人”。可见,制约算法的异化风险也要加强培养算法工程师的新闻伦理责任意识。
2
新闻内容中的技术异化
(1)数据新闻:数据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体现新闻价值
有些新闻从业者对数据来源没有明确认知,海量数据的质量良莠不齐,难免会被错误或恶意数据误导,最终误导用户。有些媒体患上“数据依赖症”,将任何新闻均套用数据新闻的模式呈现给用户,这带来的不是新闻价值的增值,反而是对该新闻本应呈现价值的异化。
(2)机器人生成式新闻:模式化写作异化人的思维方式
由于智能机器人基于算法和写作模型生成内容,不具备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新闻语言僵硬,可读性较差,人们长期接触此类内容,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僵化和模式化。
3
新闻分发中的技术异化
(1)信息垄断、隐私泄露
大数据技术被用以收集用户信息,而算法通过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完成特定内容与用户的精确匹配。由于一些拥有强大数据收集能力的平台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所以在智能技术的使用权面前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局部的信息垄断,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用户个人信息被非法采集、隐私泄露等问题。
(2)异化人与人直接关系
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分析和推送行为促进传播活动由人际传播拓展为人与智能技术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模式不仅导致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异化,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们不是在技术自动化过程中得到解放,而是被限制和禁锢在自动化技术为其量身定制的分格中。人们被束缚在虚拟空间中使得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四、新闻传媒如何应对技术异化
1
新闻从业者
(1)坚持新闻从业者的主体性地位
智媒化虽然为社会带来了技术效益,在新闻传播中愈加不可或缺,但是,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恐慌。在某种意义上,数字新闻业在文化意义上的存续和发展或将首要倚赖潜藏在用户群体观念和认知中的人类自主性意识。
新闻机构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从业者,则应在适应自己新的“平台劳工”身份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扮演以专业性理念影响用户、积极提升用户数字新闻素养的“协调者”角色。
(2)建立人本视角下“人技互构”观
新闻从业者与人工智能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成和相互建构的,但这种关系的互构性是以人本为出发点的。在新闻传播领域技术异化的表征之下,人们要警惕媒介技术与人进一步异化的风险,但也不能过分夸大技术异化,逆势而行。
我们应从人本视角出发,将智能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人与智能技术互相建构”的观念,促进人与智能技术关系的和谐发展。
2
技术研发者
(1)技术研发者应注重自身的道德和能力培养
技术研发者决定了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为谁服务。技术研发者应避免以经济利益或个人利益为首要目的,不应过于重视其工具性功能而忽视其人文和精神价值。
(2)技术研发者需要具备应有的新闻伦理道德素质
技术研发者应当拒绝资本经济或权利的诱惑,自觉抵制其通过元宇宙或算法技术剥削欺压用户、侵犯用户权益的行为,积极将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融入技术系统中,避免算法偏见、歧视,使技术为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
(3)研发者应当拥有较高的风险预判能力
技术研发者应该预见其对于主体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努力规避其负面作用,减少安全问题的出现。
3
国家政府
(1)建立专职管理部门
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管理和监督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发展和运营。例如专门的元宇宙监管委员会或元宇宙发展部门;
(2)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发展和运营提供指导和规范。例如关于数据隐私保护、交易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坚持边发展边制定、边制定边发展,提升政策的预见性;
(3)加强监管和执法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平台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打击。例如针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和打击,通过强制措施把好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4)加强政企合作与沟通
政府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加强合作和沟通,采取柔性的方式介入到平台的管理中。例如将智能技术发展纳入数字经济战略的范畴,加大支持和投入,向企业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政府还可以与企业和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洪泽宇.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02):38-41.
[2]刘瑞生.传播“重构”与技术“异化”视角下的算法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6):164-172.
[3]管月飞.马尔库塞的技术之思及其当代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22-26.
[4]李玉琦,马学红.“被算计的人”:自媒体时代下算法技术对人的异化问题[J].东南传播,2023,(11):116-117.
[5]吴静.“深度伪造”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新应用和异化风险[J].传媒,2023,(03):51-54.
[6]高艳阳.新闻异化与仪式重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生产与分发[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59-60.
[7]白宇琦.从创作到异化:新媒体工具中内容生产者的数字劳动[J].科技传播,2024,16(05):118-121.
[8]常江,罗雅琴.对抗异化: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权威重建之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06):99-107.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知知
小S
早早
卷卷
胖胖
小E
往期推荐:
花10min节省10h,营销传播的专题我整出来了!| 专题保分变简单05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
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